首辅宰相张九龄坚决反对,玄宗又确实找不到儿子们的罪证,只得暂且忍了这口气。同年,张九龄又在几桩人事任免案上反对玄宗的意见,玄宗一怒之下发诏书:命中书令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其权力由李林甫取代。
武惠妃向太子及二王假传旨意,说是内宫有盗匪,皇帝让太子立即披甲领兵护驾。少不更事的太子和二王对这道旨意没有任何疑心,立即照办。
当三兄弟带着大群卫士进入皇宫之后,武惠妃立即向玄宗报信,说太子果然谋逆,竟带兵闯进内宫!玄宗大惊,即日下诏,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
不经过任何审讯勘查,就在一天之内废掉太子和两位亲王,这使得朝野上下大为震动。很多人虽然口不敢言,但心里都深为三人叹惜。而由于事出仓促,与三人有关的亲族、官员都还在任上,为之暗暗奔走。武惠妃很快就觉得自己有些势单力薄,她也知道太子谋反之事经不得推敲,唯恐“三庶人”府中接待自己所派内侍的人还有开口说话、翻案的机会,决定尽快斩草除根。于是,武惠妃联同李林甫和女儿女婿,拼命地将众人为“三庶人”鸣不平的事情改头换面之后灌进玄宗的耳朵里,制造紧张气氛。
正在气头上的玄宗经武惠妃、李林甫的吹风,立即下令将三个儿子一齐处死,以绝后患。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廿三,“三庶人”冤死。这个消息使得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哀痛之中。人们不但诅咒武惠妃的阴险,更怨恨玄宗这个狠心的父亲。
玄宗听到了世人的议论,对于贸然决定处死“三庶人”从而使自己背上“杀子”罪名,也有些后悔。
而武惠妃则趁热打铁,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登上太子之位。正当她就快要达成心愿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所居住的宫殿闹起鬼来。更玄的是所有的巫师都异口同声地说“三庶人为厉鬼”。
闹鬼的事情令武惠妃大受刺激,心虚胆怯之下很快就病倒了。无奈之下,武惠妃只得乞灵于祭祀,希望能够消除冤魂的怒气。武惠妃将奉命对“三庶人”行刑的刽子手做替死鬼被斩杀献祭,“三庶人”的灵柩也重新按照太子和诸王的礼仪予以厚葬。但武惠妃没有想到,宫中的鬼却越闹越凶了,人们整夜都处在惊恐之中。武惠妃自顾不暇,不久便病入膏肓。
野心使然:唐室四太子女权之下难立身
武则天亲生的儿子一共是4个——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是李显,老四是李旦。公元656年,太子李忠被废黜,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
但武则天却不愿意让儿子夺走自己的政治权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弘和武则天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武则天用最强势的手段打压李弘。李弘上疏要求为萧淑妃的女儿义阳、宣城二位公主挑选驸马一事彻底激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用毒药将年仅24岁的儿子李弘毒死。
随后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武则天又感到李贤对她的强大威胁,便指使人诬告太子贪恋女色、想早日夺取皇位,将李贤贬为庶人,后来又被迫迁到巴州,多年后客死他乡。
在李贤被废掉太子的第二天,三儿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即位不到两个月的唐中宗李显也没有将宝座坐热,就被母亲赶了下去。中宗想让岳父韦玄贞做宰相,但遭到反对,武则天将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在深宫之中。幽禁中宗后,武则天把最后一个儿子李旦推上了皇位。
武则天虽然让小儿子继承了皇位,但不许他处理朝政,一切大事都由自己来决定。
688年9月,唐太宗儿子、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李贞之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父子起兵反对武氏掌权,很快兵败被杀。武则天以李元嘉、李灵夔等一批李唐诸王与越王李贞父子通谋为名,全部杀掉。
690年8月,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李治之子、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萧淑妃之子)谋反罪名。武则天震怒,派人将李素节在龙门驿用带子勒死,并杀其9子。泽王李上金与许王一同被征召入朝,听见四弟被杀,惶恐之下也自缢而死,他7个儿子被武后于流放途中弄死。至此,唐高宗李治的8个儿子,有5个被武则天杀死,其中包括她的两个亲生儿子。9月,武则天又派人杀掉南安王李颖等李京宗室12人,以及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从此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权势提出过挑战。
勾结祸乱:太平公主被赐死之谜
崔湜当年被贬在襄州做刺史时,与谯王李重福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后来谯王发动叛变,反对唐睿宗李旦,失败后被处死。本来崔湜也参与其中,该判死罪,但由于朝臣刘幽求和张说为他求情,才幸免一死。当崔湜当上宰相后,却反过来恩将仇报,对他们多方加以陷害。借故将刘幽求发配到岭南,并秘密唆使当时在广州任都督的表兄周利贞将其杀害;刘幽求由于种种原因免于一死,躲过了这一劫。接着崔湜又勾结太平公主,将张说驱逐出京城,流放到外地。本来张说对崔湜十分青睐、欣赏,对于他的才华更是赞叹不已。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他有恩又对他非常赞赏的长者,却遭到了崔湜的暗算。
早在唐玄宗李隆基还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就与崔家关系密切。李隆基对崔湜十分信任,经常向他袒露心曲,可谓恩意有加。但是崔湜却忘恩负义、以怨报德,他暗地里与太平公主勾勾搭搭,引为依靠。
有一位名叫陈振鹭的门客,特向崔湜献上了一篇《海鸥赋》,意在提醒崔湜要多加警惕。可是崔湜看过之后,却不以为然,表面上称赞该赋写得好,而行动上却依然故我,没有丝毫改变。李隆基即位后,筹划诛灭太平公主的党羽萧至忠等人,拟把崔湜作为心腹,于是召他入宫觐见。崔湜觐见玄宗时,说话不着边际,不合玄宗的旨意,使皇上十分不满。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勾结萧至忠、崔湜等人谋划政变,废黜玄宗。事情败露后,太平公主被赐死,萧至忠被斩杀。
叔侄对峙:朱瞻基平叛朱高煦谋反案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洪熙帝朱高炽病重,派人捎信,召还太子朱瞻基,遗命传位于皇太子。此时汉王朱高煦已广布密探、准备谋反。礼部尚书况钟担此重任,迎接皇太子朱瞻基北行赴京。
朱高煦得知太子朱瞻基正从南京赶来继位的消息,立即派人在中途劫杀太子,之后起兵夺位。朱高煦派出一支部队,第一次和朱瞻基斗法较量,不料出师不利失败了。原来太子朱瞻基正在拜谒明太祖的陵墓,当日即率领一些轻骑从传驿车道飞驰回京。朱高煦派出的劫杀部队晚了一步。朱瞻基因而甩开了朱高煦的劫杀。
朱瞻基回到北京以后,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六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德。
朱高煦派人劫杀朱瞻基未成,心中不免有些慌乱。朱高煦深知这个侄子不那么好对付。于是,他一面加紧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谋反准备,一面设法试探朱瞻基,以便寻找下手的机会。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的护卫部队四出劫掠,乐安及周围百姓惊惧动乱、四下逃避。有出使乐安的使者向朱瞻基报告说汉王谋反了。原来,朱高煦在到达乐安的几年之中,与护卫军指挥韦达、韦弘等人长期谋划起兵之事,准备组建军队和筹备军资的工作。朱高煦将部队部署完毕,又授予王斌、朱煊等人太师、都督之职,表明自己一方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独立政权。他们的战略计划是首先攻取济南,然后进军北京。这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不仅未见分晓,而且一开始似乎是朱高煦占了上风。
这时山东三司和所属州县都陆续上奏了汉王朱高煦的谋反情况,希望朝廷能早作安排。此时朱高煦的谋反活动已大白于天下,朱瞻基决定要欲擒故纵、后发制人。
朱高煦夺位心切,朱瞻基则冷静从容。朱瞻基先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表示“如果不谋反,则宽容待之”。
随后,朱高煦的信使便到了北京。朱高煦在致朱瞻基的信中,对皇帝和大臣进行了指责,归罪于朝廷,要求朝廷杀掉夏元吉等人。朱瞻基看罢朱高煦的来信,下令兵部将朱高煦的反状张榜传示天下。
为了防止朱高煦得势,朱瞻基决定必须立刻平定朱高煦的反叛。为此,朱瞻基作了必要的部署:告诫诸将加强守备,并下令全城缉拿朱高煦的奸细;召还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和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以备调遣;派人协助陈王宣镇守淮安,严防叛军南逃;赦免了一大批轻罪军徒,让他们从征朱高煦;分遣公、侯、伯等将领据守皇城和京师;选派自己的两个兄弟郑王朱瞻竣、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命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亨、尚书黄淮等人协助居守;命文臣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吴中、张本扈从亲征;仍然任命阳武侯薛禄为先锋,率兵二万为先头部队直抵乐安,朱瞻基自己亲率大军随后出发。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宣德帝朱瞻基将朱高煦的谋反罪行奉告天地、宗庙、社稷诸神,然后亲率大军向乐安进发。
不久,逃离乐安的护卫军官来到军中,讲述了乐安的情况。原来朱高煦约定山东的都指挥使靳荣发兵接应他,但他们的勾结为人察觉,掌管行政和司法大权的布政使、按察使控制了靳荣,使他不能发兵。兵部尚书朱恒力劝朱高煦率领精兵直趋南京的战略意图遭到了众多将领的反对。听说朱瞻基率军亲征,朱高煦有些害怕,军中将士也产生了动摇。军心不稳和举棋不定使朱高煦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随后,朱瞻基再次致书朱高煦,表示自己出征乐安是迫不得已之举,请朱高煦将主谋擒住献出,即可平息此事。同时威胁朱高煦说,与朝廷对抗等于以卵击石。
这时阳武侯薛禄派人驰奏,前锋已达乐安城下,朱高煦约定次日出战。第二天拂晓时分,朱瞻基率大军抵达乐安。诸将按照朱瞻基的指示,分别让开了乐安的四面城门,准备交战。朱瞻基考虑到攻城难免伤及无辜百姓,加上他仍然想迫使朱高煦先动手,于是严令将士不许攻城,再次致信劝降朱高煦。
到了中午,朱瞻基给朱高煦最后通牒。朱高煦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派人到朱瞻基的营帐请求宽限,并表示次日就亲赴军门谢罪。
第二天,朱高煦一露面,就被城外的明军一拥而上送到了朱瞻基面前。朱高煦见他的侄子朱瞻基端坐在营帐之中,表情高傲。文武群臣上前列奏朱高煦的罪行,请朱瞻基按刑法下令将他斩首。朱瞻基命侍从将群臣弹劾朱高煦的奏章扔给朱高煦看。朱高煦捡起地上的奏章,上面都是请求朱瞻基“彻底消灭”他的内容,不禁两腿一软,下跪向朱瞻基连连叩头表示“生死全听皇上的吩咐”。
朱瞻基将平定朱高煦之事通知朝野上下。他命人在西华门内修筑了一座囚室,将朱高煦父子关押在里面。从此,被废为庶人的原汉王朱高煦,带着木制的镣铐,度过了将近四年的囚徒生活。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四月的一天,朱瞻基来看望他的囚徒叔父朱高煦。长期的囚禁生活已使桀骜不驯的朱高煦难以忍受,朱高煦猛然抬起脚上的木铐向朱瞻基扫去,朱瞻基勃然大怒,派人点火把朱高煦烧成一堆灰烬,后下令把朱高煦诸子全部处死。
苦心求子:明景帝朱祁钰易立太子案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七月,明景帝朱祁钰宠爱的杭妃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朱见济。此时英宗朱祁镇被囚禁在南宫,但名义上的太子依旧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景帝对此不甘心,因此便处心积虑地开始了易立太子的计划。
景帝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是公然对祖制的破坏。因而,景帝开始不敢公开表露,先是将自己的意思告诉皇后汪氏。汪皇后却对丈夫的提议持反对意见,认为景帝这样做会让天下人笑话。景帝大怒,帝后不和的矛盾由此悄悄在宫中流传。
景帝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的决心已下,但生怕众大臣反对,便先试探大宦官金英的态度:“太子的生日是七月初二吧?”七月初二是朱见济的生日。金英明白景帝的意思,但他心向太子朱见深,答道:“太子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景帝只好默然不答。
宦官王诚建议景帝先贿赂大臣,于是景帝派宦官兴安到内阁传旨,赐给内阁大学士陈循等人银百两、金五十两。众人已经看出这是景帝在为易储做准备。然而,景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长子朱见深,并立其为太子。如今景帝为了私心要改立太子,即便是收了景帝贿赂、明白景帝心意的大臣,也不愿意主动迎合上意。
不久,景帝正式提出易储之事。户科都给事中李侃、吏科都给事中林聪及御史朱英三人率先反对;于谦、王直、胡濙等重臣都不表态;群臣大都表示赞同。满朝文武都署上名字表示赞同。
不久后,景帝正式下诏,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改封故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群臣也因景帝改立太子成功被加官晋级,拿双份俸禄。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消息后,心中百般滋味。自己的亲弟弟不但夺了自己的皇位,还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他的后望。
景帝朱祁钰出于私心,废除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破坏朱元璋所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夺门之变。景帝朱祁钰下诏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时,皇后汪氏因谏阻而被废,幽于宫中。而杭妃被封为皇后。
朱祁钰在改立太子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朱见济当太子仅仅一年,便夭折在襁褓之中。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死后,景帝颇受打击,他开始纵情声色。尽管景帝求子心切,却始终未能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