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初,发改委“约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四大企业,要求4个月内不得涨价。2011年4月13日,发改委继续要求未来两个月内食用油不得涨价。调控效果明显,国内食用油零售企业2月份零售额环比下降19.3%。
如图1所示,印度对棕榈油及植物油进口量在增加,印度的经济在快速增长,对此,中国对中国大豆油保证供应的未来应该有一个提前布局。2008年3月16日,行业期刊《油世界》称,2007~2008年度,印度棕榈油进口量为430万吨,高于2006~2007年度的370万吨以及2005~2006年度的280万吨。2010年1月18日,印度炼油协会的数据显示,印度2009年棕榈油进口量总计700万吨,已超过中国。印度炼油协会主席称,印度2010年植物油进口量达创纪录的940万吨,因为进口关税政策降低了成本,该国油籽减产。棕榈油进口增加进一步提振价格上涨。2009年棕榈油价格大涨了57%。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印度棕榈油进口仍有望增长,达到680万吨,高于上个年度的进口量660万吨,低于2008~2009年度的进口量690万吨。2010~2011年度印度食用油进口量可能为840万~850万吨,相比之下,2009年为880万吨;而非食用油进口量可能为35万吨,低于2009年的42万吨。
棕榈油本来是不适合人类食用的,但棕榈油的价格比大豆油低廉,目前,印度80%的食用油消费的是棕榈油,如果人口大国印度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食用高蛋白的豆油是必然结果。印度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巨大的潜力。首先印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年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12亿人中一半多是25岁以下的。印度经济增长70%依靠个人消费,中国经济现在只有35%依靠个人消费。可以预期,随着印度消费能力的提高,印度的植物油消费习惯必定会大规模从棕榈油转向健康的豆油。在整体经济发展中,要看到印度的发展,而棕榈油和植物油进口的微小变化就是信号,对于这个信号,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止印度购买力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
2009年印度进口棕榈油700万吨,比2008年暴增57%。印度人均植物油消费只有现在中国的1/5。如此低的消费基数,加上印度人均收入的增加,如果未来5年印度的植物油消费人均增加一个百分点,加起来对全球来说就是很大的增长。印度植物油需求年均增长量保守约为58万吨。如果将此折算成耕地,至少需要110万公顷耕地,约占全球大豆播种面积的1.2%。未来5年,在单产不变的情况下,全球需要拿出至少500万公顷耕地面积,约占全球大豆播种面积的5%,才能满足印度的植物油消费。全球碳货币地位已确立,巴西不再砍伐雨林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过去10年,地球上种植大豆面积唯一的增长就是对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进行砍伐得来的。如今全球炭货币地位已确立,巴西不再砍伐雨林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中国要解决目前的大豆供应,需要增加2.5亿亩农田,还要配合大量的水资源和新劳动力。
农业问题总是引发中国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强烈预期。2008年4月,中国猪肉价格创出新高,迫使中国中央银行继续施行紧缩货币政策,结果是恶化了2008年9月世界性大萧条爆发对中国的影响。
拱手出让棉花定价权
在1984年前后,中国棉花种植面积是1.2亿亩,可是接下来的日子,棉花种植面积开始衰减,尤其到这两年,棉花种植面积迅猛减少,现在减至7500万亩左右(如图2)。
一位在上海打工的河南棉农说,种棉花都种怕了,因为棉花从生长到采收全程都离不开人力,而且还有严格的农时限制,为了保证每个农时,必须拼死拼活地干,还必须遇到好年景。新疆春秋季短,拾花期很短,北疆拾花期只有45天左右,而棉花采摘进度的快慢对棉花品级有很大的影响,棉铃桃开裂7天后纤维强力最高,10天后开始下降,在吐絮后曝晒40天,纤维强力会降低50%,必须及时采摘才能保证棉花的品质。手工采棉收获期要11~12月才能基本完成,这造成棉花丰产在地里,却收不到手里,一年的投入成本沉没——太阳曝晒使棉纤维强力降低,遭霜打使棉花等级下降,甚至来不及采摘棉花直接烂在田中。如果机采棉则每年10月底前能完成采摘,不会有最后一道工序的损失。而且机采棉比手采棉品质好,比手采棉减少了掺杂物的概率,棉花品质能高出近一个等级。
20世纪对人类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中,第七项是农业机械化。产棉国用机械采收棉花是正常现象。除了中国,其他所有棉花生产国都是全程机械化,1000亩以上的棉田只要一个劳动力管理。机械化采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新疆棉农也深知这些年新疆的拾花成本,机械化采棉必然省钱、省心、省力。但由于有美国质优价廉的棉花可以进口,中国的棉花产业成了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面对美国大规模机械化的棉花种植,中国分散的人工种植成本自然要比美国高昂。中国在棉花机械化生产面前的得过且过,也是在主动放弃棉花定价权。中国棉农种植棉花没有稳定可靠的收益,所以没有棉农会在严重的不确定性下投资机械化采棉;中国参与全球化已经习惯了对廉价劳动力不用白不用,没想到有一天劳动力会不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服装制造业流向低成本的国家,比如印度。印度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而且印度棉花产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印度自然形成了从棉花到服装的一条完整的制造业链条,使服装制造业成为印度超越中国的一个产业。如果中国棉花以市场经济状态参加到全球化的运行中,以中国企业家的能力,中国的棉花产业链条将是世界上唯一能跟美国抗衡的力量。
2011年3~5月以来,全国棉纱市场价格一路走低,国内纯棉纱市场继续没人敢做多,市场价格也一路走低。多数纱企为减轻日益上升的库存压力,报价一降再降,却仍卖不出去。目前大多数厂家的棉纱价格已降至亏本边缘,难以维持正常生产,一些厂家已经停产、减产或放假。棉花现货方面,由于国家配合控制通胀的“调控”,现货行情持续下跌,4月以来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跌破每吨3万元大关,4月25日指数报收于每吨28550元。受棉花和棉纱价格持续降低影响,棉布价格也连续下跌。对于棉纱企业来讲,虽然棉价的大幅上涨也顺利让棉纱涨了价,但是棉纱的销售情况不乐观。每年三四月是纺织业旺季,棉纱厂原以为本四月将迎来下游纺织服装企业的大量订单。但2011年是一个什么都反常的年份,来订货的只是寥寥无几的订散货者。不少棉纱企业从2011年2月起库存已经很多,由于库存高,部分棉纱厂资金很紧张。在山东部分地区,有的纱线交易价格每吨下跌几千块钱,原因就是棉纱厂急于回笼资金。在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中,如果棉织品涨价,人们可以不再添置衣物,不会增加这方面的支出。中国的纺织企业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国际市场,可是面对涌来的国际订单和国内用工和原料的成本,只能无奈放假。这是一个扭曲了的以棉花为核心的棉花上游和下游的市场。相关企业大量货币无处投资,这又是一个两难的货币问题,制造了中国通胀的假象。目前在中国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牵出一条线索,使中国央行两难到无解的程度,在各方合力下更不知会是何种景象。有专家期待棉市、棉价利好的形势能维持到四五月份,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会增加,可是对于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棉花市场,中国是多种棉花好呢,还是少种棉花好呢?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中国棉农没有国家的保护机制,更不懂期货的对冲,导致棉花价格涨也赔钱,跌也赔钱的局面。和棉花有关的企业也一样被动,凭运气猜测棉花接下来是暴涨还是暴跌。进入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优劣分化见分晓的时刻,棉花价格注定不会平稳,而哪怕是平稳的上涨或者平稳的下跌都是安全的。2011年,棉花将在政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调控”中失控性地完成暴涨暴跌。进入2011年4月以来,有一个几百人的企业认为棉花每吨19800元与当前皮棉的市场价格每吨有万元价差,估计是利空。因此,企业负责人打赌消减库存是安全的。另一个棉商认为国家发布收储预报是利好,他要屯棉。这两个人的对赌代表了中国棉花市场多空两派力量,不知“调控”会把多方还是空方推进地狱?
印度政府建立了棉花最低保护价格,同时资助发展棉花的科研项目。巴基斯坦也建立了棉花保护价格;墨西哥1994年实施了扶农计划,对种植棉花三年以上的棉农每公顷补贴73美元,植保卫生补贴129美元。而中国棉农的棉花还是保持着棉商到地头挨家挨户收购的落后局面,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成为巨大风险——运输成本、棉厂开工情况、天气、外国订单,使种棉花成了和赌博一样不安全的问题。2011年4月出现了中国菜农不能承受菜价太低而自杀的现象,我在乡下养流浪猫,常和农民打交道,他们对农产品的巨幅波动“习以为常”,淡定地表示要赌就有赚有赔。当你亲眼看到菜、瓜果、农产品烂在地里,看到农作物价格暴涨而农民又没产品卖时,真是心焦。每年农业投入的农药、化肥、劳动力有多少被浪费了?更为可怕的是要为过度种植对环境不可逆地破坏付出高额代价,这是一笔隐藏的债务,也是一个经济危机的爆破点。而美国则按常识发展着自己的农业,种植着自己的棉花,让本国棉农过着安全的日子。
在美国棉花的高补贴下,美国棉农可以无忧无虑地幸福生活。美国《1933年农业法案》就确立了棉花补贴政策,2002年《农业法案》进一步确立了出口补贴和限制性补贴。美国还为棉农设立了反危机补贴、美国棉花销售性补贴。美国棉农不会有中国棉农的烦恼,不会有棉花卖不出去的担心。美国每年给2.5万户棉农大约30亿美元的补贴,平均每户棉农得到的补贴高达1.2万美元,相当于中国一户棉农7~10年的产值。美国还为纺织企业和棉花出口商设置了贸易补贴。由于美国全套的棉花相关产业的保护,美国的棉花产业必定不会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转折时刻跳出来添麻烦。相较于美国棉农的高额补贴,中国棉农每亩地仅有15元的良种补贴,而且棉花目前没有最低收购价保护。如此低的收入还不够在棉花上额外花的人力成本。
美国棉农还可以借期货确保收益。1870年,纽约棉花交易所成立,开创了棉花期货交易。美国棉花以期货交易所为中心的出口定价模式,使美国纽约的洲际期货交易所成为目前全球棉花最重要的定价中心。在美国,几乎所有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和棉花贸易商都参与期货交易。美国棉花种植以农场为单位,而不像中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棉花种植者组成棉农合作社,收获时将棉花出售给棉农合作社。棉农合作社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卖出价格,最终按平均价返给农民。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棉花农场主由于产量规模、资金规模限制而不能保值的问题。而中国棉花种植者由于是分散种植,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有参与棉花期货交易的能力,也就无法通过锁定价格保护收益。在棉花期货的暴涨暴跌中,只有专业炒期货的期货交易商赚钱,和中国棉农没有任何关系,是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系统。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国棉农不光受天气制约,更被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棉花暴涨暴跌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爱国的棉花期货操作人士,对美国农业部操盘使棉价暴涨表示愤怒,认为2010年棉花暴涨推升中国通胀就是美国的阴谋,理由是美国的操作手段昭然若揭。美国农业部先放利空,在棉花准备种植的时候调高生产预期,同时缩小供需比例预期,把棉价预期调低,促使中国棉农不敢多种,企业也放心大胆地不储备棉花,省下仓储费用并预防棉花丰收时棉花过剩。而美国等棉花快上市时,又放出很多利好消息,说实际产量与预期有很大差距,造成棉花价格应声上涨。之前美国操控玉米、大豆价格时也是这样做的,然后玉米、大豆价格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