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太子悲运:朱由检子女流散何方
明思宗朱由检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这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
明思宗朱由检的女儿下落比较清楚。这是因为,明思宗朱由检在决意自缢之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辱,曾先后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下毒手。即使侥幸生还,也决无法遁逸。
明思宗朱由检总共有6女,其中4女早逝。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还有2个女儿,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明思宗朱由检自杀前,入寿宁宫,长平公主牵衣而哭。崇祯帝说:“汝何故生我家?”挥剑砍去,断长平公主左臂,昏死过去。接着,明思宗朱由检入昭仁宫,砍杀昭仁公主。长平公主昏死后,被人抬到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中,五天后竟然苏醒过来。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二年(公元1645年),长平公主上书给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请求准予出家。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不同意,命将长平公主许配给当初明思宗朱由检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并赐给土田、府邸、金钱、车马。但长平公主经历家破国亡之痛,郁郁寡欢,次年就逝世了。
明思宗朱由检共有7个儿子。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明思宗朱由检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据说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太子与闯王李自成之间还有一段对话。太子挺立不屈,谈吐自如,问李自成说:“ 何不杀我?”闯王说:“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说:“既然这样,听我一句话: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我百姓。”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时,定王、永王随军前往。据说,太子当时也在军中。据《明史》记载,李自成曾封太子为宋王。此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不明,有的人说曾被吴三桂夺去,有的人则说定王曾在城南遇害。
明太子朱常洛遇袭:万历东宫“梃击案”之谜
万历帝朱■钧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梃击之案”首先发生,梃击的目标直指太子朱常洛。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有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枣木棍,即木梃,不由分说地闯入太子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逢人就打,击伤了守门官员多人。宫中小臣朝本用眼疾手快,将持棍男子抓获,宫内才得以平静下来。
后来张差被捆缚到东华门守卫处,收禁起来。次日,皇太子据实上报给神宗,神宗命法司提审问罪。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按律当场审讯。可是,张差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装疯。御史再三诱供,张差也是胡言乱语、乱答一气,惹得审判官不耐烦,只好退堂,把他交给了刑部定论。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人重新提审,也毫无结果。刑部主事王之认为其中一定有隐情,说张差肯定不疯不狂,而是有心计、有胆量。最后张差扛不住了,供认自己是红封教的成员,说自己是受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庞保、刘成的指使而打入慈庆宫的,事成之后,他们答应给张差30亩地。参与此事的还有张差的姐夫孔道。消息传开后,朝野内外议论纷纷,都怀疑郑贵妃想要谋杀太子,以便扶立福王。
事情发生后,太子和郑贵妃先后赶来见明神宗。太子朱常洛气愤地说:“张差做的事,一定有人主使!”郑贵妃则狡辩:“奴家若做此事,全家甘受千刀万剐!”神宗看到双方如此对立,拍案而起,指着贵妃说:“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脱,你自去求太子吧!”朱常洛看到父亲生气,又听出话中有音,只得将态度缓和,并说:“这件事只要张差一人承担便可结案,请速令法律部门办理,不能再株连其他人。”神宗听后,顿时眉开眼笑,频频点头,说道:“还是太子说的对。”于是,一场家务案就这样在明神宗的导演下降下了帷幕。
后人再重新研究此案时,都认为是郑贵妃主使了此事。却也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在郑贵妃与太子双方已经明确对立的情况下,郑贵妃不可能鲁莽地做出这种事来。如果郑贵妃想谋害太子,也不会仅仅派一人持棍去闯防备森严的太子宫殿。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编自演了一出“苦肉计”,将郑贵妃铲除。只是因为皇帝的干预,太子才没有得逞。当然,这种说法也无确凿的证据。梃击案因为疑点重重而一直被后世猜测。
扑朔迷离“红丸”案:太子痴迷药丹命归西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古代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其制法很特别:须取童女首次月经,盛装在金或银的器皿内,还须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以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为浆。然后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提炼,最后炼蜜为丸,药成。据《明实录》记载,嘉靖年间,宫廷为了配制“红丸”,前后一共选少女1080人。由此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特殊的宫女暴动。
万历末年,太子朱常洛因酒色过度,卧床不起。一天晚上,朱常洛为了寻求刺激,就服了一粒“红丸”,结果狂躁不已,精神极度的亢奋。次日早上,侍寝的太监吴赞连忙请来御医崔文升诊治。崔文升以为是邪热内蕴,下了一副泄火药。结果,朱常洛一宿腹泻三十余次,危在旦夕。重臣杨涟上书,指责崔文升给皇帝误用泻药。崔文升反驳道并非误用,而是皇帝服用了“红丸”造成病重。就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危在旦夕的朱常洛还念念不忘“红丸”。鸿胪寺丞李可灼当即进了颗红色丸药,朱常洛服下。到了晚上,朱常洛又要求再服一丸,李可灼又进了一颗红色药丸。结果,皇上手捂心口,一命呜呼。
两颗“红丸”,酿成大案。红色药丸究竟是不是“红丸”?为什么在皇帝病重之时,还要进这种丸药?崔和李到底有没有幕后指使者?这一系列的疑问在人们脑海中盘旋。
明末宫廷内党派之间斗争激烈,“红丸”案激起了党派的更加尖锐的矛盾。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其实就是“红丸”。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是想步陶仲文的后尘而已。也有人认为,那颗红色丸药是道家所炼金丹。用救命金丹来挽救垂危病人,一旦治活了则名利双收,要是死了算是病重难救。还有人认为,李可灼是受人指使,有意谋杀皇上。
最后,大臣韩上书平复众议。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贬放南京。“红丸”案才算了结。
崇祯真假太子案:京城太子难辨真假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北京出现一位皇太子。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二年,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也出现皇太子。无疑,两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
崇祯十七年,北京城被清朝掌控。一个男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出现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称皇太子。当时在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见后,两人抱头痛哭。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太子说:“城陷之日,我单独藏匿在东厂门外。后潜至东华门,投身于一个豆腐店。五天之后又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躲避。常侍来尼姑庵发现了我,把我带回宫,藏在密室里。听说公主还在,所以就来相见。”
也许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许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太子出门后,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
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锦衣卫10名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来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于是钱凤览上书朝廷,指责某些明朝的官员以真太子为假太子。最后,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宣布将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于狱中。凡说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钱凤览被处以绞刑。
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与《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的情节有所出入。而且,清人所编的《明史》中也未提及这一次在北京出现的太子,而只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现的皇太子事件。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监李继周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御札,将盛传正流落于苏州、杭州的皇太子接到南京。皇太子入南京后,被安排在兴善寺暂住。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引发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机。左良玉以护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在江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善视太子。但是,弘光帝深知,如果太子是真,自己捡来的皇位可能就不保。因此,在他的布置下,辩认朝“假太子”的方向转移。曾经充任太子讲官的王铎,更是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最后,审讯的结果是: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
五月初十,清军大举南下,弘光帝逃到了太平府。南京市民冲入监狱,殴打王铎,放出太子,并拥太子登上皇位。5天之后,清军即进入南京城。当时,清军的统帅多铎问:“太子何在?”投降的弘光朝大臣们说:“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一名降臣说:“太子原也不承认自己叫王之明,是马士英安排下的。”几个月以后,多铎将太子和弘光帝都带往北京,随后都被清廷处死。
满清太子争权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帝国,其中也有他的三弟舒尔哈齐的功劳。但是,努尔哈赤却将一代功臣手足舒尔哈齐残忍地杀害了。
努尔哈赤弟兄5人,他是长兄,四弟雅尔哈齐早亡,其余三兄弟皆先后追随努尔哈赤起兵征战。舒尔哈齐排行第三,比努尔哈赤小4岁,二人同母所生。舒尔哈齐始终是大哥的得力助手,20岁时成为努尔哈赤身边最勇敢的战将。事实上,在努尔哈赤称王的同时,他的势力已经可以与努尔哈赤相抗衡。
舒尔哈齐的锋芒外露,是努尔哈赤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开始冷落,故意贬低舒尔哈齐。由于舒尔哈齐实力不断增长,他越来越不甘心居人之后,只是碍于兄弟的情谊才强忍。而努尔哈赤却无端对其削位夺权,这无疑挑起了舒尔哈齐心中的怒火。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元旦,当努尔哈赤设宴款待明朝使者申忠一后,舒尔哈齐立即提出他也要设宴接待,于是有了“两都督府”的分别宴请。从这开始,同根生的兄弟俩出现了嫌隙。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借口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背弃盟约,想要娶叶赫美女东哥,于是发兵讨伐。但舒尔哈齐兵临城下,却未发一矢,努尔哈赤心中大为不满,自己亲率大军攻城。虽然最后哈达城被攻破,但努尔哈赤也失去了胞弟舒尔哈齐的心。
努尔哈赤兄弟俩的不和越演越烈。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纳舒尔哈齐之女为妾,双方结为姻亲。舒尔哈齐逐渐成为“拥明”派,这与努尔哈赤期望“叛明”背道而驰。随后,在努尔哈赤已连续几年都没有亲自到京朝贡的情况下,舒尔哈齐第三次代表建州女真入京。当明廷以“建州等卫夷人都督都指挥”的名义向他照例赏赐,他进而萌发了借明自立的想法。这种想法无疑加剧了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结果导致军事上的各自为政。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舒尔哈齐作为统兵主帅与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大臣费英东等率兵三万接应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优城部众归附。途中遭遇乌拉数万兵马的拦截,舒尔哈齐裹足不前、滞留山下,他最信任的两个将领也率领百人在一旁观战。努尔哈赤非常气愤,以不力战的罪名将那两个将领处死,并不再让舒尔哈齐带兵打仗。舒尔哈齐满腔忧怨,找来三个儿子,共商大计要依靠明朝。
正当舒尔哈齐以为自己找到靠山时,努尔哈赤突然下令剥夺了他的家产,并杀死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之后,努尔哈赤佯称新宅落成,邀舒尔哈齐赴宴。然而,舒尔哈齐刚刚走进新宅的大门就被推入内寝,锁了起来。两年之后,舒尔哈齐死在了囚狱中。
虎毒也食子:清太祖杀子史实揭秘
努尔哈赤杀子是满清一大疑案。作为大清国的创始人,努尔哈赤为何会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无法弥补的过失令这位一国之君残忍到萌生了杀子的动机?
关于努尔哈赤杀子一事,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与后清之间的萨尔浒之战中。当时的情况是明军以人数的绝对优势将后金合围,对此,努尔哈赤并无任何畏惧之念,并决心终以一路突破明军的包围,直逼西向。努尔哈赤见此状顿时大怒,他大声呵斥褚英:“你竟敢谎报军情,长敌军士气,动我军心!”褚英不解,他本是如实禀报,不想父王不自量力,最终被明军歼灭,于是据理力争。见此状,努尔哈赤暴跳如雷,于是下令:“将褚英拉出去斩了!”就这样,长子褚英因扰乱军心被处死。
努尔哈赤派其二子代善继续打探敌方军情。代善来到明军营前,他看到的是与褚英陈述中相同的场景。代善想,若是他回去实话实说,那将会得到与褚英相同的命运,反复揣度,代善终于想到一妙计。回抵后,代善对努尔哈赤汇报:“明军兵马确实多如牛毛,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些有身无首、不堪一击的草木之兵!”
努尔哈赤听闻此言顿时喜笑颜开。结果在那次战役中,八旗军队以少胜多。大战过后,努尔哈赤虽战败了明军,但却因杀死了自己的长子褚英而懊悔不已。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满文老档》的第三卷记述了癸丑年六月太祖杀褚英的原委。史实证明,褚英的死绝非努尔哈赤一时冲动。褚英性格孤傲、专横,心胸狭隘,努尔哈赤看在褚英功绩累累且骁勇善战,让其执掌国政,并希望褚英能够在揽得如此大权后,改掉心胸狭隘这一缺点。然而事与愿违。
努尔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便也怒褚英不争,为了服众,努尔哈赤开始逐渐削弱了褚英的权势,如此更加激发了褚英的极大不满。褚英开始敌视父王,于是结交党羽,进行报复活动。努尔哈赤听闻此事后,震怒之下将褚英监禁于牢中。被囚禁后,褚英并未因此悔改,并且对父王以及弟弟们的诅咒日益加剧。努尔哈赤见褚英始终无悔改之心,最终将其处死。
嘉庆公主秘葬:北京公主坟的真正主人
北京西郊有个着名的旅游景点叫公主坟。那么这个公主坟里埋葬的是哪位公主呢?民间主要有以下三种传说:
一说降清明将孔有德之女孔四贞。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传说因明将孔有德降清后屡立战功,顺治六年被封为“定南王”。在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被明将李定国围困,受伤后自杀身亡。顺治母亲孝庄皇后收养其女孔四贞为义女,并封为和硕公主,成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她死后就埋葬在京西郊。
二说元帅金泰的妻子。传说汉人金泰从小被满族人收养,因立下战功被封为元帅。在游园时与公主相遇,一见钟情。但是朝中老臣却从中作梗,令皇帝流放金泰,公主服毒追随爱人而去。皇帝无奈,于是将金泰草草葬于香山,而将公主远远地埋在了今天的“公主坟”。
三说乾隆的义女。相传,乾隆与刘墉、和珅到民间微服,途中向一农户借宿。乾隆见农户家的小女乖巧漂亮,就认做干闺女,后来将姑娘留在宫中。可是姑娘在宫中没住多久便患病去世。刘墉说:“这位公主虽说不是万岁亲生,可是您自己认的干女儿啊!并且留有信物,如果草草葬了,万岁脸上可不光彩呀!”于是,乾隆只好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公主坟”。
1965年,文物部门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得出公主坟内葬的是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是嘉庆的第三女,是和裕皇贵妃所生,于嘉庆六年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嘉庆十六年三月卒,年31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是嘉庆的第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于嘉庆七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五月卒,年28岁。
清朝的祖制规定,公主下嫁以后,死后不得入皇陵,也不能进公婆墓地,必须另建坟茔。因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是同年而亡,所以埋葬在一处。两个墓葬都是夫妻合葬墓,陪葬有许多珍贵物品。
史海拾遗:封建世袭制与中央集权
《孟子·万章篇》说,“启贤,能承继禹之道”,故能“继世以有天下”。孟子所提到的这位启,就是夏代的开国君主夏启,他被后世公认为是开世袭制度先河的第一人。正是从启开始,传说中的所谓“大同之道也,选贤与能”,开始被世袭所取代。
《礼记·礼运篇》说,“大人世及以为礼”。所谓“世及”,也就是世袭。所以,唐人孔颖达对《礼运篇》这段文字的注释是,“世及,诸侯传位与自家也”,“父传与子,无子则传与弟也”。这种父子世代相承为官的制度,就是后来所说的世袭制。
从中国历史的具体发展进程来看,父子相承为官的世袭制,在先秦时期只限于贵族。也就是说,只有贵为诸侯、卿和大夫等,才享有世代为官的权利。至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十分活跃的士人,则没有这个特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历史进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时代。伴随着权力中心的上移,原始的贵族特权不复存在,而是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新的特权集团。这些特权集团或以血缘、或以军功、或以姻亲,都可以人人为官、代代相承,从而拓展了最初的贵族世袭制。
以皇权为中心的特权集团,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宗室集团
所谓宗室,就是帝王的家族。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背景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做了皇帝,整个家族成员都成了皇亲。沾了一个“皇”字,自然就有着数不清的特权,世代为官正是众多特权中的一种。
2.外戚集团
所谓外戚,就是帝王的母族与妻族。具体说来,包括帝王的外公、舅舅、姨丈、岳父、舅子、连襟等。这些人通过与帝王的婚姻裙带关系登堂入室,不仅可以轻易地获取权力,而且可以世代为官,永享富贵。
3.军功集团
所谓军功集团,就是指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为新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由于这些人在王朝更替过程中立下大功,故而新王朝建立后,他们往往出将入相、加官进爵,而且世代因袭、长享富贵。《红楼梦》中的贾家三代相袭,代代为官,正是军功世袭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