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仁宗游览御花园,见到郭后原来乘过的轿子,触景生情,黯然泪下,对废后之举颇有悔意,于是又派人告之有重召郭后回宫之意。郭氏一想到被废时的情景,顿感万分屈辱,表示若再受召回宫,必得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吕夷简、阎文应听到此消息大为吃惊,两人在仁宗面前说过郭后的许多坏话,担心郭后回宫将对自己不利。恰好郭氏得病,仁宗派阎文应带太医前去诊治,几天后,郭氏暴卒。
郭后的暴卒,当时就引起不少传言。有人怀疑是吕夷简、阎文应所害,认为二人力主废后,与郭后已势不两立,而仁宗欲召郭后回宫复位,这必定造成二人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采取措施将郭后害死。还有消息说,阎文应在带太医诊治郭后的过程中,故意用药引发其病,使其病体加重而亡或说是阎文应趁机进毒,致郭氏暴亡。甚至有人传言,郭后在病体加重时,阎文应就向仁宗报告郭氏病亡的消息,然后急忙用棺木收敛。当时有谏官王尧臣等人对此反常现象提出疑问,要求重新察验郭后的病历起居记录,但仁宗不同意,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史载,仁宗得知郭氏病亡,“深悼之,追复皇后”,却不加谥号,也不行附庙之礼,只葬于佛舍。至此,郭皇后之死成了一个永久的疑问。
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张嫣: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初三日,即位不久的明熹宗朱由校大婚,纳祥符县张国纪女为中宫,即后来的懿安皇后。
熹宗皇后张氏名嫣,小字宝珠,性情严正。在明代后期混乱的局势中,熹宗皇后对于魏忠贤的野心深有提防;在崇祯一朝,熹宗皇后受到明思宗朱由检的尊敬和礼遇,而且对于朝中的大臣如周延儒等人的欺上罔下行为非常厌恶。在百姓的眼中,熹宗皇后有着极好的声望。
熹宗皇后入宫时15岁,体态颀秀,相貌丰整。入宫之后,熹宗皇后十分厌恶客氏。一次,熹宗皇后召客氏于宫中,欲将她绳之以法。此事使客氏和魏忠贤非常害怕,总想借机报复。于是,魏忠贤指使手下散布谣言,说皇后张嫣是盗犯孙二的女儿,而不是张国纪的女儿;孙二因为犯有死罪,就将女儿托付给生员张国纪。所以,张国纪将这段隐情不据实反映,犯有欺君之罪。但明熹宗朱由校并未因流言而惩办熹宗皇后,这使阉党不敢妄动。
在熹宗皇后看来,魏忠贤就像是秦代的赵高,是一个阴险的阉宦。有一次,明熹宗朱由校去见皇后,见桌上就有一本《赵高传》。明代内宫后妃所必读之书是明太祖朱元璋命儒臣编定的《女诫》,其要义即禁止后宫干政,而《赵高传》之类的史书并不是宫中后妃应当读的。熹宗皇后此举,实际是想以赵高譬喻魏忠贤来提醒明熹宗朱由校。
后来,熹宗皇后在信王朱由检即位一事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明熹宗朱由校临死前不久,熹宗皇后表示反对,认为应当早立信王朱由检。信王朱由检想推辞,熹宗皇后自屏风后走出,说:“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怕发生变故。”信王才愿意继承皇位。明熹宗朱由校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明熹宗朱由校临死之时,将熹宗皇后托付于弟弟信王朱由检,命曰:“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此后,明思宗朱由检对熹宗皇后的确非常敬重。
在遍布魏忠贤和客氏爪牙的后宫中,熹宗皇后还是遭到客、魏二人的暗算。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 熹宗皇后有孕。魏忠贤和客氏密令宫女在为皇后捻腰的时候下重手。宫女们按魏、客的吩咐,“捶之过猛,竟损元子”。清代学者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说,熹宗皇后敢于在当时陈《赵高传》于几案,就说明她的“不慊”的勇气,然而“即以慊风诸妃,万不能实诸妃妊,他日称皇太后也,惜也”。
据说,李岩入宫,令宫女扶张后上座,行九拜之礼,令人护卫。当天晚上,熹宗皇后自缢而死。明亡之后,有一个自称熹宗皇后的女子向清朝投降。对此,清代学者朱彝尊曾作了一番辨别,说:“魏忠贤养女任氏,送给熹宗,被立为贵妃。农民军攻进北京后,流转民间,诈称熹宗皇后。被送往官府,光禄寺每月供养。人们所以都说熹宗皇后失节。沉冤莫雪,故附白之。”从《明史》的记载看,熹宗皇后确实是在大顺农民起义军进城之后自缢而死,时年38岁。
明末移宫奇案:李选侍抗群臣“长住”乾清宫
明熹宗皇帝朱由校即位不久,发生了史上着名的移宫案。移宫案是由光宗朱常洛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
李选侍本是郑贵妃的人,郑贵妃为了讨好朱常洛送给他,并让李选侍抚养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
明神宗时,郑贵妃以侍奉明神宗朱■为由搬进了乾清宫,而朱常洛即位后,本应搬出乾清宫的郑贵妃依然要在乾清宫居住不肯搬走,朱常洛只好住进太子宫慈庆宫内。后来不得已郑贵妃搬出乾清宫后,李选侍又随朱常洛住进了乾清宫。在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明熹宗即位时,因皇后之位空缺,李选侍就想趁此争得太后。
明光宗因服用红丸而驾崩后,身居乾清宫的李选侍得到消息后,为了控制朱由校,就要挟群臣答应封自己为皇后。大臣们都明知李选侍的用意,纷纷表示反对。在群臣的秘密谋划下,皇长子朱由校出宫至文华殿,群臣请朱由校即日登基。李选侍见控制不住皇长子朱由校,心有不甘,便以先帝有瞩为由赖在乾清宫不走。
大臣们催李选侍移宫的奏折不断,虽然李选侍声明自己受明光宗的嘱托由自己辅助朱由校,但仍无济于事。
在朱由校登基的前一天,诸臣齐聚在乾清宫外,声讨让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无可奈何的李选侍见状,只得灰溜溜地搬出宫。
然而,搬出乾清宫的李选侍并未善罢甘休,她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自己被大臣所逼自缢。刑部御史入宫探寻实情后,立即将情况上疏皇帝。明熹宗听说后,为了不让事情进一步扩大,就列举了李选侍的数种罪状。后经大臣杨涟上疏,指明了李选侍被逼自缢纯属谣言。上疏称,明光宗驾崩后,李选侍别有用心,想让皇帝立自己为后,并阻止群臣见皇长子的要求,居住在乾清宫不肯搬出,还揭发了她诸如谩骂大臣等罪状。
明熹宗得知移宫始末,立即免去了李选侍的封号。至此,移宫风波才告结束。
后人在评说移宫案这一事件时,认为李选侍其实是与郑贵妃集团相勾结的,真正的幕后主使是郑贵妃,而非只是李选侍单独对抗朝廷的举动。可见,移宫案背后迷雾重重。
孝庄皇太后:庄妃下嫁小叔子之谜
孝庄皇太后的下嫁,是清史中的一段迷案。
孝庄文皇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贝勒寨桑的次女布木布泰。为了巩固科尔沁和后金的政治联盟关系,已经归顺后金的科尔沁部落在清太祖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命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带着13岁的布木布泰(即孝庄皇后)来到后金的新都辽阳,将她嫁给了爱新觉罗·皇太极作为侧福晋。嫁给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后,布木布泰为他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同时,建立了后宫制度,随之封布木布泰为庄妃。清太宗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庄妃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下了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前有意让多尔衮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尔衮还不满15岁,他的生母乌喇纳拉氏又被爱新觉罗·皇太极逼迫着殉葬,因此,多尔衮并没有能力和爱新觉罗·皇太极争夺皇位。机智聪明的多尔衮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在爱新觉罗·皇太极面前极力表现,以卓越的战功被爱新觉罗·皇太极封为睿亲王,统领正白旗,不仅娶了庄妃的妹妹,还参与了军国大事的商定。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突然离世,引发了多尔衮和爱新觉罗·豪格的对立,爱新觉罗·豪格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长子,双方都想成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皇位的继承人,于是各不相让,双方都握有兵权。在立新皇帝的问题上,多尔衮为了避免出现双方兵戎相见的局面,提出由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幼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虽然没能让自己坐上王位,但是实质上强化了自己的权力,成为了大清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几个月后,多尔衮率兵入关,将刚刚打败明王朝的李自成拉下王位,并成功占领北京。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多尔衮迎接皇太后和年幼的爱新觉罗·福临进京,开始了大清朝在北京的统治,从而实现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愿望。之后,多尔衮向汉族王朝学习,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随之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大,成为了爱新觉罗·福临的“皇父摄政王”。
孝庄和多尔衮年龄相近,在一些正史、野史和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他们之间不但有爱情故事,而且孝庄还下嫁给了多尔衮。据说,两人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世时就已经暗生情愫。不过,在正史中对此并没有太多有力的佐证。“太后下嫁”只能作为传说广为流传,明清的正史也被人不断篡改,难辨真假。
香妃传奇:乾隆后妃真假说
乾隆的后妃香妃,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么死的?她死后究竟葬在哪里——是新疆喀什、北京陶然亭,还是遵化清东陵?世间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戏剧、影视说法不一,令人迷惑。
传说中的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家世居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乱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劳,因受召到了京师。香妃入宫后,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香妃死后,乾隆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
另一说法,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被册封为香妃。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召妃入宫,赐死,后葬到清东陵。
还有学者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都有关于容妃的史实。《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据学者考证:容妃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容妃进宫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宫,年27岁。初为贵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册封为容嫔,年29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册封为容妃。
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没有把她安置在后宫,而是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有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以嫦娥比拟容妃。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风俗的不同,容妃在衣服、装饰上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在宝月楼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岁,葬清东陵。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时而起。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遗棺,当地传说是从北京运回去的。容妃应是民间传说的香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