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6章 治国名臣密案——功高震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代价(2)

第16章 治国名臣密案——功高震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代价(2)


春秋谋臣文种:功成不退遭赐死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增调大军持续围吴。为了激励全军将士奋勇杀敌,勾践诏示军中: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生子者,归养;有疾病者,给以医药治疗。军中闻令欢声如雷,个个感恩忘死,拼死向前,军威空前强盛。这样,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越军的强大攻势下势穷力尽,退守于姑苏孤城,再派人向勾践求和,恳求勾践像当年会稽被赦一样赦免吴王。勾践不忍,有意准降。站在一旁的范蠡连忙劝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国不取,致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岂可逆天行事?况且,大王早晚勤劳国事,不是为了报吴国的仇吗?难道大王忘了昔日的困辱了吗?”接着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说:“越王已任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我将失礼,有所得罪了!”说罢,范蠡击鼓传令,大张声势。

不久,越军攻入姑苏城,吴国灭亡。勾践下令诛杀了奸臣伯嚭并派人对吴王夫差说:“寡人考虑到昔日之情,可免你一死。你可到甬东一隅之地,君临百家,作为衣食之费。”夫差悔恨交加,说道:“我深悔当初不听子胥之言,死后还有什么面目和这些忠良之士相见呢?”于是拔剑自刎。

勾践兴越灭吴,范蠡“苦身戮力”,与之“深谋二十余年”,立有汗马功劳,被尊为上将军。

此时的范蠡并没有被功勋荣誉冲昏头脑,他居安思危,位尊不贪恋,以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应该适时而退。范蠡久随勾践,对勾践的为人很了解。在范蠡看来,勾践身处逆境,虽能忍辱负重,礼贤下士,辛勤工作,表现出英明君主的风度,但他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勾践为了扩展疆土可以不惜群臣的生命,如今谋成国定,自然不愿意封赏功臣。因此,范蠡决心辞官隐退。

范蠡在决意隐退避祸的时候,没有忘记老朋友文种。范蠡曾劝文种也离开越国,否则难免会被越王杀掉。然而,文种对范蠡的劝谏却不以为然。范蠡隐退之后,又写了一封书信告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书,虽然心有所动,但迟迟没有采取隐退的行动。

后来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日益骄横,君臣离心,许多与他共患难的大臣都日渐疏远了。又过了一段时日,勾践终于凶相毕露,对文种说:“你有阴谋兵法,足以倾敌取国。你献九术之策,今我用其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你处,愿你有幸带着余术去见我的先人于地下,跟他们去谋算吴国人吧!”随即赐文种一把剑命他自杀,文种伏剑而死。

只有在敌国存在的环境中,君主心目中才有谋臣的价值。一个没有价值的智谋之士,必然被君王视做威胁统治的心头祸患。这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一条政治规律。越王功臣文种不明其理,最终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战国宰相商鞅:变法难行车裂死

商鞅本姓公孙,是战国时期卫国的庶出公子,本打算在当时已具备实力争雄天下的魏国大展拳脚,可惜虽得主公赏识,却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之后听闻秦国孝公欲召集天下谋士赴秦共商国策,遂前往。商鞅靠着急功近利的王霸之术,终得孝公赏识,委以重任,革新变法。严苛的变法严重冲击了权贵们的特权利益,反对之声四起,怨恨之言四溢。然而,在孝公的大力支持和商鞅的努力下,新法得以实行,经十余载持之以恒,秦国的实力日益壮大。

但力行变法的商鞅,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一个对国有功的宰相,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其实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就已注定了他的悲惨下场。提倡变法难免得罪权贵之人,加之商鞅刚直不阿、严苛执法,甚至到了刻薄寡恩的地步,就连太子犯法也不可饶恕。虽然由于孝公的干预而最终没能惩处太子,但商鞅仍坚持将太子的老师与管家治罪。由此,商鞅与一干受惩处之人积下宿怨,恨之入骨之人多不胜数。商鞅一心只为推行新法、强国安民,万没有想到新君即位后自己将如何立足于秦国。他自然也不会想到,新君即位之日便是他大难临头之时。

除此之外,据史料记载,商鞅成为宰相后,自恃功高一筹,大谈自己的功绩,四处招摇,更曾出现不备齐排场就不出行的情况。隐者赵良曾劝其收敛,切忌急功近利。而商鞅根本不将赵良的规劝放在眼里,甚至将自己与当年辅助秦穆公称霸的五羖大夫相比,认为自己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鞅自大到如此地步,加之变法期间四面树敌,实在难逃一死。可是,商鞅始终看不透官场黑暗。当孝公离世后,商鞅就自然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屏障。

积怨难消:嬴政怒杀吕不韦

秦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承了王位。嬴政年少,朝政大权完全落在太后赵姬和丞相吕不韦手中,他们同宦官嫪毐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专权弄国,根本不把嬴政放在眼里。

嬴政自然对吕不韦这种贪得无厌的私欲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在旧都雍城举行了加冕典礼,从此可以亲自处理朝政。吕不韦深知其中很不利的态势,他就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利用嬴政不在咸阳的机会,怂恿嫪毐发动叛乱。嬴政听到嫪毐叛乱,决定将计就计,命令吕不韦带兵去平定叛乱。吕不韦虽然知道这是秦王要他们两败俱伤,但又没有理由拒绝接受命令,只好带兵前往。谁料叛军不堪一击,咸阳一战,叛军便被杀了数百人,余者四散奔逃。没过几天,嫪毐便被抓住押解到咸阳,并且施以车裂之刑,嫪毐的父族、母族和妻族也同受株连。

嬴政知道嫪毐的叛乱与吕不韦有关,便派人进行调查核实。待查清事实后,嬴政本想杀了吕不韦,但念他扶助父亲和自己登上王位有功,有了恻隐之心,就只罢免了他丞相职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可吕不韦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表面上在洛阳闲居,实际上仍然同六国诸侯保持着密切联系,企图借助外国的力量东山再起。嬴政听说后勃然大怒,把吕不韦迁到了蜀郡,随即赐毒酒便让吕不韦自尽了。

枉杀画师毛延寿:丑画昭君谁之过

昭君出塞的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无奈与冤屈?毛延寿因画丑昭君被杀,恐怕要数其一。

东晋的杂书《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众人皆知汉元帝后宫美女众多,需要依靠画师为其画像,以便汉元帝能从中挑选相貌出众之人。为了能够早日得宠,后宫众人都争相贿赂画师,希望画师能把自己画得更美,而唯独昭君不愿贿赂画师,于是被画师丑化,无缘得见龙颜。后来匈奴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皇帝便按画像选人,便选中了样貌不佳的昭君。等到皇帝召见她时,才发现她样貌出众、知书识礼。皇帝懊悔不已,但又不能失信于匈奴,于是迁怒于画师并下令杀之。

《西京杂记》中提到的画师并不止毛延寿一人,还有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人,均在同一天被杀。至于丑化昭君的画师是谁,书中并未交代。而自此画丑昭君的罪名就落到了毛延寿的头上。

历史上不乏为毛延寿喊冤之人,如宋代着名诗人的王安石,他在《明妃曲》中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在他看来,毛延寿并不是故意将昭君画丑,而是因为人的神韵仪态本来就很难用画像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难怪毛延寿笔下的昭君与真人不符。

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关于昭君出塞也有详尽记载,更显“毛延寿画丑昭君”为无稽之谈。记载曰:“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单于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由此看来,昭君是自愿请求在先,奉召示众在后,并无皇帝选画之说,更无毛延寿丑化昭君之言。

开唐功臣长孙无忌:忠臣枉做刀下鬼

自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长孙无忌很少抛头露面,主要承担领导编纂书籍的职责。当韩瑗、来济等被贬逐,褚遂良病死爱州之后,长孙无忌就成为武则天等人的直接对手。武则天和许敬宗等人都明白,只要长孙无忌还在朝中,关陇集团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公元659年,洛阳人李奉节等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互为朋党,高宗诏令许敬宗审理。许敬宗审讯急迫,韦季方自杀未遂,许敬宗则趁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无忌诬陷忠臣近戚、伺机谋反。由于在废立皇后问题上高宗和长孙无忌之间曾有过冲突,长孙无忌已失去了高宗往日的尊崇,但高宗对许敬宗耸人听闻的诬奏感到惊讶和疑惑,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命许敬宗再加审查。第二天,许敬宗上奏,诡称昨晚韦季方已承认与长孙无忌共同谋反,还编造了谋反的口实,极力敦促高宗以法收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