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为臣之道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功高盖主、权大压主,避免让君主感到怀疑和威胁,否则就自身难保。
古之名君不多,这就为做臣子的留下难题,也许所有的臣子都羡慕和希望有一个周公时代的君王或者魏徵时期的唐太宗。然而,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名臣是需要名君的,没有名君的名臣下场都很可悲可叹。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范蠡为功臣写下的一曲无奈挽歌,也是他对君臣关系微妙的一种透悟。历史上的君臣,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适应的,如果条件改变,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君主既可以一声令下让臣子一步登天,也可以一声怒斥让臣子下入地狱。所以,伴君如伴虎,身为臣子就不得不需要参透其中的利害。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业已成就要引身后退,这是自然的规律。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身为臣子的明智之举。然而,许多枉死刀下的历代名臣没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令人扼腕。
本章借古代名臣的事迹为当今社会提供了警醒和启示,通过名臣冤案、忠臣遇害、奸佞当道等重大事件表现微妙的君主关系,其中忠奸势力的抗衡也给后人提供了值得反思的经验和教训。
夏朝谏臣关龙逢:夏桀因谏诛忠臣
夏王朝君王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美女,名叫妹喜。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淫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恨。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做永远不落的太阳。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是不耐烦,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斗志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后死于亭山。
后人十分怀念有史以来第一位因进谏而遭杀戮的忠臣,便将关龙逢和被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一同纪念,修建了“双忠祠”。明代中期,着名文学家李梦阳撰写了碑文。在长垣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相村原有一座大墓,就是夏朝末年犯颜直谏的忠臣关龙逢的陵墓。
商朝功臣比干:直谏惹怒龙颜被剖心
比干是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文丁)帝的儿子,十六代王帝乙的亲弟弟。据《孟子杂记》载:“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
比干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也是商纣王的叔父。《尚书·微子篇》记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帝乙采纳比干的建议立辛为王位继承人。
帝乙死后,纣王即位,比干全力辅佐纣王治理国家。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直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
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三 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比干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死后,葬于朝歌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比干墓在今卫辉市城北顿坊店乡。该村也因存有比干庙而命名为比干庙村。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就在比干葬地汲县为比干封了墓,《尚书·武成篇》中曾记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了真实的记录。
周朝士大夫杜伯:触怒周王被枉杀
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儿子。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周宣王被立为周王,亲睹父亲的暴政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灾难,又亲身经历国人暴动的惨痛过程和后果,即位后的周宣王将励精图治、重振周室列为首要任务。针对国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他在周定公、召穆公、尹吉甫等大臣的辅助下整顿朝政,又对侵扰周朝的异族加以征伐,使日益衰败的国家重新复兴。通过一番的努力,周朝开始由弱变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宣王中兴”。
可是,晚年的周王却开始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周王朝又重新出现衰败的迹象。晚年的周王固执己见,听不进大臣们的忠谏,刚愎自用,出现不少政治失误。尤其是在对待鲁国立继承人一事上,他将自己的喜恶强加给他人的内政之上,不顾鲁人的反对,硬逼他们废长立幼而失去人心。鲁人不服,周王又兴兵讨伐,更招致诸侯们的不满。
王朝大夫杜伯因为一件事触怒了周王,周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叫人将他处死。杜伯的好朋友左儒加以劝谏,又遭到周王的斥责。周王却在说:“我就偏偏要杀死他,你能怎么样?”左儒愤怒地说:“如果大王坚持枉杀好人,臣就陪着杜伯一起去死,以明臣之志!”日渐昏庸的周王立刻令人将杜伯当场处死。左儒又羞又气,回家后便真的自杀身亡了。
杀死杜伯后,周王冷静下来,想到两个无辜的大臣因为自己的专横而惨死,越想越后悔。三年后,周王带领臣下到外面打猎,想以此散心。可是半路他突然大叫一声,便在车里昏迷不醒人事,几天后便死去。有人说是当时周王突然看到被他害死的杜伯从路边走了出来,拔出弓箭射向他,他受了惊吓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杜伯的儿子为报杀父之仇,在周王经过的地方埋伏。等周王来到,他拈弓搭箭,射死了周王。
名宿悲歌伍子胥:忠言逆耳枉苦心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吴国乘丧伐越。越出兵抵御,战于槜李(今浙江绍兴)。吴军大败,吴王阖庐伤指,在回师途中死去。阖庐生前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以儿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吴军在夫椒(今太湖椒山)一举打败越军。勾践无力较量,为了免于亡国,只好接受文种“卑辞厚礼”向吴请和的建议,派大夫向吴请罪。夫差打算答应,伍子胥不同意。他讲了个夏少康怎样从危险中求生存、发展壮大终灭政敌寒浞而中兴夏朝的故事,并分析吴越两国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的形势。
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越装饰美女八人送给吴太宰伯噽。太宰伯噽接受了贿赂,又软硬兼施地使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终于首肯了这个和议。伍子胥叹道:“姬姓应该衰败了。这是养虎贻患。越国将会发展国力,训练军民,二十年之后,吴国就将变成池沼废墟了!”
而夫差认为越国力量小,不足为患。
公元前484年,越国君臣入吴朝贺吴国伐齐的胜利。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独有伍子胥心情沉重。他说:“这是越国存心豢养吴国而已。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即使得了齐国,也不过是块石田,不能种植庄稼。”伍子胥的谏诤,吴王夫差越来越听不进去。加上伯噽的谗言,夫差对伍子胥越发不满。他伐齐得胜回国时,得知伍子胥寄予齐国的厚望,立即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伍子胥以属镂之剑迫使自杀。
伍子胥始终不渝地抗争至死。死前,他对夫差说:“请把我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看见总有一天越国大军会从这门进来。”夫差恨及枯骨,把他的尸首包在皮革里抛入江中,使之葬于鱼腹。
公元前471年,越国果然灭掉了吴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