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全文阅读 > 第1章 序(1)

第1章 序(1)


  在世界运行的历史长河中,今天的世界是最繁华的全球化下的世界,今天的我们正在被全球化裹挟着,去共同历经由最繁华的全球化引发的一场最高控制——伟大的金融世界的最高控制。现在的世界金融是以全球化为舞台的金融世界。

  金融世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创建力——破坏力——再创建力,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是这次全球化的主角,因为中国为这场全球化的壮观景象提供了可能提供的一切:为全球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数量最巨大、成本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全球化提供了国土上的一切自然资源,以及幸福安宁的道德资源、民族健康繁衍的生存资源;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为全球的金融资本提供了超级安全的增值保值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资金的保障;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全球化提供了企业发展、科技进步、专利实验的广阔空间和融资后盾。在人类发展的全球化的这个阶段,当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三大资源打包变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后,全球化正破坏性地改变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秩序,美国正意图运用金融世界话语权的力量,把我们的经济秩序变成它的快速提款机,成为其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垫脚石。如果没有中国投入全球化,美国将只能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小舞台上缓慢前行。

  这个全球化下的金融世界,将彻底分化人类世界的利益格局,彻底改变国与国之间及每个国家内部财富的再分配方式;人类将彻底摆脱传统的贸易和军事的财富再分配方式。并且,这种金融世界再分配方式爆发的席卷力,将是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所无法抗拒的必然爆破力。现在的我们,人人都是全球化整体中被吸附的分子,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和透视这场人类金融文明伟大的意义,以及这个包含着人类文化与人性的再控制的世界。

  这本书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和心情完成的,世界的规则永远就是那么几条以利益为核心的规则,在这几条利益规则指导下变换。把握住几个基本点,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地应对一切,这个全球化下的金融世界也喂养不出世界的巨无霸。如果对手描绘的是一幅美景,我们要能看到其中长远的恶果;如果对手阻碍我们想做的事,我们一定要考虑一下背后的长远利益,并防备对手声东击西让我们上当。人类的发展是永恒的,没有不变的坐标,无论你喜不喜欢你身处的这个世界,它都在参与者行为所汇成的合力推动下做着不太称人心、如人意的运动。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这个世界的运行可以像你想象的那样一直线性发展,但是这个世界的运行一定会受到外力和外力的合力所构成的复杂力量的作用。身在其中的人都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做出判断,在全球化下这往往会造成失误,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错误。

  历经全球化的中国经济、环境、人性、农业,货币、黄金、美元、外汇、产业、高铁、基因、互联网,是将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还是将被深度地破坏?“创新+包容”是否代表着上帝的文化?

  “中国思想”与“美国思想”的优胜劣汰

  2010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社区大学发表演讲。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多达10次,并称美国正迎来新的“卫星时刻”。在这一以经济、教育、创新为主题的演讲中,奥巴马将中国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就比作苏联1957年发射的首枚人造卫星。他说:“50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的‘卫星时刻’又回来了。”

  “卫星时刻”是指苏联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后美国大受刺激,并掀起了里根式的美国科研热情和军备竞赛。在谈到美国经济恢复及未来经济走向时,奥巴马说:“未来经济是全球经济,而美国还没有准备好。”奥巴马谈及此前的亚洲之行,并如此提到中国:“当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时,这意味着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赢得这场竞争的国家将是那些大多数工人受过教育、致力于科研,拥有诸如道路、机场和高速铁路、高速网络等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国家。这些都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种子’,它们在哪里被播种,工作与商业就将在哪里生根。”奥巴马同时提到,在过去几年里,近80%的跨国公司都计划在中国或印度建立新的研发基地,因为当地重视数学与科学,此外还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奥巴马还称,在未来的竞争之中,美国有落后的危险。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超级计算机以及最大的太阳能研究基地。他说:“你去中国,他们在去年一年修的高铁就超过了美国过去30年建设的高铁,中国最近开设了由美国公司承建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太阳能研发基地,当今的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火车以及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不过,奥巴马并不认为“卫星时刻”的到来完全是坏事。当年正是“卫星时刻”给美国敲响了警钟,促使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赶上苏联而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最终,不仅超越并击垮了苏联,还使美国新的技术、产业和就业市场蓬勃发展。奥巴马就此呼吁,美国必须像当年那样加强对基础设施、科研创新和教育的投资。奥巴马还在演讲中力促两党为获取未来的胜利,将精力集中于一些必须做的事情上,通过美国的繁荣与创新来应对“卫星时刻”。奥巴马还谈到了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称减少赤字将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长期来说,如果我们持续向中国这些国家借钱,我们是无法与它们竞争的。”

  奥巴马当天的演讲以一个华裔女孩乔紫薇的故事结束。乔紫薇年仅16岁,通过研发一套利用光学杀死癌细胞的装置获得了国际科学竞赛大奖。奥巴马回忆称,此前在白宫与乔紫薇的交流中,自己一边听着乔紫薇讲述科研故事,一边看着她身后悬挂的林肯肖像,他得到了这样的启发:“美国思想还活着,还是好好的,我们终将好起来。”

  我无法用语言去评价奥巴马先生的“美国思想还活着,还是好好的,我们终将好起来”这句话。今天最终的碰撞将发生在“美国思想”和“中国思想”的优胜劣汰上。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当时在美苏的军备竞赛中,苏联处于领先地位。在196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拿皮鞋敲着桌子高声宣布:“苏联在20年内实现共产主义!”赫鲁晓夫的确是一个情绪很容易激动的人,不过这和当时苏联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苏联确实在科技、军事、福利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到经济规模接近美国经济规模80%的工业化国家。现在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一切都过去了。问题是,苏联坠落的速度为什么和天上划过的流星一样?从经济结构上看苏联,原来苏联的经济奇迹完全是依靠高投入的“大量劳动力+大量资源”所维持的跑步跃进冲刺模式,并不是劳动生产率能持续增长的生命模式。当时,苏联经济在飞速赶超中,劳动力供给达到极限后出现结构性停滞,再加上美国的高强度军备竞赛,苏联焚林而田下的壮观经济体力不从心地自然爆发了结构性大崩盘。

  1981年,里根总统发动了一场供应学派革命,他为这场美国经济革命列出了如下目标:大规模减税,大规模减少政府职能和规模,大规模科技投入,同时依靠强势美元进行通货膨胀结构性调整。对于当时这场美国的供应学派革命,苏联核心层一致认为美国正在走向大崩盘。苏联核心层的理论依据是:里根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的出现和美国对计算机技术过度的资本投入,是美国核心层大脑出问题干的蠢事,只要苏联继续大量在坦克和大炮上投入,美国就会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失败。资本和资源是有限的,苏联在和美国的竞争中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思维模式发展经济。后来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美国私营部门的强劲增长;而苏联经济在因美国而被迫高速运行中,通货膨胀失控,引发经济、货币和社会的同步大崩盘,在高投入中轰然倒下。正如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的口号——强大的美国,今天奥巴马的口号的含义也是——强大的美国。

  开启“大脑时代”

  这个世界经历过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的强大,拿破仑火炮密集使用的强大,随后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惨败在强大的美国原子弹面前。

  1989年是人类发展中“大脑时代”胜利开启的时点。这一年,强大的苏联分崩成了15份;这一年,强大的“经济恐龙”日本经济体转身走上了长期大衰退的漫漫熊途;这一年,同样也是美国的经济转型期,美国站在了历史上最辉煌的经济增长周期的起跑线上;这一年,世界经济打响了双向而驰的发令枪,美国经济体向前冲,完成了一个新的“大脑时代”经济周期,其他经济体在旧经济体模式下的非理性扩张中崩溃或衰退。

  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乘数效应积累到90年代,成长为美国经济“大脑时代”中流砥柱的力量。用传统经济学的衡量标准去评估90年代的日本经济,那么日本怎么看都是领先的——日本在汽车、造船、钢铁、车床、大型设备,甚至烟草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要超过美国10%~15%;而美国只有两个领域的劳动生产率远超过日本,这两个领域是科技和金融。1989~2000年,美国股市上涨了500%,同样这段时间,日本股市和楼市则下跌了50%~60%。世界见证了新经济的辉煌和固守传统经济的衰败,见证了人类发展“大脑”的必胜性。

  现在来看,日本经济的今天以及明天,都将处于长期衰败的历程中,因为日本处于四面环海的小岛,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是海中小岛的原地踏步的边界思维模式,永远只会抱着传统的经济理论运行,所以,在今天比智商的“大脑时代”中,日本只能长期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