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上)全文阅读 > 第57章 西路军甘肃籍指战员考述

第57章 西路军甘肃籍指战员考述


  张佩荣

  红西路军这支21800余人的英雄部队中,约有80%的战斗员和基层指挥员来自四川省,中层以上指挥员大多是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福建、江西、河北、山西等省的人士。西路军中也有一批甘肃籍指战员,总数达千人之多,他们在血战河西的悲壮征程中,有的血洒疆场,有的失散流落,备尝艰辛。这些先辈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理应载入西路军英勇悲壮的史册。遗憾的是资料匮缺,现仅将各种史料、回忆录中的零星资料加以搜集,以志纪念。西路军中的甘肃人,大约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宁都起义参加红军的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官兵,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第二十六路军原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曾在甘肃驻军多年。由于西北军在甘肃大量征兵,该部队中甘肃人是比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宁都起义的组织者之一袁血卒回忆说:“第二十六路军的下级军官多是陕、甘、宁、青的贫苦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下党领导成员李青云在起义后的报告中也写道:“二十六路军的士兵大部分为陕甘籍。”有学者考证,宁都起义的官兵中甘肃籍官兵不下5000人见2006年9月28日《甘肃日报》第7版刊载的白继忠《在长征路上》一文。

  此后,在部队整编中,虽有一部分甘肃籍指战员调往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单位工作,但多数人仍留在红五军团。他们中的大部分已在保卫中央苏区和长征中英勇献身,在西路军的仅有20人左右。

  李彩云临洮县人。1926年考入冯玉祥创办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官学校学习,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曾任第二十六路军连长。1931年12月宁都起义时参加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五军团营长。同年7月率部参加粤北南雄水口战役,战后提升为团长。长征初期任红五军团训练科长。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调任大金省军区军事部长,随后又任该省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长。1936年8月长征到达甘肃南部,被任命为甘肃抗日救国军第二路军司令员兼甘肃独立师师长。10月下旬随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参加西征。1937年2月,西路军总部重建骑兵师,任命他为参谋长。西路军兵败后,被自己人冤杀于祁连山突围途中,时年29岁。1986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向其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第301~30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刘培基临潭县人。1931年12月宁都起义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六团团长,1936年1月调任红九军第二十七师参谋长,后又任该军参谋处一科科长。见《悲壮的征程》下册第177~1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同年11月在古浪县干柴洼战斗中牺牲,时年25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海舰队防空司令员的李新国将军回忆说:“刘培基同志是甘肃人,是个知识分子,很有才干。他是跟随董振堂军长参加江西宁都起义过来的……他对参谋工作业务非常熟悉,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对同志热情诚恳,关怀备至。我们做参谋工作,都是他言传身教带出来的。”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卷第95~96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威民乐县人。1926年12月到冯玉祥部当兵,1930年随冯部东下河南,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后随军撤往南京浦口,改编成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编在董振堂旅当兵。后该部队调到江西“剿共”,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被编入第五军团任战士,参加了中央苏区的赣州、龙岩、南雄、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随红五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永昌水泉子战斗后,奉军部派遣,到民乐县策反民团起义未果。1937年元月,高台作战失利被俘。由于他是本地口音,被马家军释放,回到民乐县洪水乡老家务农。

  郑宗贤景泰县人。1929年到冯玉祥部当兵,1930年随军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部失败后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他是董振堂的部下,1931年12月在董振堂领导下起义,参加红军,在红五军团当卫生员、护士长,转战江西、福建、广东,保卫中央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随红五军西渡黄河,来到景泰。当时有人向领导建议说:“他离家近了,有可能溜掉;为了拴住他的心,给他找个老婆吧!”这样,组织上就介绍四川籍女战士吴兰英和他结婚。婚后不几天,部队就向西开进,战斗打得很激烈,他们夫妻也不知道对方的下落。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他们各自向东逃命,途中又奇迹般地碰到了一起,遂返回景泰老家寺滩村。解放后,郑宗贤一直在乡卫生院当医生;吴兰英当了人民代表,后又任公社妇联主任。

  吕杰甘肃人。1931年12月宁都起义时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九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调任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参谋长,参加了西征的艰苦作战。1937年3月在临泽县梨园口战斗中牺牲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第12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时年26岁。

  任天贵山丹县人,早年在冯玉祥部当兵,后在改编的第二十六路军当兵,宁都起义时参加红军,在红五军团任战士、班长、排长,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许多战役战斗。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西渡黄河,随红五军来到山丹,任新兵营营长。1937年初,随军进抵临泽县,先后参加了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战斗。1937年3月中旬在祁连山康隆寺战斗中被敌冲散,流落祁连山区,隐姓埋名。解放后回到山丹县城关镇清泉社老家务农。

  王克昌山丹县人。1930年到冯玉祥部当兵,宁都起义后编入红五军团当战士,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役。1936年10月随红五军西渡黄河,参加了永昌水泉子、山丹大佛寺、红沟、暗门滩等战斗。1937年春,又参加了临泽县城、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战斗。同年3月被敌军打散,流落祁连山区。后回到山丹县陈户乡老家务农。

  林永清岷县人。1929年春到冯玉祥部当兵,后任第二十六路军卫生部看护班长。1931年12月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卫生部管理员,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许多战役战斗。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到河西,参加了水泉子、山丹、临泽县城、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战斗。1937年3月与大部队失散,流落祁连山区。解放后到山丹县陈户乡落户务农。1954年重新参加工作,曾担任乡长、县人大代表。

  赵得福武威县人。早年参加冯玉祥西北军,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在红五军团当战士,随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赣州、龙岩、南雄、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6年10月随红五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流落祁连山区。解放后到山丹县清泉乡定居务农。

  殷树年金塔县人。1925年到冯玉祥部第二十五师七十五旅当兵,1931年12月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在红五军团第三十七团当战士、班长,后调到军团警卫连当班长、排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到河西作战,失败后被俘,后逃出,在酒泉县临水乡落户务农。

  孙××甘肃人。他是宁都起义时当红军的,曾经参加过保卫中央苏区的多次战役战斗,转战河西时是西路军军人工作部部长黄火青的马夫。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他跟随黄火青带领骑兵队在祁连山中探路,途中得伤寒病牺牲。黄火青回忆说:“老孙是甘肃人,他跟我多年,共过患难,大是大非也分得清,他之死使我很难过。多年来常梦见他,可惜不知他的老家在何处,无从悼念。”

  见黄火青《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经历》,又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卷第405页。

  (二)红四方面军转战各地时参加红军的

  红四方面军战斗在鄂豫皖地区时,就有甘肃籍人士参加,为工农革命事业奋斗,但人数不多。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地区后又有一些甘肃人加入,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才有大批甘肃人加入。当时,红四方面军在岷洮地区组建甘肃独立第一师(李彩云任师长)、岷县独立团(张明远任团长)、漳县青年武装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3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见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铁流汇陇原》第4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北上会师时,总部决定,将一部分新兵编为游击队,留在陇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挑选约1000名精干者补入各军,其中大部分由李彩云带领补入了红五军。红军北上时遭敌人不断袭击,一部分新兵牺牲,大部分逃亡回家,西渡黄河的只有500人左右。

  李树德天水人。1929年在安徽参加红四方面军,任战士、班长,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随军西征四川,参加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许多重大战役。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0月随红三十军从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参加了大芦塘、一条山、凉州四十里堡、永昌城、张掖西洞堡、临泽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战斗。1937年3月在祁连山区作战负伤,被当地牧民收留。解放后定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从事农牧业生产。

  林占魁榆中县人。1928年被国民军抓兵,1930年随部到鄂豫皖地区“围剿”红四方面军,他随部队起义参加红军,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后西征到四川,参加了开辟川陕根据地的许多战役战斗。1935年3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西渡黄河,转战河西。1937年3月在祁连山康隆寺与敌激战中失散,流落到张掖县小满乡做长工。解放后落户该地,曾任村长。

  徐文德武都县人。1933年到川陕根据地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九军当战士。1936年10月随军西渡黄河,在古浪战斗中失散,到永登县中堡乡落户务农。

  蒋中华宕昌县人。1933年在川北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10月西征河西,失散后在永登县通远乡落户当农民。

  兰彦明平凉人,回族。1933年在四川自贡市出卖苦力,参加了红九军,当侦察员。1935年4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随军西征。1937年3月梨园口战斗中被敌军冲散,流浪青海,以行医为业。1949年重新参加工作,并只身冒险招降马家军攻打西路军的总指挥马元海。后历任共和县牧场场长、莫河驼场场长、青海省公安厅侦察干部。现住西宁市。

  宋占彪又名许福财,临泽县人。1932年被国民党抓去当童子军,后任排长,调到陕南“围剿”红军,在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策动下,于1934年带领全排参加红军。1936年10月随红三十军西渡黄河打马匪,在执行任务时与部队失散,流落金塔、酒泉等地,以帮工为生。解放后在酒泉县西峰乡落户务农。

  石如高山丹县人。原在国民党部队当兵,1934年在四川参加红军,编入红九军当战士。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参加了横梁山、古浪城、永昌东十里铺、临泽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战斗。1937年3月在祁连山与部队失散,回到山丹花寨乡老家务农。

  杨占奎岷县哈达铺(今属宕昌县)人。早年跟随家人当脚夫,常去四川。1933年在江油县听红军宣传革命,便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三十军第二六八团。1936年10月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进入祁连山,作战失利,被编入左支队,向新疆进军,进至安西县白墩子,被敌军打散,遂流落安西、敦煌,给人帮工,后又当了上门女婿。解放后在敦煌县党河乡分得房屋土地,落户为民。

  刘来福文县人。1934年到川北参加红九军当战士。1936年10月西渡黄河,11月在古浪横梁山战斗中负伤,带伤进至临泽,又患病,被组织安排在老乡家养病,与部队失去联系。后敌人搜捕,便逃至古浪县裴家营落户务农。

  李占文西和县人。1935年在川北参加红军,编入红三十军二六八团当战士。1936年10月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初西进临泽,参加了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地战斗,后被敌军打散,以帮工度日。1950年定居民乐县民联乡务农。

  傅占彪天水人。1935年在四川参加红四方面军,1936年随军西征,在景泰与马家军作战时,头部被敌人砍了两刀,右手被砍掉半截,遂流落河西,讨饭为生。解放后在酒泉县银达乡分得土地,定居于此地务农。

  李文华武都县人。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甘南后参加红军,在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当战士。同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转战河西。1937年初,在梨园口作战受伤被俘,押送山丹县,被迫给国民党县长马继华喂马。后随马继华到西宁做杂务。西宁解放后,在印刷厂、劳动服务站干临时工。现住西宁市城中区。

  岩丁义原名颜何德,漳县人。1936年9月红军长征路过家乡时参军,在红三十军二六四团当战士。同年10月随军西渡黄河,参加了景泰一条山、凉州西四十里堡、永昌七坝八坝、张掖西洞堡、临泽倪家营子、三道柳沟等战斗。西路军失败后在逃命中被民团捕获,分给张掖民团团长曹明做长工,两年后逃跑,以讨饭为生,后到张掖县长安乡当了上门女婿。解放后任村长、大队长。

  颜俊林陇西县人。1936年8月到哈达铺做买卖,遇到红军,便给红军带路攻打会川、渭源县城。红军北上时编入红三十军后勤部当班长。1937年3月在三道柳沟作战时负伤掉队,被敌军捕获,押解西宁关押。不久逃出,到永登、临洮做苦力。1949年解放军到达临洮,他积极协助开展群众工作,后随军到青海参加工作。现住西宁。

  高生才定西县人。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定西时参军,被分配到红九军当战士。同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参加了干柴洼、横梁山、古浪城、永昌东十里铺、水磨关等战斗。12月西进临泽,又参加了明水滩、倪家营子、威狄堡、三道柳沟、梨园口、康隆寺等战斗,因伤病失散,流落临泽县四区务农。

  汪东禄庄浪县人。1936年10月红军来到通渭、会宁一带,他从老家跑来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三十军当炊事员。不久随军渡河西征。西路军失败后流落古浪大靖给地主做长工,解放初定居该县干城乡务农。

  (三)西路军征战河西时参加红军的

  这一部分红军指战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进占古浪土门堡,将敌军一个工兵营包围,迫使该营350余人投诚,经红军宣传动员,营长马有明等160余人参加红军见《悲壮的征程》下册第298页。西路军总部将他们全部编入回民支队。另一种是西路军转战河西时,一批青年参加了红军。据调查,当时参加西路军的,永昌县有140余人,山丹县有130余人,临泽县有20余人,高台县有100多人见《悲壮的征程》下册第12、17、21、25页。其他县也有参加红军的,总共不下500人。由于这部分人参加红军的时间短,接受革命教育少,加之战事频频,在西征途中大部分离队回家,少部分意志坚定者或牺牲或负伤失散,流落各地。

  马有明临夏人,回族。早年参加“马家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935年任马步青骑五师工兵团营长,驻防古浪土门堡。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进到土门,他率全营官兵投诚,带来枪械280多支,子弹一批。经红军动员,他和150余名官兵参加了红军,被编入回民支队,他被任命为支队副司令员。1937年3月12日,在临泽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毛长林永昌县人。1936年11月西路军抵达永昌时,他积极参加建政及筹粮工作,旋又参军,随军西进,到达民乐永固时遭遇马家军冲击,部队被冲散,他便东返回家。因他参加过红军,受人检举,被马匪抓去当了兵。1939年,他所在的马禄旅开到陕西富县“防”、“堵”陕甘宁边区,他即逃到边区参加八路军,历任班、排、连长,教导队长。1954年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肃北县种羊场场长、书记及县畜牧局局长等职。

  吴炳成山丹县人。自幼随父兄学艺、卖艺。1936年10月在一条山卖艺时参加红军,编入红三十军当战士。1937年4月随左支队进到安西,在白墩子战斗中被敌军冲散,便逃到玉门、敦煌,靠卖唱为生。解放后在敦煌秦剧团工作,1965年退休,1984年改为离休。

  王秀莲女,山丹县人。1936年11月西路军来到山丹,她便参军,任宣传队队员。同年底随军西进,在张掖地区被俘,押往西宁,后流落青海循化县务农。解放后曾任村妇女主任,当选为县妇女代表。后入循化县红军光荣院安度晚年。

  张凤英女,山丹县人。1936年12月参加西路军当战士,随军进到临泽县,动员妇女帮助红军。1937年3月在康隆寺战斗中被敌军打散,流落张掖甘峻乡一带讨饭。同年10月和当地农民陆长福结婚。解放后先后担任妇女代表、大队妇联主任、生产队副队长等职。

  西路军转战河西时,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他们是河西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也是西路军征战河西时播撒的革命火种。

  李国壁临泽县蓼泉镇人,当时是青年学生。1937年元月初,西路军进军临泽时发展入党,是西路军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曾任临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西路军兵败后被捕入狱,饱受敌人摧残,一年后被强送到马家军当兵,后逃回家中。1949年重新参加工作,后为水利工作者。

  王泽喜又名王有福,张掖县大满乡人。他原是农民,后到祁连山中挖煤,曾全力掩护中共甘州中心县委负责人,并积极协助该县委开展工作。1937年春由甘州中心县委发展入党。同年9月,中心县委书记吴建初回延安,他在当地坚持活动。同年11月由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派赴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派回甘肃做地下工作,在兰州、榆中开展革命斗争。解放后先后任兰州一区、五区、三区区长,市园林局副局长。

  潘发生张掖县大满乡人。1937年春由甘州中心县委发展入党。同年冬赴延安,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八路军工作,后赴华北参加抗战,牺牲于山西。

  阮文云阮文章兄弟张掖县大满乡人。1937年春由甘州中心县委发展入党。西路军兵败后被当地民团头子曹明逮捕,送交马家军,遭受酷刑,阮文章被杀害,阮文云被刺瞎双眼后放回,不久也去世。

  王克勤张掖县大满乡人。1937年春由甘州中心县委发展入党。同年11月赴延安抗大学习,1940年返回张掖,因文化水平低,工作未开展起来,仍当农民。

  屈大成又名屈大鹏,肃南县人。1937年3月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西路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徐一新,掩护徐长达8个多月,又筹措路费,护送其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1937年11月,由谢觉哉、徐一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同徐赴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于1939年4月奉派回河西,开展地下工作。解放后,先后任乡长、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农牧局副局长、县政协常委等职。

  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程虽然已经过去70余年,但是西路军前辈们用热血浇铸的历史,以及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鼓励人们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