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7章 治国名臣密案——功高震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代价 (3)

第17章 治国名臣密案——功高震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代价 (3)


许敬宗见高宗怕留下杀舅父的恶名,迟迟下不了决心,又列举了汉文帝杀其舅父薄昭,至今天下仍称其为“明主”,以消除高宗的疑虑。许敬宗还进一步说:“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日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在许敬宗的一再劝说下,高宗没有召见长孙无忌,即下诏削夺他的官爵、封邑,流放于黔州(今四川彭水),并发兵立即遣送。不过,高宗仍念舅甥之情,念长孙无忌有拥戴之功,特准许按一品标准供给饮食。长孙无忌的家族也受到株连,从弟渝州刺史长孙智仁、族弟长孙恩、儿子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铨、长孙祥等也陆续被诛或被贬,无一幸免。

不久之后,唐高宗又命司空李世绩、中书令许敬宗等五名宰相再次审理长孙无忌一案。许敬宗命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投绳自杀身死,并籍没其家。然后上疏高宗,说长孙无忌罪状属实。于是,高宗又下诏赐死韩瑗、柳爽等人。至此,关陇集团彻底覆灭。

明朝宰相胡惟庸:位高权重祸及九族

朱元璋为何大张旗鼓地制造胡惟庸案,至今以来都是一个谜。

明王朝建立伊始,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安下心来。他的多疑令他唯恐有谋臣造反,只有皇权完整地独立控制整个国家生杀之事,才能保证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因此而成为牺牲品的明朝将相不在少数,其中宰相胡惟庸算是最大的牺牲品。

关于胡惟庸获罪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胡惟庸位高权重,心生他意,同倭寇与旧元勾结,意在弑君,结果事情败露。另一种说法是胡惟庸引朱元璋来家里观看醴泉,这被认为是天赐的祥瑞之事,所以朱元璋欣然前往,结果在路上被一个宦官拦住,诉说胡惟庸谋反的阴谋。不管是哪种材料,都是疑点重重,真实情况已无从考证。但是胡惟庸谋反一事,在皇帝那里就是事实,这是十恶不赦之大罪。随后朱元璋借此东风,一举撤销中书省,不再设丞相。随后又追查了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结果此案迁延十余年,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达三万余人。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道:自古以来,中国的皇权和相权是划分的,即使两种权力的比例不同,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并不是皇帝一人专制。而政府真正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则是在明清两代,始作俑者就是这位明太祖朱元璋,他废止宰相一职,并严格规定子孙们永远不准再立宰相。从明朝中后期的事情来看,皇帝们总是滥用手里的权力为所欲为,最终没能守住祖宗的这份基业,在祖宗这里也许能够找到根由。

胡惟庸一案的血流成河,并没有让朱元璋放心,因为宰相虽然没有了,还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大臣,难以保证他们不会起异心。于是,他又举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蓝玉案起。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明朝谋士刘伯温:功高震主把命丧

刘基,号伯温,心思缜密,足智多谋,是朱元璋夺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伯温只得了个次一等的伯爵封号,并且俸禄还是众伯爵之中最低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伯温最终的命丧黄泉,竟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刘伯温料事如神,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刘伯温也都想到了。朱元璋又岂有如此宽广的胸襟,容得下此等能人长期留在身边?更何况刘伯温的那些计策并非安民之计而是权谋之策,用在阴谋政变的风起云涌中必有一番作为。这更令朱元璋心存猜忌,不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除之而后快。

刘伯温最致命的失误,验证了“祸从口出”的箴言。朱元璋曾就谁更适合出任丞相一职的问题找刘伯温谈话,言语之中暗藏试探玄机。刘伯温并非等闲之辈,但最终难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长地说出只有刘伯温能担此大任的时候,刘伯温说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此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后与刘伯温的关系变得特别微妙,始终是个难解之谜。或许是朱元璋的偏见,或许是后人的误读,总之,它被看成了刘伯温的催命符,为其后来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笔。

至于刘伯温的死因,同样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视,还给他送了补药。刘伯温吃过补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益严重,不久之后病逝。刘伯温与胡惟庸当时早已是死对头,朱元璋眼看着两虎相争而不动声色,尽显帝王权谋。虽然“下毒谋害刘伯温”也是后来胡惟庸的罪状之一,但以胡惟庸当时的权势和处境,实难如此嚣张跋扈,这不得不让人猜想,他是受了朱元璋的默许,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他人之手,除心头大患。

嘉靖名臣海瑞:直言进谏惹狱灾

历代王朝,多的是直言进谏之忠臣良将,为何独海瑞上疏而名声大噪?不得不从嘉靖皇帝的独断专横说起。

嘉靖皇帝朱厚璁即位后,想追封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却遭到群臣的反对。嘉靖三年,吏部侍郎何梦春、修撰杨慎带领200余名朝臣冒死进谏,嘉靖皇帝不仅不为所动,反而令侍卫将群臣逮捕,施以廷杖之刑。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户部主事。他对嘉靖时期的“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深感忧虑。眼看国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向皇帝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讳地批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兴土木,竭尽民脂民膏;不视朝政,以至法纪废弛;听信道士妖言,不与皇子们相见,以致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宫城,导致夫妇之情淡漠。正是这些荒唐的举止,导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直面上疏后,海瑞自己也预计到难逃一死,事先安排好了后事。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

虽然嘉靖皇帝看后勃然大怒,命随侍的宦官“趣执之,无使得遁”,然而当拿起奏疏反复阅读后,最终只将海瑞关押入狱,并未执行死决。

对于嘉靖皇帝没有立斩海瑞的原因,后人作出了不少推测。一说海瑞官职虽小,却有清正刚直之名。其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救济黎民,有“海青天”之称,深得百姓尊敬与爱戴。若杀海瑞,则天下震动。二说嘉靖皇帝欣赏海瑞,认为可以“以作治贪之利器”。三说嘉靖为向天下人展示其虚怀纳谏、宽宏大量的帝王气量,故放海瑞一条生路。

当然,也有人从《治安疏》中寻找答案。海瑞上疏,将嘉靖皇帝比为汉文帝,言“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在此前提下,才开始列举当今朝政之弊端,并将弊端之源归于“陛下误举之,而诸侯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谄之甚也”。奏疏的结尾,海瑞又将嘉靖皇帝与“尧、舜、禹、汤、文、武”并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间而已”,则“天下何忧不治”?这正是海瑞的过人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海瑞入狱不到两个月,嘉靖皇帝驾崩,新君即位后便下诏释放海瑞。

嘉靖名臣夏言:锋芒毕露下场悲

夏言是明朝嘉靖时的名臣,他四次入阁为首辅大臣,权重一时,名震天下。夏言的下场却是可悲的,最后被处以极刑,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如此人生巨变,探根溯源,不能不归结到夏言的刚直上。

夏言学问高,本事大,唯其如此,皇上不得不借重他。夏言自恃才高,刚直得近于傲慢,皇上他也敢反驳,皇上屡有不快,只是引而未发。

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要借此扳倒夏言,自己登上首辅之位。一次,嘉靖皇帝因迷信道教,制作了一批道士似的服装分赐大臣,要他们穿着上朝。夏言以有伤国体之故,不肯听命。严嵩看出嘉靖皇帝为此内心恼怒,便借机进谗道:“夏言目无皇上,当众抗命。他每以忠正自居,如此不敬皇上,其狼子野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嘉靖深以为然,自此疏远了夏言。

与夏言相反,严嵩在嘉靖面前表现得极为恭顺,凡事无不赞成,即使明知皇上有误,他也一味拥护,遭人讥笑也不在话下。长此以往,嘉靖皇帝对严嵩的好感日增,最后让他入阁拜相,成了一名重臣。

夏言先后三次被免去首辅大臣之职,第四次入阁为首辅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的府上,却是连声叹息,不住地摇头。夏言心中有异,问其缘故,他的好友便说道:“大人三去相位,可知是为什么吗?”

夏言乃道:“皇上见异,乃是小人作祟。如今皇恩逾隆,足见皇上的英明。”

其友却道:“大人刚直,天下尽知。皇上容你三次,还会容你下次吗?小人陷你三次,还会收手不为吗?望大人引以为戒,否则祸不可测了。”

夏言凛然道:“大丈夫为国尽忠,岂能藏头缩尾、违心行事?我心无私,皇上自能体察,祸从何来?”夏言依然故我,嘉靖皇帝愈加厌恶于他。后因在收复蒙古人占领的河套地区一事上,夏言又出言犯上,和嘉靖皇帝有了争执,加上严嵩在旁进谗,嘉靖皇帝终于动了杀机,将他定了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