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陈家说。公元1925年,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许啸天在上海出版《清宫十三朝演义》,关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家世,书中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原是陈阁老陈元龙的儿子,被雍亲王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随着《清宫十三朝演义》的风靡一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近些年来,有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然接连不断地闯入文艺作品,并围绕着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身世之谜而展开。
嫡子即位话道光:爱新觉罗·旻宁入继大统之谜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关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的继位,史有疑案。
皇帝立储的小金匣,按清朝“家法”应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在乾清宫西暖阁,宣布实行“秘密立储”。皇帝立皇太子的御书,悬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在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之前,宣示传位密旨继位者,只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和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内禅皇位给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是由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亲自开启匣宣谕的。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在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御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那么秘密立储御书收藏在何处?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御书由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随身携带。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匣”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于是,有的学者认为:“‘匣’随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刚断气,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继位。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禧恩作为内务府大臣,随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车驾到避暑山庄。《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的建议没有得到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认同,这说明,奉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嗣位一事在当时似曾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禧恩建议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继位表明: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生前并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匣。所谓“公启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照“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呢?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继位,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和皇弟瑞亲王爱新觉罗·绵忻的赞同,最主要是有军机大臣等开启匣的御书圣旨。旻宁继位,皇太后与瑞亲王爱新觉罗·绵忻、宗室禧恩、军机大臣等达成共识。但是,在官私记载中,前后矛盾,仍给人们留下重重迷雾。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02年)八月廿二日,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遗体在避暑山庄入殓,由承德运往北京。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跟随灵柩而行,并已开始处理政务。同年八月廿七日,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正式即位于太和殿,颁诏天下,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
英年早逝同治帝:死因至今难揭开
同治六岁时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亲政,但却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对于同治的死因,朝野上下说法各异,至今仍然是个谜。
清代史料记载,同治死于天花。翁同龢是同治授读师傅,曾多次奉两宫太后之命前往探视。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亲眼目睹的同治帝的病情:“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内务府大臣处……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按言:天花三日……”又记:“初八日,伏见天颜……花极稠密,目光微露。”就在同治帝病逝当月,慈安太后之女也因患天花而死于宫中,说明当时宫内却是流行天花病毒,同治帝不幸感染,不治身亡。
近来,学者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查阅了自同治发病来,召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入宫请脉的脉案、处方及服药记录,肯定同治帝是死于天花无疑。
然而,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在一些正规学术着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着《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同治帝十分敬爱端庄娴静的阿鲁特氏皇后,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每当皇后见到同治帝笑脸相迎时,慈禧就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慈禧特别喜欢侍郎凤秀的女儿,强迫同治宠爱她,想册立其为皇后,但同治帝却不喜欢凤秀的女儿。在生母慈禧的干预下,婚姻不幸福的同治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一些王公大臣屡次劝谏也毫无成效。
同治染上梅毒后,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慈禧却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御医们畏惧慈禧,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翁同龢日记》中也记载:“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同治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傀儡光绪帝:密诏与阴谋之辩
清德宗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正月二十日,爱新觉罗·载湉正式即位。虽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太后权势依旧,一方面限制光绪的权力,另一方面又通过隆裕皇后及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帝载湉的行踪。从即位开始,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所控制,或当做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
翁同龢是朝中帝党领袖,是光绪变法维新的主要支持者。然而,在变法开始时,《明定国是》诏颁布的第五天,翁同龢突然被罢职。一些史料分析,翁同龢被逐的原因归结于慈禧,由于他支持光绪变法,慈禧视其为眼中钉,而实际的目的是借放逐翁同龢来扼制变法、迫害光绪皇帝。
而历史学家吴相湘根据《翁同龢日记》得出结论:赶走翁同龢的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帝本人。
当时外界传闻翁同龢与李鸿章等人接受俄国贿赂。俄国使臣私下与李鸿章、翁同龢等人密商,答应送每人50万两银子,条件是他们保证中国向俄国借债。翁同龢心存顾忌,没有接受贿赂。但是在舆论的蛊惑下,慈禧和光绪认为翁同龢另有所谋,从此对他不再信任。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光绪皇帝因甲午战败,又有青岛旅大被德俄两国分别强租,迫切感到变法图强的重要性。而翁同龢却墨守成规,这让光绪帝十分不快。翁同龢根据“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的基本思想为光绪起草“定国是诏”,结果也没有被通过。
翁同龢的不时“发怒诘责”等迹象让光绪对他渐渐失去了宠信。戊戌年农历四月廿七日,翁同龢正准备入朝,不料被传旨“回籍,以示保全”。翁同龢觉得非常意外,随后等候在光绪退朝时向皇帝叩头,希望自己不被“回籍”。但是光绪并不理睬。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记载,这一谕旨有如“霹雳一声,朝野同为震骇”。
光绪皇帝推行变法、力图振兴,结果却在瀛台被囚。光绪被慈禧幽禁之初,内心充满了愤懑,但最后无奈屈服。
光绪帝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让他体弱多病,健康每况愈下。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廿一日傍晚,38岁的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地离开了人间。凑巧的是,光绪驾崩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
民间传说是慈禧太后置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于死地,与慈禧太后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也有的史书记载,光绪帝是因病而死的。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究竟死于何因,也成为了一个谜。
史海拾遗:追本溯源论“皇帝”
“皇帝”是我国古代专制君主的称谓之一。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但“皇帝”一词的使用却始于秦。在此之前,我国最高的统治者称为“王”,或单称“皇”或“帝”,如周文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于是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沿袭使用。
1.皇帝的称谓命名
我国古代的皇帝有多种自称,比如寡人、孤、朕等。寡人,意即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礼记·曲礼下》云:“诸侯见天子,曰:‘臣某候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孟子·梁惠王上》也云:“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沿袭了诸侯“寡人”这一谦称。唐代之前,诸侯夫人也用“寡人”表示自称,如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还有晋朝士大夫用“寡人”表示自称。唐代以后,“寡人”才作为皇帝的专属谦称。
古代诸侯、君王多自称为“孤”。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
“朕”是历代帝王普遍使用的自称。秦始皇嬴政建号皇帝后,规定“朕”为皇帝的专用自称。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或是太上皇也可自称为朕。
2.皇帝的尊号和徽号的命名
历代的帝王都有自己的尊号和徽号。皇帝的尊号,即指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唐垂拱四年,武则天称帝,武承嗣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加尊号称圣母神皇。在称大周皇帝后,“加尊号曰圣神皇帝”。三年后又加“金轮圣神皇帝”,次年则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皇帝的尊号加称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到了宋代,则确定在每年大祀之后,“群臣诣上东阁门,拜表请上尊号。”宋太祖于乾德元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皇帝死后也可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间,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尊号也即谥号。
徽号是对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如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号称为徽号。清朝咸丰帝之妃、同治皇帝之母叶赫那拉氏,在同治皇帝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帝后的徽号会在每逢庆典之时累加字数,在位时间越长者徽号的字数也越多,西太后慈禧的徽号就有包括“慈禧”二字在内共16个字。
3.皇帝的年号和庙号的命名
历代皇帝纪年的名号称为年号,表示一个时代。纪元也称建元,表示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皇帝都是没有年号的,也不存在改元的情况,概称×帝的×年。承袭王位者,则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
随着历史的发展,出于政治的需要,封建君主便逐渐改变了纪年方式。从汉文帝开始,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而在汉武帝即位后,正式建立年号,并作为制度世袭。至此,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重新建年号,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
各朝代的年号大多以两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清乾隆等。也有年号是三到六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纵观年号其特点,用词考究,寓意吉祥,多以大、太、元、天、永、和等字开头。
封建帝王死后,在祖庙里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称为庙号。如明朝皇帝朱元璋庙号为明太祖,崇祯皇帝的庙号称明思宗,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庙号称清世祖。
4. 皇帝的共计数据
我国历史上的皇帝数目据计算共约300个,其中天下一统的帝王有120多位。清朝康熙皇帝是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为61年;其次为清乾隆皇帝,在位60年,同时他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代末帝完颜承麟。从即位到被杀而亡,不到半日。年龄最小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即位时不满1岁,在位仅8个月便夭折。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至清末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结束,封建皇权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