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迅
红九军是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其前身是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于1931年3月在鄂豫皖苏区组建,著名将领许继慎、陈赓、旷继勋先后任师长,庞永俊、曹大骏、刘杞、甘景元、傅钟先后任政委,在开辟和保卫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建立有卓越战功。1933年7月,以该师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一)红九军的组建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刘存厚的“三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6月28日,方面军在苍旺县木门场召开军政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将原来的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其中以原第十二师为基础,加上在巴中、恩阳、仪陇、阆中新组建的独立团、营扩编为红九军,何畏任军长,詹才芳任政治委员,许世友任副军长,王学礼任参谋长,王新亭任政治部主任。下编第二十五师,许世友兼任师长(后由韩东山接任),陈海松任政委,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第二十七师,王学礼兼任师长,陈修坤任政委(后由梅宏华接任),辖第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团。会后,红九军按会议决定的方案迅速进行了编组。同年10月又组建第二十六师,刘理运任师长,陈少猛任政委,辖第七十六、七十七团。全军共编八个团。
部队扩编后,立即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充分发挥老部队、老同志的骨干作用,以老带新,使部队很快得到巩固,有效地提高了战斗力。
(二)战斗在川陕根据地
红九军组建后不久,即投入巩固和扩大川陕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8月中旬到10月底,红九军在方面军总部指挥下,参加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在仪南战役中,红九军担任主攻任务,由巴中南下,途中与敌发生数次激战,歼敌一个多团,于8月23日一举攻占仪陇县城。9月22日夜,营渠战役开始,红九军长征奔袭,大胆穿插,英勇作战,于10月3日攻占营山县城。是役,红九军配合红三十军及红四军十一师,歼灭四川军阀杨森的第一混成旅大部及第二、三、五混成旅各一部,共计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500余支,根据地向南扩展百余里。在宣达战役中,红九军紧密配合红三十军等部,对川军刘存厚第二十三军发起攻击,于10月19日攻占宣汉县城。是役,红军歼敌6个团,使川陕苏区向东扩展100多公里。
1933年12月开始,红九军又投入了反“六路围攻”战役。为了打破敌人的围攻,红四方面军采用“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用一部分兵力牵制敌军,集中红九军、红四军、红三十三军和三十军的两个师于东线,在徐向前率领下,重点打击敌之第五、第六两路,至1934年4月,粉碎了敌人三次攻势;5月至9月又在万源至广元的广大区域内连续打击敌人。反“六路围攻”战役历时10个月,共歼敌8万余人,红九军英勇作战,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2月,詹才芳调任红三十一军政委,曾传六继任红九军政委。此后,红九军一面作战,一面加强军政训练。3月,红九军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举行的全军射击比赛,获得射击总评第一名的良好成绩。经过军政训练,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11月,方面军在通江县的毛浴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总结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和军事工作经验,授予红九军第七十三团以“攻如猛虎”、第七十五团以“守如泰山”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锦旗。会后不久,红四方面军任命孙玉清为红九军军长,陈海松为政委。
(三)长征途中
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电示红四方面军,“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吸引敌军,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四方面军接电后,即组织兵力,实施西渡嘉陵江计划。3月28日,渡江战役开始。29日晨,红九军从阆中县北部河溪口过江。与此同时,红三十军及其他各军,也先后渡过嘉陵江,并向纵深发展,踏上了长征的道路。红九军过江后,即在方面军总部率领下,积极展开作战,先后攻占阆中、南部等县。接着向西发展,配合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围攻江油县城,歼敌一部。红九军继续西进,配合兄弟部队占领军事要地北川河谷,并于5月15日占领茂县。5月22日,红九军一部从茂县以南渡过岷江,向西急进,于6月3日占领理番县(今理县)。
1935年5月下旬,四方面军总部命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从岷江河谷西进,迎接中央红军。6月12日,红九军二十五师在师长韩东山率领下,在夹金山北麓的达维镇同中央红军会师。两支部队的指战员紧紧握手拥抱,欢呼雀跃。6月18日,党中央率领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到达懋功(今小金县),同李先念率领的第八十八师会师,随后又在两河口同红四方面军领导机关会合。
此后,红九军随四方面军转战川康地区。1936年4月进行整编,孙玉清、陈海松仍任红九军军长、政委,陈伯稚任参谋长、曾日三任政治部主任。其下编设第二十五师、二十六师、二十七师和教导师,取消团一级建制,每师直辖三个营,另编一个特务团。王清海任二十五师师长,杨朝礼任政委;刘理运任二十六师师长,吴诚忠任政委;陈家柱任二十七师师长,李德明任政委;张道容任教导师师长,易汉文任政委;杨业华任特务团团长,李三金任政委。
1936年7月2日,红九军随四方面军北上,于8月上旬进入甘肃南部地区,参加岷(州)洮(州)西(固)战役。10月13日到达会宁县城,参加了一、四方面军的大会师。
(四)西征河西走廊
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遵照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率领红九军及红五军、红三十军等部,于1936年10月下旬从甘肃靖远西渡黄河,执行新的作战任务。11月11日,军委将渡河红军命名为西路军,赋予开辟河西根据地和从河西、新疆打通苏联的重大任务。红九军渡河时,全军有6500余人,枪2500余支见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419页。第二十五师和第二十七师各恢复三个团的建制,第二十六师和教导师为架子师。渡河后,受到国民党封建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队的疯狂攻击,红九军在西路军总部指挥下,同敌军进行了英勇战斗。
首战大拉牌。1936年11月1日,红九军军部率第二十七师进入景泰县南部的大拉牌(今大安乡),第二十五师进占一条山以南的锁罕堡(今喜泉乡)。11月4日,敌马全义、马呈祥的两个骑兵团及一批民团共5000余人赶到大拉牌,向红军进攻。红军与之激战,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战至下午,第二十五师从锁罕堡一带赶来支援,击退敌军,并追至雷家峡,歼敌一部。红军越过雷家峡,进占景泰县西南的军事要点镇虏堡(今正路乡)。此战,红九军歼敌50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轻机枪数挺、步枪数十支、弹药20余箱。
干柴洼战斗。干柴洼位于古浪县东南部,是一处被矮山环包的村庄。11月10日,红九军进占干柴洼。当日,红九军留第二十七师坚守此地,军部第二十五师向25公里以外的横梁山进军。未几,敌前线总指挥马元海率四个骑兵旅又一个骑兵团及青海民团一部,即尾追而来,红军第二十七师在山城洼、娘娘庙岭等处与敌展开激战。11日晨,敌军在三架飞机掩护下,从东南西三面猛攻红军阵地,红军英勇奋战,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此战,红军毙伤敌百余人,缴获战马50多匹;红军伤亡200多人,第二十七师参谋长刘培基牺牲。当日晚,第二十七师趁夜向横梁山转移。
横梁山战斗。11月11日晨,红九军第二十五师进占古浪县东部的横梁山;12日凌晨,第二十七师也转移到这里。当日早晨,敌军即尾随追来。13日上午10时左右,敌军即开始进攻,红军发挥山地战、近战特长,打得敌军不知所措,慌忙退向二郎庙等地。当日晚,敌马元海又命令部队和民团出击,企图趁夜抢占红军阵地,而红九军正好发挥夜战特长,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纷纷溃退。14日,红九军继续同敌军激战,于当日晚向古浪城转进。此战,红军击伤敌旅长韩起禄,击毙敌副官长马三彪等军官30人、士兵近400人;红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张尚达、医务部主任杨少忠等10余人牺牲。
激战古浪城。1936年11月13日晚,红九军政委陈海松率领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奔袭古浪县城,占领城东北郊要点边墙洼和东升洼。14日早晨向守敌发起猛攻,击败守敌,击伤敌团长马华荣,占领了古浪县城。随后,红九军军部及二十七师进入古浪。15日,第二十五师也从横梁山转进至该县城。红九军即刻部署兵力,构筑工事守城。
从11月16日开始,敌军以三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四个民团约两万兵力,向古浪城发起猛烈攻击。红九军依托城外高地和残破的城垣还击敌军,击退敌人的多次攻击。17日,敌人用山炮猛轰红军阵地,并出动三架飞机助战,接着驱动步骑兵向红军阵地连续发起疯狂攻击,战斗异常激烈。战至天黑,将敌击退。11月18日,敌倾全部人马进攻,战斗更为激烈。红九军苦战至天黑,伤亡惨重,在红三十军二六八团接应下撤出古浪,转移到永昌东部地区休整。
古浪之战红九军共毙伤敌人2000余人,自身也伤亡2000余人,军参谋长陈伯稚、第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第二十七师政委李德明、继任政委易汉文、骑兵团长黄高宏等一批师团级干部牺牲,军长孙玉清负伤。古浪战斗失利,不但使红九军元气大伤,也使西路军陷入被动局面。古浪失利后,红九军进入永昌东部地区,一面休整,一面总结经验教训。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对红九军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撤了军长孙玉清、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的职务;调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军长、李聚奎任参谋长、徐太先任政治部主任;撤销第二十六师和教导师的编制,将人员补入第二十五师和二十七师。
永昌之战。红九军进驻永昌东部地区后,奉总部命令,布防于东十里铺至东二十里铺一带,配合红三十军打击敌人,“创建河西根据地”。未几,敌马元海即调集重兵,配以山炮、迫击炮向红九军等部发动进攻。12月7日,敌军向红九军驻守的十几个村庄发起攻击。战斗最为激烈的当数二十里铺,驻守在那里的第二十七师指战员与敌人反复拼搏,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12月14日,马家军再次组织兵力发起攻击,炮火轰击后,步兵就开始集团冲锋,红军与敌进行多次肉搏,将敌击溃。除此而外,红九军还在头坝堡、水磨关、水泉子、红庙墩、王信堡等地与敌激战,毙伤敌一批。12月28日,红西路军撤离永昌县,红九军掩护总部及直属队向张掖以西转移。
红九军在永昌战斗40天,毙伤敌2000余人,自身伤亡500余人,第二十七师师长刘理运、第八十一团团长肖永继等多名指挥员牺牲,自古浪折兵后再次受到很大损失,总兵力已不足4000人。
倪家营子战斗。1937年1月上旬,红西路军转移到临泽、高台地区,红九军奉命驻守临泽中部地区的沙河堡。红九军驻下后,即在这里同敌军战斗,20余日后,又转入倪家营子,被布防于东北方向,坚守堡寨,抗击敌军。自2月1日起,敌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敌人凭借兵力优势,攻击非常猛烈,大炮与机枪齐射,步骑兵轮番冲锋。红九军各部队依托屯庄、农民庄院的围墙打击敌人。这时,红军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弹药供应不上,甚至连吃水都成了问题。战斗到2月底,实在无法坚持下去,只得突围转移到祁连山下的三道柳沟。三道柳沟农民的庄院较少,较大的屯庄只有两三个,坚守防御的条件远不如倪家营子,加之农户少,粮食缺,红军只在这里坚持了11天,又向梨园口转移。红军经沙河堡、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战斗,兵力消耗很大,有战斗力的部队已下降到2000人以下。
梨园口战斗。3月12日黎明时分,红九军掩护西路军总部转移到梨园口。梨园口是进入祁连山的一个山口,地形险要。西路军总部给予红九军的任务是占领山口两侧山头,阻击敌军,掩护总部和红三十军向山内转移。但是总部机关和红三十军尚未全部进入山口,凶恶的敌人就已追来。红九军政委陈海松命令部队迅速抢占山梁,控制有利地形,扼守山口。指战员英勇战斗,连续三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这时敌军骑兵已经包抄过来,红九军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红三十军立即派出一个营前来增援,受红九军指挥的骑兵师300多人,也向敌人发起攻击。由于敌人兵力数倍于红军,攻势猛烈,救援没有奏效,人员伤亡很大。陈海松带领所余700余名指战员死守山口西侧山头,浴血奋战,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用大刀砍,用石头砸,战斗异常激烈。拼到上午11时许,阵地上只剩下陈海松带领十几名警卫员坚守最高点。疯狂的敌人集中几挺机关枪猛烈扫射,陈海松身中八弹,壮烈牺牲。
梨园口战斗是红九军的最后一仗,这次战斗后,红九军有组织的部队只剩下五六百人,受命组成右支队,在王树声率领下转战祁连山,不久被敌军打散。
红九军血铸丰碑
红九军自1933年7月在四川巴中成立,到1937年3月梨园口战斗后解体,共存在3年9个月,转战川陕甘地区,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歼灭了大量敌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很多指战员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仅在河西战役中牺牲的重要领导干部即有原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原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政委杨朝礼,第二十七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李德明、继任师长陈家柱、继任政委易汉文、参谋长刘培基,教导师政治部主任李有庆等。
河西战役后,回到革命队伍的红九军指战员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未查到文字材料,据研究西路军历史的有关专家推断,包括党组织营救集体归队和零散脱险归队者,总人数有1000余人。这些同志归队后,即投入新的斗争中继续为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英勇奋斗,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又有一批同志牺牲在战场上。新中国成立后,幸存者中有许多人担任了党政军各级的负责人。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记载,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授予少将以上者即有20余人。
王树声,湖北麻城人,古浪战斗后兼任红九军军长,解放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李聚奎,湖南安化人,古浪战斗后任军参谋长,解放后曾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方强,湖南平江人,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解放后曾任第四十四军军长、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学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吴先恩,湖北红安人,军供给部长,后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湖北军区后勤部长,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后勤部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陶勇,原名张道庸,安徽霍邱人,教导师师长,古浪战斗后任第八十一团团长,后曾任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十三军军长,第九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政委,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昌毅,原名刘昌义,湖北红安人,第二十七师七十六团团长,后曾任海军旅顺基地、青岛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南京、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何柱成,安徽六安人,军政治部民运部长,后曾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宜贵,安徽霍邱人,军政治保卫局长,后曾任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政委,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副政委,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1955被年授予少将军衔。
张忠,安徽六安人,第二十五师营长,后曾任第十八军五十二师副师长、师长,西藏军区筑路部队副司令员,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甘肃、贵州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徐太先,又名徐再先,湖北麻城人,古浪战斗后任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吴诚忠,安徽金寨人,先后任第二十五师政委、第七十五团政委,后曾任河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干部部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者马迅,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