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推举才能卓着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诸多贝勒的商议下,被一致推举、拥戴为皇位继承人。35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在这一年的九月初一正式登上后金的汗位,并决定第二年改元为“天聪”。清太宗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正式称帝,并改元为“崇德”,女真也改为满洲。爱新觉罗·皇太极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第一个皇帝。
皇太极之死:被刺遇害还是圣躬违和
皇太极的死一直都是一个疑点。有关的清代官修史书几乎都记载说皇太极死时是“无疾而终”。皇太极从小身体很好,中年以后身体发福,有些偏胖。官方史书从未记载过他有任何病史。
后世野史说皇太极是被多尔衮或多尔衮与庄妃合谋害死的,袁承志亲眼见到皇太极赶到庄妃的寝宫,被正在和庄妃幽会来不及逃走的多尔衮行刺而死。凭什么这样说呢?不过是因为“大妃阿巴亥之死”“孝庄下嫁多尔衮”两件谜案。
皇太极死时,顺治年幼,皇太极的几个兄弟手握兵权对皇位虎视眈眈。孝庄皇后为了保全顺治的皇位下嫁给实力最强的多尔衮,并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得到多尔衮的帮助后,顺治的皇位得到了保证,顺利成为第一个入关进京登上帝位的满清皇帝。而多尔衮一直到死时,都没有对皇位产生不轨的念头,可以说孝庄皇后的下嫁功不可没。可见,皇太极是被多尔衮或多尔衮与庄妃合谋害死的传说是毫无根据的。
那么,皇太极真正的死因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痰疾”。从崇德五年开始,清史的记载中屡次出现“圣躬违和”或“圣躬不豫”的字样。崇德五年农历七月廿七日,皇太极第一次“圣躬违和”,到安山(今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农历八月,松山大战前夕,明十三万大军来势汹汹,前线告急。皇太极调集各路人马,决定亲自前往前线坐镇指挥。本来定于农历八月十一日出发,不巧他患上鼻衄(即鼻出血),血流不止,不得不将出发的日期一拖再拖。八月十四日,出血仍未缓解,而前线军情告急。皇太极抱病出征,一路急行,三天后,病情才有好转。
皇太极这次病得相当重,不但用大赦的方式向天祈求康复,而且都察院的官员们还上疏建议:皇上不必事必躬亲,可让各旗、六部诸大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至军国大事再向皇太极奏闻,以减轻政事活动,得以静心休养。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的皇太极不得不同意了这份奏疏的建议,决定以后的政事由和硕郑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合议处理。
通过这次变革,皇太极基本上交出了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大权。崇德八年正月初一,因皇太极“圣躬违和”,免群臣的新春朝贺礼。命令和硕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诸人前往堂子,代替自己向上天和历代祖先行礼祈祷。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爱新觉罗·皇太极突发急病死于盛京(今沈阳)的清宁宫内,年仅52岁。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后,他的灵柩被放在崇政殿,同年九月廿一日,被葬于昭陵(在沈阳北陵),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为“太宗”。
清顺治帝:抛却帝王化为俗僧之谜
清代的顺治皇帝是传说中真正皈依佛门之人。据民间传说,顺治是因为受到精神打击,看破红尘,遂抛去帝位,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
在顺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1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
顺治出于对董鄂氏的偏爱,打算将皇位传给董鄂氏之子,可不幸此儿出生数月就夭折了。董鄂氏大受打击,同时加上皇太后雪上加霜的折磨,所以于顺治十七年八月抑郁而死,顺治痛不欲生。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心也随之而去,于是遂抛去帝位,削发为僧。
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
《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诗人吴梅村也有暗示顺治帝出家的诗句。传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可见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但是后代较多的研究者认为,顺治帝并未出家,而是病死宫中。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
雍正帝胤禛:矫诏篡立背后的真相
清康熙帝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是如何即位的,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关于雍正即位,一种说法是“矫诏篡立说”。早在雍正帝在世时,社会上就盛传:康熙帝要将皇位传给胤禵,在他患病的最后几日,曾经下旨要召胤禵回京,但是胤禛的死党隆科多却隐瞒了谕旨。致使康熙去世当日,胤禵不能赶到。于是隆科多假传圣旨,拥立胤禛为皇帝。另一种说法为“盗改遗诏说”。康熙原本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却被人将诏书上的“十”改成了“于”字,于是遗旨变成了传位于胤禛。
然而,这种观点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一、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成的,不可能篡改;二、隆科多与雍正原非深交,不可能冒险矫诏拥立;关于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是出于政敌的中伤。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对胤禛之子弘历宠爱有加,称赞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候选人。
后世有人根据雍正在品格、才干、年龄和气质上的众多特点,以及康熙对雍正的认识和父子感情基础,还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遗诏的在场人物、地点、时间及情节等来综合分析,认为雍正是合法即位的可信。
官书中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前,康熙患病住在畅春园疗养。胤禛请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却让胤禛奉命代替自己到南郊祀天,并且命他待在斋所虔诚斋戒,不得离开。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恶化,这时才不得不破例把胤禛召到畅春园来。康熙对众皇子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等隆科多向雍正宣布“遗诏”时,胤禛听后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则向胤禛叩头,并劝他节哀顺变,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职权,主持康熙的丧葬之事。雍正曾特别强调:当日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
可见,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寿终正寝后才开始的,是属于正常并且合乎法理的。对此,清代官书众口一词。
悬疑清世宗:雍正帝暴死圆明园奇案
公元1735年的一个早晨,清朝皇帝雍正突然暴死在圆明园离宫中。立时京师中谣言迭起,猜测纷纷,给这位清朝大帝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后世对其死因说法也各异,终成一大奇案。
对雍正之死,综合各家观点有三种解释。
一是发病身亡。《起居注册》中记载:“八月廿一日,上下豫,仍办事如常。廿二日,上下豫。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戌时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寝宫发布遗诏给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龙驭上宾于廿三日子时。由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着宝亲王继传。”由以上史料看来,雍正的病应当是一种急症,有人推测雍正可能是中风而亡。
二是被刺身亡。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等记载,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了雍正皇帝。由于清朝政府采取民族高压政策,镇压汉人的造反,雍正杀死了很多汉人的全族,以警世人。吕留良文字狱正是雍正六年发生,雍正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处死。其亲人也被严加处置,另一子毅中斩决,孙辈发配极边为奴。传说吕留良的孙女四娘以宫女身份混入皇宫侍奉皇上,伺机行刺。
三是服丹药中毒而亡。这是从宫中档案等资料中推出的结论。雍正生前崇佛信道,迷信鬼神,“所交多剑客力士”,在宫中也曾蓄养了一些僧道异能之士,甚至与他们结交为兄弟。雍正从雍正四年开始服用道士炼制的既济丹,雍正八年得大病后,又命道士为他炼制丹药疗疾,及至雍正十三年八月,他传旨在圆明园用牛舌头黑铅两百斤炼煮。据此很有可能是由于丹药中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聚,终于使雍正帝中毒死去。
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登基后下谕旨将炼丹道士驱逐出宫。乾隆在同日另下谕旨谕告诫内监、宫女不许妄行传说国事,“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等,似乎为此说法提供了依据。
总之,雍正帝的死因因各种流传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细说乾隆:爱新觉罗·弘历身世探秘
关于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出生,皇家的《玉牒》虽记载出生时间、生身母亲,却不记载出生地点。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本人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清高宗乾隆朝有人提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出生在避暑山庄。到了清末民国初年,戏剧小说沸沸扬扬,又衍生出别的说法。
概括来说,关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出生地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出生在雍和宫,二说是出生在避暑山庄,三说是出生在陈家。
其一雍和宫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第四个儿子,清圣祖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父亲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被册封为“多罗贝勒”,第二年分府居住。新府在内城东北隅的一处院落,称为“禛贝勒府”或“四爷府”。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被晋封为雍亲王,住所被改为“雍亲王府”。两年以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出生。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继位后,原来的雍亲王府赐名为“雍和宫”。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经多次以诗或以诗注的形式表明自己是出生在雍和宫。例如,在《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中说:“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
其二避暑山庄说。提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出生在避暑山庄的官员名叫管世铭,当时任军机章京。管世铭随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一起去避暑山庄木兰秋狝,写下《扈跸秋狝纪事三十四首》(收入《韫山堂诗集》),其中第四首涉及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出生地:“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注说:“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的山峰而得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到热河避暑时,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作为皇子经常随驾前往,狮子园便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一家当时在热河的住处。管世铭是当朝人写当朝事,在文字狱大兴的时代,这样写应当是有所依据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儿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也曾说父皇出生地是避暑山庄。在爱新觉罗·弘历86岁大寿上,皇太子爱新觉罗·颙琰特别写作《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诗庆贺。诗云:“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诗注说,皇祖在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题写了“避暑山庄”匾额,皇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避暑山庄,这是值得庆贺的福寿无量的因缘!
人们把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的诗和管世铭的诗联系起来考虑,认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出生地是避暑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