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能够决定其一生的命运,有时历史会用假象蒙蔽我们的双眼,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研究表象背后的真相。纵观历史,那些震铄古今的戎马名将,有的从一代霸王变成了悲情英雄,有的从流氓草寇上升成为一代帝王,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呢?观其一生,这与他们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是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智勇双全、战功赫赫被人称为有大将之风,而有勇无谋则会被视为莽夫,既无勇又无谋只能是懦夫、无能者,这样的人不能够担当将军的重任。所以,一名大将到底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名将,还是成为徒有虚名的败将,与其自身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英雄情结。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人心向背问题不仅关系着战争的胜负、人民的存亡,也是治理国家、辅佐君王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善于妥善处理军事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有勇有谋的将才。
本章既有驰骋沙场的常胜名将,也有壮志未酬的悲情英雄,通过一个个生动离奇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历代将军们叱咤疆场的雄才武略,以及因性格缺陷导致人生悲剧的泣天恸地。
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冤枉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出身名门,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少年时代即随父亲赵奢出战。少年赵括曾献计帮助父亲一个月之内攻下了赵军久攻不下的麦丘。公元前270年,赵括运用反间计,成功地解救了瘀与地区,因此扬名。
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之始,赵括没有任何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军队中他更多地扮演了军师的角色。公元前260年,秦王命王龄进攻韩国上党地区,并且顺利地占领该地区,但是上党地区早在两年前已归属于赵国,此次秦进攻上党,赵孝成王就派名将廉颇出战,廉颇驻军长平,与秦军交战,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消耗坚守战略,秦军不断吞食赵军,完全占领了上党地区,这对赵国都城邯郸十分不利。因此,赵国内部出现了混乱,不断有人提出建议,换下廉颇。最终,赵王听取乐毅的建议,由赵括取代廉颇,对战秦军。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而困于长平。最终,赵括突围不成,战死长平,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综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赵括虽然有跟随赵奢出征的经历,但是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带兵打仗的经验。虽有谋略,但是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大多数战功只是靠“军师”而得来。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赵括上阵打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二、在经过了赵惠文王策划的“沙丘之乱”之后,赵国的国力逐渐削弱。赵国的实际情况根本就支撑不了长久的消耗战,让赵括上任之后,除了速战速决以外,更无任何选择。
三、赵括上任以后,大量修订军纪,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这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是赵括经验不足的表现。
四、赵括的举动是“纸上谈兵”的关键,即赵括在战役之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当时秦军在西、赵军在东,秦军以西是河水很宽很深的泌水,赵军以东是河水很宽但水浅的丹水,两军之南是太行、王屋山脉,北面也是太行山的山脉,整个战场由山脉和河水组成了一个矩形。但是,南面的山脉已由秦军所占,北面的山脉为秦赵共同占有。因此,无论是哪支军队要全身而退,都只有选择水路,要么是涉水渡过丹水,要么是乘船渡过沁水。赵括决定派晋阳赵军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赵军,控制沁水西岸一带,再向西进攻秦军,配合自己的大军东西夹击秦军。但是,赵括没有想到的是,沁水西岸的赵军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命令,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当赵括大军一路追随不断向西撤退的秦军至沁水河东岸时,不但没有消灭秦军,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之中。最后,秦军骗降赵军,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四十万大军终因力竭而败,赵拓自杀殉国。
其实,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所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不是“纸上谈兵”。
魏将军庞涓:是否参加了马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魏之间先后进行了两次战争,即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战争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交战双方都是齐魏以外;二是两次战争之中,齐国都是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而魏国迎战齐国的将军都是庞涓。但是,随着近年来出土的《孙膑兵法》来看,人们对庞涓是否参与了马陵之战产生了疑问。
根据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将军庞涓带八万兵马攻打赵国。齐国以将军田忌、军师孙膑也出兵八万援救赵国。战争之中孙膑以计迷惑庞涓——为麻痹敌军,孙膑首先攻打的是魏国的平陵,结果齐军大败。接着,孙膑派遣战车到魏都大梁之郊,并分散少量的士卒跟在战车后面,以显现出齐军的弱小。以庞涓为首的魏国完全被这种表象所蒙蔽,庞涓只率领了精兵强将日夜兼程回到大梁与齐军进行决战。孙膑再次故意施计,追击到桂陵,生擒庞涓。这就是着名的桂陵之战。
这段记载清清楚楚地表明,在公元前353年,庞涓即被齐国擒获。
公元前343年末,魏赵联合攻打韩国。第二年,齐国率兵救韩,马陵之战爆发。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此次战役,齐国依然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魏国的将领则还是庞涓。齐魏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孙膑施出了行军减灶之计,庞涓再一次率其轻骑锐卒追逐不断后退的齐军,终于在马陵之地中了齐军的埋伏,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拔剑自刎。
看到两次战役的情况,疑问也就产生了。既然庞涓在桂陵之战已经被齐军所擒,他又如何能在十一年之后指挥魏军参加马陵之战?
对于此问题,台湾学者徐培根、魏汝霖引经据典作出了解释。《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记载:“今战胜魏,覆十万之军,而禽(擒)太子申。”再据《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记载:“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今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世无魏……与齐人战而死,卒不得魏。”这两段有关马陵之战的记载,都没有提到魏国以庞涓为将。真正指挥马陵之战是太子申,而不是庞涓。
但司马迁《史记》中多次提到马陵之战时,庞涓为魏将。“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因此,也有学者推测认为,庞涓在桂陵之战被擒属实,参加马陵之战也属实。庞涓在桂陵之战被擒之后不久即被释放回魏,然后再参加了马陵之战。此种观点的依据在于《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记载,在桂陵之战后一年,魏韩联合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向魏求和,庞涓有可能就是在此时被释放回魏的。
大将军韩信:阴谋造反难断定
韩信是秦汉之际最着名的军事家,为西汉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为“西汉三杰”。但是,这位大功臣最终的结局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中,三族被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韩信的死因说法不一,各执一词。
韩信被杀的起因是自请封王。汉高祖五年,平定三齐之后,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焦急等待韩信率兵来救。但是,刘邦等到的并不是韩信大军,而是韩信自请封为齐王的上书,这让刘邦十分震怒,而有求于人的刘邦,也只好遂了他的意。韩信自请封王的做法,在刘邦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因此,在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刘邦就设计夺了韩信的兵权,徙封为楚王。入楚的韩信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反而与项羽旧部钟离昧相交甚密,刘邦势必对韩信的怀疑更甚。
真正让刘邦有机会杀掉韩信的原因在于有人告韩信谋反。
自请封王事件之后,刘邦对韩信已经是心存芥蒂,所以当有人举报韩信要谋反的时候,刘邦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趁着韩信来陈朝会见之时逮捕了韩信。果断而深谋远虑的刘邦仍念韩信建国功勋,并未杀之,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危机四伏的韩信依然没有看清楚形势,反而勾结握有重兵的陈豨,准备趁着刘邦伐陈之时发动叛乱。韩信的阴谋被人告发之后,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之中。
还有的人认为,刘邦为了消除割据势力、统一集权而杀韩信。刘邦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这些“王中之王,国中之国”成为西汉王朝统一集权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在刘邦基本上控制了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之后,异姓诸侯王更成为刘氏家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不论韩信有无谋反之心,刘邦必然会采取高压手段来消灭异姓诸侯王,才能免除战祸,休养生息。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刘邦并未有杀韩信之意。韩信被吕后、萧何所杀,只是吕后为了自己以后篡权扫除障碍,而萧何作为韩信的举荐人,捕杀韩信是因为当时自己已深受刘邦猜疑,如不屈从于吕后的意旨,自己也会遭到株连。所以,韩信被杀,所谓谋反只是莫须有的罪名,吕后揽权才是真正的主因。
飞将军李广:战功显赫因何一生未封侯
李广一生征战拼杀七十多场,而且多数获胜,极少失败,是匈奴人眼中的劲敌。但是,尽管李广战功赫赫,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更难被封侯。和他一起出来且声名远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经身为丞相,李广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将军。
李广有一次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讨论自己难封侯的原因。王朔问:“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李广想了想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造反,我用计谋使他们投降,后来又将八百多名投降者在一天之内杀掉了。这是我认为最遗憾的事。”王朔叹息说:“把已经投降的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对匈奴发起大规模战争,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由卫青指挥。李广在行军途中经常迷路,等到会合地点时,已经迟了几天。手下的人叫李广的部下到卫青那里去请罪,谁知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没有罪,迟到的责任在于我自己,要审问就审问我一个人。”
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七十多场仗,这次跟大将军出战,没想到大将军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迂回遥远的路线,而偏偏又迷了路,这岂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毕竟不能同那些小吏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刎。李广一生威名显赫,最后的结局却凄凉万分。
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但是他一生却未能封侯,其原因很多。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率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前面提到王昌龄的诗,实际上有很大的错误。龙城与李广无关,他从来没到过那里。龙城飞将的说法,可能仅仅是为了合辙押韵而已。另外李广对匈奴的战绩,小仗胜大仗败,远远够不上“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水平。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为了提拔自己的亲信立功,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刎,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