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还有个人性格原因。综观李广战绩,勇不必说,其智谋就表现得不够出色,极少以少胜多或以计克敌的战例。此外,他的另一个性格特征也很重要。元光六年出塞,兵败被俘脱难归国。按照当时的军法,李广是死罪。靠族人出钱赎罪才免于一死,贬为庶人老百姓。之后有次外出回城晚了,叫门说“我乃前将军李广”。守门小官有点儿势力眼,加上喝得有点儿高,就说:“现任将军也不能违反夜间戒严令,何况你是前任将军?”李广干气没辙。后来李广重新带兵后,就把这个守门官调到自己军中找了个借口杀了。这些事情,反映出李广的性格缺陷,心胸狭窄、暴戾,缺少独当一面的战略才能。面对“李广难封”的典故,既要明白王勃用典的初衷,也要能从真实的李广身上学到教训。
三国蜀将马谡:失街亭被斩疑团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描写,诸葛亮为夺取天下大业,于公元228年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此次战役,诸葛亮兵分三路:一路是由赵云、邓芝带军占据箕谷;一路由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另外一路由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但是,马谡率兵到达街亭之后,忽视了诸葛亮“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不顾副将王平“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屯兵于山头。反而还自信地说: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马谡被曹魏名将张合围困于山头,断其水粮,马谡兵败而回。
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使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计划也随之破产。为此,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也失声痛哭,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是,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马谡兵败街亭之后,并没有回营领罪,而是畏罪潜逃了。
历史学者朱大渭在《马谡被杀真相》一文中也指出,马谡被斩的主因就是失街亭。马谡自作主张,以至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导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对于一个军队来说,“军纪如山”,违反军纪的人必须被处死。况且,按照军中的法规,如果将士临阵脱逃,也是必须要被处死的。马谡所犯的错误并不是一个小小的错误。马谡的失败来源于对军纪的藐视,再加上兵败潜逃之罪,所以“罪在必诛”。
对于朱大渭先生的观点,许多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诸葛亮斩马谡的主因不在于失街亭,失街亭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马谡在战前、战时、战后的颐指气使、妄自吹嘘的表现。马谡战前还立下军令状,表示若失街亭,自愿领罪而死,但战后却畏罪潜逃。
此外,史学界对诸葛亮斩马谡的真实性也提出了质疑。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知,马谡的确是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是据《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马谡被下令斩首,但是在斩首之前就病死狱中。这才是真正的马谡之死。
唐朝起义将领黄巢:英雄遗迹何处寻
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时,曾有诗作“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借此形容势不可当的义军力量。然而与唐朝军队的仓促应战,让他败北。结果,他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山东,自此没有任何音讯,他如何终老也就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在唐朝历史关于黄巢的记述,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被杀,另一个是自杀。
据《旧唐书·黄巢传》中有关黄巢死因的记述是这样记载的:“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也就是说,是黄巢在兵败后看到生还无望便让外甥林言把自己杀掉的。同时这样记载的史书还有《资治通鉴》《桂苑笔耕录》《北梦琐言》。林言是黄巢身边的禁卫队首领,是黄巢最亲密的人,从基本事实上看,林言拿着黄巢的首级去投唐这是一个事实,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却不为人知。
而《新唐书》对于黄巢的死却是这样记载的:在黄巢兵败狼虎谷后,他见大势已去,生还无望,为了保存反唐血脉,他让自己的外甥林言拿着自己的首级去投唐,但是林言不忍心杀掉自己的舅舅。于是,黄巢自刎却没有死,林言随后就斩下黄巢的首级去降唐军,不料中途遇到沙陀人,沙陀人求功心切遂将林言也杀了,将两人的首级一同献给唐军。
《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年间,但是有关唐史在五代后晋时就有官修的唐史,后世为了区别两者,遂把五代时期的《唐书》称为旧唐书,而把北宋欧阳修主持修编的唐史称为《新唐书》,但是由于成书时间的差异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旧唐书成书于乱世且仓促,书中大有疏漏之处,而欧阳修主持修编的《新唐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对于史料的收集也是极为全面的,《新唐书》秉承春秋的笔法写史,因此研究历史的人大都会参考《新唐书》的相关记载。
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一部《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于西川进头。”尚让是黄巢起义军的人物,其早年追随王仙之后投奔黄巢。后来遇到唐军反扑后,黄巢带余部到达今河南境内却遭遇沙陀兵的突袭,伤亡无数急需救援,但是这时的尚让却背叛黄巢反投唐军。那么黄巢死于尚让手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抗金英雄岳飞:千古冤狱“莫须有”
岳飞,字鹏举,是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靖康之变中,金灭北宋,康王赵构于南京继位,史称南宋。将领岳飞上书数千言,大概意思是说:“陛下已登皇位,社稷有主,已经足以打破敌人奸谋,加上勤王的军队日益会集,而敌人认为我方素来软弱,应该乘金轻敌懈怠之时出兵击之。”
岳飞治军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凡是朝廷有封赏犒劳,都分给部下军吏,不私拿一丝一毫。后来,岳飞率领经过严格训练的岳家军先后两次北伐,大败金兀术,收复大量失地。
正当岳飞指日之内就要渡过黄河北进时,秦桧却企图放弃淮河以北地区,暗示台谏官奏请高宗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上奏回绝。秦桧知道岳飞北伐意志坚定不可扭转,于是先请求高宗让张俊、杨沂中等人率军回师,然后说岳飞孤军深入不能久留,请求下令班师。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岳飞为其惋惜。
金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建议“必须杀掉岳飞,然后才能够议和”。秦桧认为岳飞不死,终究会阻碍和议,自己也必然会遭到祸害,因此极力图谋杀死岳飞。
由于谏议大夫万俟离与岳飞早有怨仇,秦桧就暗示万俟离弹劾岳飞,又指使御史中丞等人连上章奏弹劾。但秦桧还不满足,又引诱王俊诬告张宪谋划迫使朝廷把兵权交还岳飞。
秦桧派人逮捕岳飞父子后,命令万俟离审理。万俟离污蔑岳飞说:岳飞曾写信给张宪,让张宪谎报敌情以震动朝廷;岳云也写信给张宪,令张宪采取措施使岳飞回到军中,并且说这些书信已经烧毁。后来又安排一些人来附会岳飞冤案。
当初,岳飞被关在狱中时,忠直的大臣说岳飞无罪,都被秦桧构陷,而凡是附会凑成岳飞冤狱的人,都不同等级地升了官。老将韩世忠愤愤不平,到秦桧那里质问真凭实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写信给张宪这件事虽不明确,但这件事情或许是有的。”韩世忠愤怒说:“‘或许有’三个字,怎么能够使天下人信服?”
到了年末,这件案子还是没有成立,秦桧亲自写一个小纸条交给监狱,监狱当即报告岳飞死亡,当时岳飞年仅39岁。
明开国将军徐达:是病死还是被毒死
朱元璋作为郭子兴部将的时候,徐达22岁前往跟从朱元璋。徐达不仅作战勇猛,还擅长出谋划策。徐达待人宽厚,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朱元璋曾经对将领们说过:“带兵稳重,纪律严明,得胜后最有大将风度的就是徐达。”
进攻吴地时,徐达派使者向朱元璋请示事宜,朱元璋敕令慰劳他说:“将军才略胆识超过同辈,故而能够遏止暴乱,削平群雄。如今有事一定来禀告,这是将军的忠诚,我很赞赏。然而将领在外,国君不能驾御。军中有紧急的事情,将军可以见机行事,我不会从中干预。”
不久平江被攻破,抓获张士诚,送往应天,获得兵源25万人。城将被攻破的时候,徐达对将领士兵下令说:“抢夺百姓财物的处死,毁坏百姓房屋的处死,离开军营20里的处死。”入城后,吴地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定。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和太子少傅。徐达继续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灭掉了元朝,最终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天下安定后,徐达每年春天都会在外统兵,冬末的时候再回京城,回来后就把将印交还朝廷。朱元璋把徐达当成兄弟看待,而徐达反而更加谦虚谨慎,深得朱元璋的好感。朱元璋曾经说:“可以把我当吴王时期的住宅赐给你。”徐达坚决推辞。有一天,朱元璋和徐达一起到住宅,故意把徐达灌醉后抬到卧室。徐达醒过来后,吓得跪下高呼死罪。朱元璋心里非常高兴,下令给徐达盖了另外一处府邸,并且在府邸牌坊写上“大功”二字。
胡惟庸当丞相的时候,想和徐达拉关系,但徐达鄙薄他的为人,不愿和胡惟庸打交道。胡惟庸怀恨在心,就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让福寿陷害徐达。徐达知道后也没有追究福寿,只是常常劝朱元璋对胡惟庸多留个心眼儿,说胡惟庸不适合掌权。后来胡惟庸果然因为谋逆而被处死,朱元璋因此更加看重徐达。
不久,天象发生变化,月亮侵犯上将星座,朱元璋很忌讳这事,对徐达开始不太放心了。徐达在北平生了病,背上长了毒疮。朱元璋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代表自己去慰劳徐达。第二年,徐达就去世了,当时有人传说是朱元璋把徐达毒死的。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很悲痛,还亲自去参加了葬礼,把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
白莲教女英雄唐赛儿:是战死疆场还是削发为尼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随后,明朝政府开始大肆抓捕尼姑道士。全国所有的尼姑以及女道士统统被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
这场史无前例的尼姑逮捕案,起源于一场农民起义运动。永乐十八年,山东境内发生了严重灾荒,官府不但没有发粮救济,还抓捕了大量聚众向官府讨要粮食的农民,许多人被活活打死。二月,唐赛儿以白莲教名义组织农民数千人,以红白旗为号,于滨州起义对抗朝廷。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青州、诸城、莒县、即墨等州县。明成祖朱棣派重兵镇压。然而起义军却突然消失,领袖唐赛儿也消失不见了。官军便禀报明成祖说唐赛儿失踪了。
白莲教起义多次打败明朝官军,但是规模毕竟很小,持续时间也不长,但是唐赛儿对政府的招安不理不睬,蛊惑民众与朝廷对抗,使得朱棣颜面扫地。因此,朱棣为了消除心中怒气,杀一儆百,下令必须抓到唐赛儿。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那么,朱棣又为何认为唐赛儿是藏身于尼姑之中呢?首先,佛门自古就是清净之地,远离世俗,官府不能介入佛门之事。所搜捕的官员在长期搜索不到唐赛儿所在,就以其藏身佛门为借口来推卸责任。其次,唐赛儿起义之时自称“佛母”,也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她有可能藏身于佛门。因此,山东左参政在得到朱棣的首肯之后,第一时间抓捕了在山东、北京的尼姑,但是却还是没有唐赛儿的下落。《明史纪事本末》又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嫁尼姑万人。”朱棣在山东、北京一无所获之后,他把搜索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长时间的搜捕之后仍是毫无进展。
白莲教并没有因为明成祖的大肆抓捕而消失,直到清朝也一直没有停止活动。至于唐赛儿是否藏匿于佛门,或是战死疆场还是削发为尼,后人不得而知。直到朱棣去世,官府依然没有她的下落。历代史学家为了寻觅这位巾帼英雄之所在,皓首穷经也无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