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6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上级指示,制定了《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决定放弃一条山阵地和五佛寺渡口,向西进发,执行创建河西根据地及打通苏联的任务,踏上了进军河西走廊的艰苦征程。
红军西路军在大靖正式组成
11月9日夜,红四方面军撤离景泰,分三个纵队向古浪进军。红三十军为第一纵队,由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率领,由锁罕堡出动,经永泰堡、寺儿滩,直插大靖;红九军为第二纵队,由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率领,由镇虏堡出动,经松山城、干柴洼,向古浪县城挺进;经五军为第三纵队,由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由福禄水、野孤水出动,在三十军右侧跟进;总指挥部从赵家水出发,随三十军行动。11月10日,西行红军全部进入古浪县境内。
11月11日,中央及军委致电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令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统一领导军事、政治与党务工作。12日,西路军总指挥部在大靖召开干部会议,宣读中央军委电令,宣布军政委员会、总指挥部组成名单和各大单位领导干部任职名单。至此,西路军正式组成,下辖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骑兵师、妇女独立团等部,肩负西征重任。
土门堡逼降敌工兵营
11月11日,红三十军经新堡子、马家磨、裴家营,抵达大靖,守敌骑五师步兵旅祁明山部,在大靖城南进行骚扰,被红军迎头痛击,龟缩城内不出,红军再未攻城,把敌伤俘人员治疗后送至南城门,由敌方收领回去。是日,红五军也随之到达大靖,两军夜住农村。
12日,红三十军继续向西挺进,当晚抵达土门堡(今土门镇),把敌工兵团一个营300余人包围在苏家墩子。红军动员当地群众高万昌、王老二等喊话,宣传红军的政策,劝说被围敌军投诚。墩上的敌军开枪将王老二打伤,准备负隅顽抗,于是红军向墩内投掷手榴弹数枚,炸死炸伤敌人多名。敌工兵营在孤军无援和红军军事、政治攻势下发生动摇,营长马有明遂率部投诚。红军对他们进行了抗日救国的教育,有200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余100余人愿意回原部队,红军便释放了他们。
11月16日,红三十军、西路军总部、红五军先后从土门出发,进入武威县境。
红九军古浪三战
红九军是四方面军的一支主力军,早在川陕苏区时就屡建战功,荣获总部嘉奖。后在张国焘错误领导下南下,接着三过草地,减员甚多。西渡黄河以来,连续战斗,无暇休整,枪支弹药、人员、给养又无法补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西征,指战员们仍然斗志昂扬,顽强战斗。
(1)干柴洼战斗。11月9日,红九军经干沟、乱泉台子、大鱼沟,进抵干柴洼(今干城乡)《悲壮的征程》上册13页及下册297页记载,红九军进占古浪县干柴洼的时间为11月10日。遇守敌骑兵第五师第一旅第二团马福仑(绰号“札胡子”)部抵抗,经交战,敌不支,败逃旧寺沟、西岔等处,红军占领了干柴洼。
干柴洼位于古浪县东南部,是个不大的山村,四面高山,中间低洼,军事上易攻难守。红九军指挥部根据这里的地形特点,权衡形势,决定以红二十七师为主力,在村东的娘娘庙岭、山城沟梁制高点和北面的古城子滩,修筑工事,布置兵力防守,阻止敌军进攻。
10日,敌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马彪骑兵第一旅、马元海骑兵第二旅、骑五师第一旅马禄部、第二旅韩起禄部、一〇〇师三〇〇旅六〇〇团马全义部,以及青海互助、乐都等县民团,在总指挥马元海率领下,一齐追来,向红九军发起进攻。红九军坚守既设阵地,在娘娘庙岭等处不断组织火力还击敌人。马元海命令部队、民团死拼硬攻,反复冲击,遭红军坚决还击,死伤累累。激战一整天,干柴洼红军阵地仍未攻下,敌不得不后撤至大鱼沟一带。
11日,马元海集中全力,步骑合战,在数架飞机协助下,从南面的直沟、东侧的山城山、西面的白土豁岘,三面进攻干柴洼红军。敌人仗着人多马壮的优势,以人海战术进攻红军,势极猖獗。红军利用地形地物,还击敌军,双方互相冲杀,战斗极为激烈,战场上多次拉锯。直到中午,红军阵地岿然未动。下午二时许,敌又发起全线进攻,利用骑兵迂回穿插,三路进攻。敌数架战斗机向红军阵地不断投弹滥炸,掩护敌军进攻,娘娘庙岭阵地失守,防守的红军部队被敌人压回村子。敌军占领了娘娘庙,继续往村子俯冲,向军部直压过来,情况十分严重。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命令第二十七师参谋长刘培基(甘肃人),带领交通大队出击,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接连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在第三次冲锋时,刘培基不幸头部中弹,光荣牺牲。经过红军拼死搏杀,终于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激战中,红军打死打伤马军部队、民团100多人,敌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骑兵第一旅司令部副官长苗玉清被击毙。红军伤亡200多人。
当日晚,红军撤离干柴洼,向横梁山转进,与二十五师会合。一些重伤员难以随部队转移,隐蔽在当地群众家里养伤。次日,敌人进村后,将他们全部搜出杀害。据当地群众回忆,被马军杀害的伤病人员有100多人。干柴洼战斗是红九军过河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2)横梁山战斗。11月11日,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从干柴洼出发,经条子沟进占横梁山。12日晨,红九军军部率第二十七师也转移至横梁山。为时不久,敌马元海即率海南警备第一旅、第二旅和骑五师第二旅、一〇〇师六〇〇团等部及一批民团,从干柴洼追来,企图与红军决一死战。
横梁山位于干柴洼和古浪城之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红军到此地后,即占领倪家岭、苏家梁、小石沟、倒仰沟等高地,部署兵力,修筑作战工事。十时左右,敌军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红军充分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特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扔下大批尸体和辎重,慌忙退向磨石沟、二郎庙、铁城台等地。
13日,马元海又率部向横梁山反扑,红军继续同敌军激战,“夹击倒仰沟”、“决战横梁湾”、“夜袭铁城台”,伏击打援,分割歼敌,打得敌人纷纷溃退,四处乱窜,首不继尾,混乱不堪。马元海的指挥部也无暇自顾,人员失去联络,马身边仅留三五人,畏缩在石崖下,唉声叹气。当日晚,军政委陈海松率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沿黄羊川向古浪县城进军,其余部队仍留横梁山坚守作战。14日,军部率第二十七师向古浪县城转进,第二十五师继续与敌作战。因敌军在13日吃了红军的亏,本日进攻锐气大减。15日,第二十五师也转入古浪县城。
红九军在横梁山与敌作战三个昼夜,击伤敌旅长韩起禄,击毙敌副官长马三彪、营长韩进忠及下级军官30余人,士兵、民团近400人伤亡。红军也付出了一定代价,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张尚达、医务主任杨少忠牺牲,数十名伤病员被敌杀害。
(3)古浪城战斗。11月13日晚,红九军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由政委陈海松率领,沿黄羊川、古浪河西进,占领古浪县城东侧的东升洼和边墙洼,控制了这两处要点。14日拂晓,红军第八十一团向驻守古浪县城的敌军发起进攻,一举攻占该城。守敌第一〇〇师二九八旅五九五团和西宁东南川民团3000多人被击溃,敌团长马华荣左臂重伤,溃敌经西山逃往张义堡。敌军逃跑时,将孟家油坊烧着。国民党县长曾毅(福建人)带家小逃跑,县政府各科科长及人员一概出逃,县民团也逃之夭夭。是日,红九军军部率第二十七师进入古浪县城,次日,第二十五师也抵达这里。
古浪城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西通凉州、甘州,东达兰州、青海,地当要冲,俗称“虎狼关”,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红九军进驻古浪县城后,即根据此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平川、中间低洼、易攻难守的地形特点,部署兵力加强防守。
红九军共两个师、6个团,加上军直属部队,共计6000余人。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指令第二十五师驻守南关,派一个加强团防守南面的古龙山,抵御南面之敌;派一个团扼守东侧的古浪峡口、并控制甘新公路,抵御东南面之敌;派一个团防守西山口和西阳山洼,和古龙山阵地互为犄角,防御西川来敌。第二十七师驻守城东北的马家沿和北关一带,阻击尾追之敌和凉州援敌。直属部队驻守城内,指挥部驻上城县政府。各部队赶筑作战工事,积极进行战斗准备,同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15日,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在军指挥部召开了各界人士座谈会,动员各界群众支援红军。
古浪城被红军占领后,“二马”及国民党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深感不安,严令马元海调集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该城。马元海根据马步芳的命令,纠集马彪旅、韩起禄旅、马全义团、马忠义团、马步峦团、马呈祥团,西宁鲁沙尔民团骑兵旅,民和、乐都、互助等县民团,近两万人马,绕道黑松驿、张家河、湖塘山、西山川等地,会集于古浪城附近。马元海于金家庄坐镇指挥。
11月16日拂晓,敌军向古浪城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敌人先用炮火向红军的古龙山、西阳洼两处阵地猛烈轰击,霎时,整个山头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接着,敌人持枪挥刀,成营整团蜂拥而至,喊杀声震撼山谷。马全义驱赶民团在前,部队在后,从西侧向古龙山进攻;马呈祥手枪团配合韩起禄旅攻击西阳洼;马彪旅又从西南方向由上往下压迫。守卫各山头的红军指战员英勇无畏,顽强抵抗,互相配合,协同作战,连续与敌拼杀,战斗十分激烈,杀得敌人纷纷后退,打退敌人的多次进犯,敌尸横陈阵地前。
进攻西阳洼的马呈祥团转而攻城,攻至西北角时,被坚守在此处的第二十七师红军战士一阵猛击,敌二营营长马得良当场毙命,士兵民团死伤300余人。马呈祥两处碰壁,遭受惨重损失,遂指挥部队退往暖泉一带。马全义数次组织部队、民团进攻古龙山,都被红军击败,伤亡400余人,马全义亦在督战中被红军击伤,无奈退走。红军也有一定伤亡,尤其是守卫西阳洼的战士伤亡甚多。
17日,马元海采取步骑合战,迂回穿插,三面进攻的战术,发起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中央军也派三架轰炸机助战。战斗一打响,敌机首先向北关的红军狂轰滥炸,相继延至城内。马元海命令所有炮火猛烈轰击,尔后民团在前冲锋,马军随后进攻。在此守卫的红军第二十七师,依托外围工事和残塌城墙,与敌展开激战。敌攻我守,敌退我进,反复争夺,予敌重创。但敌人凭借人多势众,枪多弹足,地面有骑兵,空中有飞机的优势,以“人海战术”向红军冲击,强令士兵“作战不退,无命不回”,向红军阵地节节紧逼。因城外红军的工事大部已被敌人炮火轰塌,红军被迫退入城内。敌人乘隙从北关攻入,并延伸到北街一带。于是红军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
在紧要关头,红二十七师一部突然从城外敌后杀来,夹击敌人,将冲入城内的敌人包围在北街一带。红军战士充分发挥“狠、快、猛、活”的战斗作风,迂回穿插,分割歼敌。“腹背受敌乃军家之大忌”,马元海见势不妙,便指挥部队逃出城外,红军复将北街夺回。这时,中央军所派飞机在古浪上空侦察,目睹马军迟滞不攻,遂投下炸弹数枚,炸死30余人骑,以示警告,督促进攻。下午五时许,马元海又组织骑兵和民团进攻,也被红军击退。战斗延至黄昏渐止。经过一天浴血奋战,红军击伤敌手枪团第一营营长韩成德,击毙马军、民团200余人。
几天来的连续作战,红九军弹药有耗无补,部队减员日增,既无群众基础,又无后方供给,亦无友军援助。尤其是御寒的棉衣,虽有古浪各界群众支援,但数千人的大军,一时也难以完全解决。11月的古浪,已是滴水成冰、关门闭守的季节,西路军指战员仍身着过草地时的单衣,脚踏“三条线”的麻鞋。除成天与装备优良、数倍与己的敌人作战,寒冷的威胁,更令人难以忍受。胜无大获,败者少还。凡此种种,都对孤军深入的红九军极为不利,然而指战员们仍坚守阵地,浴血奋战。
11月18日,敌军倾巢出动,全力进攻古浪城红军。先由中央军所派三架轰炸机大肆轰炸,不管军事设施,还是商号民房,到处轮番滥炸,整个古浪城里里外外,山上山下,火光四起,硝烟滚滚,成了一片火海。接着,马元海督令民团在前冲锋,马军步骑兵在后面跟进。敌人从古龙山、西阳洼、北关三面齐头并进,杀将而来,以“人海战术”集团冲锋。守卫在古龙山、西阳山制高点的红军指战员,首当其冲,他们面对冲上来的大批敌人,沉着应战,用一切手段杀伤敌人。有的敌人冲在碉堡下用土块堵塞枪眼,有的爬上碉堡用刺刀拆揭堡顶,碉堡内的红军战士子弹打完了,就和敌人拼刺刀,刺刀捅弯了,就和敌人抱在一起扭打,有的抱住敌人从悬崖峭壁上滚下来,与敌人同归于尽。经一天的激战,红军弹尽无援,两处阵地先后被攻陷。坚守的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其英雄主义气概,可歌可泣。
敌人占领两处制高点以后,便集中兵力进攻县城。敌以大队骑兵插到二十七师阵地背后,从水关门冲入城内,直插军指挥所,情况十分危急。军政委陈海松和参谋长陈伯稚带领机关干部向敌人冲过去,100来支“二十响”的盒子枪同时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掉头便跑。军长孙玉清命令交通大队和机关干部一部,由军司令部二科李科长和交通队张教导员率领,进行反击,一阵猛冲猛打,把另一股敌人顶了回去。反击部队东杀西击,奋不顾身,但因敌军势众,攻势猛烈,反击的大部分人员没有回来,李科长也壮烈牺牲。
敌人越发疯狂了,又从水关门冲入城内,于是,激烈的巷战开始了,古浪城的大街小巷,都成了双方争夺的战场,你来我往,此退彼进,反复拉锯,战斗十分残酷。不仅轻伤员坚持与敌战斗,就连重伤员也是至死不下火线,有的拉响手榴弹与冲至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指战员武器打坏之后,就拿起石头、砖瓦、木棍与敌厮杀;炊事员拿上菜刀,被服厂的女战士挥起剪刀,与敌格斗;有的甚至用口咬掉敌人的耳朵、手指,拔掉敌人的胡子。整个战场上,真是“一片土地一片血,一个战士一团火”。
敌人骑着马,挥舞着大刀,在街上堵截追杀,红军一些机关人员和伤病员猝不及防,惨死在敌人的马刀之下,尤其是供给部和卫生队的一些女战士,被敌人堵在一个房子里,统统被砍死,仅陕西会馆和金德鸿院内,就被杀害100多人。
正在危急时刻,二十七师一部迂回敌人后面,杀开了一条血路,使突入城内的敌人受到内外夹击,阵脚一时大乱。红军抓住有利时机,发起全面反攻,杀得敌人血流满地,尸塞街巷,全线崩溃,退出城外。战斗到晚,枪声逐渐停止。
古浪城战斗,红九军与敌血战三昼夜,毙敌官兵2000余人,自身也遭受重大损失。军政委陈海松受伤,军参谋长陈伯稚,第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第二十七师政委李明德、继任政委易汉文,骑兵团长黄高宏,军司令部二科长王少清,交通大队一排排长乔国军等同志,均壮烈牺牲。
是日晚,红九军重新调整战斗组织,在三十军二六八团接应下,连夜突围,向永昌转移。临走时,对能带走的伤病员尽量组织他们随军转移,一些实在无法行动的重伤员,发给费用,安置在当地群众家里。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以红军名义写信一封,留给敌人,希望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不要杀害红军伤病人员。
红九军突出古浪城后,顶着凛冽的寒风,经长流渠、定宁、泗水堡,穿过武威,到永昌与三十军会合。西路军古浪征战10天,进行了干柴洼、横梁山、古浪城三战,红九军伤亡2400余人,部队元气大伤。故有“古浪三战,九军折半”之说。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英勇顽强,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纪律的严明,爱护人民的优秀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古浪人民在新的历程中不断前进。翌日,马军进城,将红军伤员全部搜出杀害,今日城郊掩埋红军的“万人坑”还在。马军以古浪百姓欢迎、支援红军为由,放火烧了勤泰永、镇公礼、庆永和等10多家商号和众多民房,杀害无辜群众数十人。留家守业的老叟妇孺,呼天唤地,叫苦连天,一片悲惨情景。
录自《古浪文史》第1辑,编入本书略有删节。张仲铭执笔。张仲铭曾任古浪县机关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