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1章 戎马将军玄案——壮志难酬,常使英雄泪满襟 (3)

第21章 戎马将军玄案——壮志难酬,常使英雄泪满襟 (3)


明起义领袖李自成:战败之后下落何方

李自成的大部分部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整日不是狎妓取乐,便是做着新朝登基的春秋大梦。明朝的半壁江山还没有打下来,当时的形势依然还很复杂。将军李岩给他提了四条建议:一是不要急于称帝;二是颁布的贪官追赃法令要严格按律执行,在政局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尤其要严明法纪,对于实在贪污严重者可以杀,其余都可以不予追究,对于那些清廉的官员更要在政策上保护,以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三是严明军纪,一切军士均不得扰民,违令者斩;四是明朝各地握有军队的官员现处于观望状态,切不可兴兵讨伐,如若讨伐必将陷大顺于万劫不复之境地。可以采取安抚的策略,赐侯封爵未尝不可。

可是李自成没有采纳这四条建议,入京不足一月便被迫出走,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结束了。

兵败后李自成带余部南撤,途中遭遇围追堵截、屡战屡败,后闯王不知所踪,成为历史之谜。

关于战败后的李自成究竟下落何方,有两种说法。

一说客死九宫山。这个说法来自当时清朝名将爱新觉罗·阿济格,他是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对李自成如何殉难是这样解释的:“李自成窜走时,随身只有士兵20人左右,在九宫山被山民围困,不能逃脱,然后自缢而死。”但阿济格并非亲眼所见,不足为信。

据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中有关于李自成兵败九宫山的记述:“至九宫山,独自上山谒元帝庙,当地山民误以为是盗贼首领‘碎其首’而亡。”而费密的《荒书》记述:“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被山民围攻,十八骑被杀,李自成和山民程九伯搏斗,不慎被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袭击致死。

二说夹山灵泉寺隐匿。

澧州知州何璘首先否定了清廷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说法,他在《李自成传》中称,兵败后李自成逃到夹山削发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因为李自成曾号称自己是奉天倡义大元帅)。而且何璘还去实地考察过,说他见到一个操着陕西方言自称曾经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老人,并且他还有奉天玉和尚的画像,据说画上的和尚与当时史书上闯王的模样极为相似。在奉天玉和尚的墓葬中发现的很多遗物以及《塔铭》都与何璘记述寺内的遗物和皇室玉器极为吻合,而且从夹山寺里发现了只有君王才能使用到的石雕龟形敕印,这似乎在向研究者说明这个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由于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很多文献资料都不知所踪,所以我们不能真实地了解当时的情况,进而对这位起义领袖的归宿也不得而知,因此关于李自成失败后的结局就成为一个历史疑案,有待后人评说。

明末将领袁崇焕:多变之秋的千古冤狱

明朝末年,后金军队攻打明朝,明朝将领袁崇焕率领部队东征西战,沉重打击了后金军队,收复辽东失地。然而,这位曾经为明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将领,却被崇祯皇帝下令逮捕入狱,次年被杀害。关于明将袁崇焕之死,历来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说被崇祯皇帝误杀。有学者认为,袁崇焕因为崇祯帝听信阉党的诬告,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误杀。在明军与后金军作战时,后金军曾两次被袁崇焕军击败。后金军见形势不利,就避开辽东防线,转而绕道进攻北京。袁崇焕得知消息后迅速回京防守,在北京城再次痛击后金军。此时,皇太极意识到明军的势力之猛,要进取中原,必须除掉袁崇焕。于是,皇太极用了一个反间计:后金军的副将高鸿中和参将鲍承按照皇太极的计谋,假装耳语说:“撤兵不过是个计谋,袁巡抚有密约,事情即将告成。”而此时被后金军俘获的明廷太监窃听到了他们的谈话,等到被后金军放回明朝后,太监便向崇祯皇帝告知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密约”之事。崇祯皇帝听说袁崇焕背叛了朝廷,立即下令将其逮捕入狱。这样,皇太极就借着明崇祯帝的皇权除掉了袁崇焕。可悲的袁崇焕被中了反间计的崇祯帝而枉杀刀下。

二说被崇祯帝蓄意杀戮。有人对崇祯帝轻信反间计而误杀袁崇焕一说表示质疑,认为袁崇焕之死完全是崇祯帝的蓄意谋杀。其真实原因是崇祯皇帝担心袁崇焕及其东林党人对皇权构成威胁,崇祯帝以巩固皇权、防止大臣结党并削弱东林党势力为目的,以反间计为借口杀掉了袁崇焕。

三说基于袁崇焕自身的性格悲剧。袁崇焕性格耿直,敢说敢为,这令阉党人极其不满,也令崇祯帝反感。加上他是整个后金战局的统帅,有很大的军权,势必成为皇帝猜忌的一个因素。崇祯帝开始起用东林党人又继而起用阉党,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专权,而袁崇焕常常目无君主,曾因擅自诛杀明辽东大将毛文龙一事而遭致崇祯帝的不满,但当时崇祯帝容忍了他的功高盖主的行为。随后的己巳之变,让崇祯帝和袁崇焕之间的君臣关系难以维持,导致崇祯帝下定决心痛杀袁崇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崇焕实质上是君臣冲突的牺牲品。

清代权臣年羹尧:飞扬跋扈,丢官丧命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年羹尧曾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入京,深得雍正帝的特殊宠遇,位极人臣。

然而短短一年时间,92条大罪,一丈白绫,断送了这个曾集高官显爵于一身的大清功臣。究其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年羹尧自恃功高盖世,不把天子和朝臣放在眼里。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出于爱将之心,多次要求将领们将铠甲卸下,却无人敢动。唯等年羹尧发话之后,众人才敢卸下铠甲。年羹尧还把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当做奴仆使唤,对雍正的恩诏不行三跪九叩之礼,甚至在知道雍正打算亲笔为《陆宣公奏议》撰序的情况下,都敢以不愿烦扰圣驾为由,自拟序言,更要求雍正公诸于天下。如此飞扬跋扈,雍正岂能容他?

对于雍正大力整顿吏治一事,年羹尧处处干预,诸多阻挠。其贪敛财富、结党营私、任人唯亲等举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是被贬职上任,仍大运财产,更带数千亲兵同往。年羹尧不知收敛地撞在这风口浪尖之上,正好给了雍正帝杀一儆百的机会。

也有人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之事,他的死正是一代帝王为巩固帝位而上演的“鸟尽弓藏”的悲剧。据说康熙帝原本指定皇十四子允褆继位,而雍正帝篡改诏书夺取帝位,并且得到当时任川督的年羹尧助其一臂之力,牵制了拥兵于四川的皇十四子允褆,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既登帝位,又有雄才大略治世贤能,若留下年羹尧这个知其篡位阴谋的功臣,实乃一大掣肘。加之年羹尧一旦得势就不知收敛,功高盖主而不自知,就注定了迟早落个丢官丧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