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在中央工作
在大革命失败后最为艰难的红军时期,毛泽东作为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独立领导创建了中共最强大的红军、最巩固也是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到1933年初,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投奔”毛泽东,中共中央工作重心此时事实上仍放在城市革命。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暴动和割据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还仅是一批优秀的革命分子自觉而为的行动。这段艰苦卓绝的创建红军、游击战争岁月,是毛泽东独当一面、奠基领袖生涯的时期,被称为“绿林领袖”时期。
1927年春夏之交,于正处于革命热潮中的中共党人来说,是一个极为血腥与愤怒的时期。
“四一二”蒋介石上海清共、“七一五”汪精卫武汉分共,致使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一度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瞬时走入低谷,中共党人被迫全部转入地下。
此时的毛泽东,以中央候补执委身份被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为新湖南省委书记,以振兴马日事变后遭到大破坏的湖南组织,但因组织农暴反对日渐右倾的唐生智而受到陈独秀的指责,很快被召回中央协助指导全国农村工作。
7月12日,陈独秀职权被共产国际撤免,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5人受命组成临时中央常委会,执行共产国际指令,开始改变以前疲软政策,对已经开始反共的汪精卫武汉政府推行强硬策略,实际上主持中央工作的是苏联政府顾问鲍罗廷、鲍前秘书瞿秋白。此时这二人已上庐山以消暑养病为由,正在筹划转折关头中共中央的领导层构成。
湖南省委自毛泽东走后,颇有群龙无首之感,湘省形势继续恶化,反共势力大炽,省委连电中央,要求毛速回赴任。但瞿秋白仍决定毛留在武汉中央局,研究三湘秋暴计划,指导湘省党的工作。
8月初,毛泽东起草出《湖南运动大纲》,对湖南军事形势作出谋划,提出夺取湘南5县、策应广东彭湃农军、形成一革命局面的战略构想,得到临时中央常委会的首肯,被随即通过的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吸收。该大纲规定:在湘南准备组建一革命政权,组织湘南特委,受省委指挥,以夏曦、郭亮、毛泽东、任卓宣4人为委员,毛任书记。
随即,中央留下毛泽东准备参加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该次会议由继鲍罗廷出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决定陈独秀出现的领导真空由瞿秋白添充,负责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确定在湘、鄂、粤、赣4省发动秋收暴动。
毛泽东在会上以亲身实践作了有相当分量的发言,明确表示“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观念是不正确的,着重提出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说:
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指蒋介石、唐生智——引者)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代表报告的发言》,载《八七会议》,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9日,瞿秋白主持召开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讨论4省秋暴及各地组党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拒绝了瞿要求他留在中央工作的提议,表示:“我要跟绿林交朋友,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绿林交朋友。”尔后回湘指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瞿留毛在中央工作,有3个重要原因。一是毛泽东个人的威信与能力。大革命后期,毛泽东一直主持领导全国农民工作,尤其是在湖南卓有成效的宣传与组织,使其成为与广东农民领袖彭湃齐名的“农民运动的大王”,同时他还有多篇非常有影响的理论著作问世,这虽与陈独秀思想有异,却得到了瞿秋白的赞同。毛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首先由瞿作序介绍到全党的。而且,毛在党内特立独行,善于思考,了解农村情况,能够适时作出理智的决策,这在同时期的党内诸领袖中,属佼佼者。郑超麟即认为,毛泽东是在共产国际否定陈独秀后,可以与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等一争中共领袖的人物。见《郑超麟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第二,毛泽东在对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陈独秀妥协退让政策的态度上,一直取坚决抵制、批评的选择。在武汉时期,多次面呈陈独秀等,提出不同意见,得到了党内多名同志的赞同与合作。在中共早期建党中有重要影响的蔡和森在病榻上,就对八七会议党中央的人事安排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完全改组与陈独秀右倾有联系的旧中央,反对由罗明纳兹指定的新名单,提议增加工人出身的王荷波、向忠发、顾顺章、苏兆征及罗亦农(已列入)等入临时中央政治局,“主张新中央只留秋白,毛泽东应加入,太雷应出外工作而不应留秘书厅,维汉可留中央组织部或秘书厅工作而不必兼常委名义。”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见《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蔡和森在大革命时期,一直以反对陈独秀、彭述之等中央主流路线而闻名,尤其对在汪精卫主政的北伐后期中央“投降主义”政策持激烈批判态度,其提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同志的意见,应该说是很有影响力的。
第三,由罗明纳兹与瞿秋白等敲定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构成是,9人正式委员: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7人候补名单是:周恩来、邓中夏、毛泽东、彭公达、李立三、张太雷、张国焘。这16人中,工人出身的苏兆征、向忠发、顾顺章、王荷波都是斯大林要求改造中共中央、加强工人阶级成分的结果,其中,苏、向还以全票当选,但他们所熟悉的工人运动已处于最低潮,加之本身理论、文化水平的局限,暂在党内并无合适的重要的位置,决定大政方针的实际上是中央政治局3个常委,即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周恩来、罗亦农于11月扩大为常委。
但是,周恩来作为前委书记与李立三、张国焘、彭湃、谭平山等领导南昌起义遭受重大挫败,受到中央的严厉指责,只是由于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信任,才被指定负责军事部的工作,根本无法参与中央的最高决策。这样,留在中央首脑机关,真正担负领导重担的是瞿秋白、李维汉与罗亦农3人,瞿全面负责,李负责中组部,罗赴汉口领导指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川等省秋暴的中央长江局,王荷波赴天津组建领导北方诸省暴动的中央北方局。同时,李维汉与夏曦在负责湖南省委时,因对马日事变造成的恶果处置失当,导使省委遭受重大损失,尽管李的领导责任可以解释,但在党内却一直受到非议、攻击;瞿、罗在大革命后期与陈独秀路线错误有关联,由此4人构成的中央的威信显然一时难以完全恢复到陈独秀时代。
因此,应该说,瞿秋白留毛泽东在中央工作,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毛泽东仍决然离开了武汉,在炎炎夏日中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发起惨烈秋暴
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长沙,开始策划湖南秋收暴动,19日报告中央,决定改变原拟湘南暴动计划,改以长沙暴动为起点,湘南湘西等亦同时起事,坚决夺取整个湖南。23日中央复信指责毛此规划,要求以长沙、衡阳、宝庆三处为中心,全省暴动,但毛泽东主持召开湖南省委会议后,不赞成中央指示,主张以长沙为中心,以包括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安源、岳州等县的湘中为主要暴动地区。
30日,湖南省委确定,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平江、浏阳、醴陵、安源诸县首先暴动,建立暴动领导机关: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由各暴动地区的负责人组成行动委员会,易礼容为书记。至此,湘赣边界秋暴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湘省的这份报告与中央的区别在缩小了暴动的范围,同时,彭公达直接前往武汉,汇报湖南省委的意见。但中央对彭反映的意见十分恼火,指责为“军事投机”的错误,要彭立即回湘纠正,实行连带湘南的总暴动。但彭回湘后,毛泽东已赴安源,未能接受中央指示,因此,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暴动是违背中央旨意的。
时湖南境内中共掌握的武装主要有:平江、浏阳工人纠察队与农民自卫军为主组成的二十军独立团,辖2营兵力;卢德铭率领的武汉政府警卫团,因未赶上南昌起义部队,驻修水,称江西暂编第一师。(卢因赴武汉向中央汇报,由一营营长余洒度代理师长职)此两股兵力为义军主力,计2000余人。湖南境内工农武装有水口山工人纠察队300人,安源矿警队200人,工人纠察队500人,其他各县农军计1000余人枪。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以中央特派员和前委书记身份主持整编部队,初定全部义军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平江县工农义勇队队长),参谋长钟文璋,下辖3个团:第一团,由原武汉政府警卫团主力、平江工农义勇队和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党代表罗荣桓)组成,钟文璋任团长;第二团,由安源工人纠察队、安源矿警队和萍乡、安福、莲花、永新、醴陵等县农军组成,王新亚任团长;第三团,由原警卫团一营和浏阳工农义勇队组成,苏先骏任团长。统归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领导,卢德铭归后任起义军总指挥,部队共三四千人。
毛泽东并决定,起义军分3路进军,夺取长沙:驻修水的一团夺取平江,驻安源的二团夺取萍乡、醴陵,驻铜鼓的三团夺取浏阳。日期定在旧历中秋节(阳历9月10日),与鄂南暴动同时发动。
9月9日,长沙部分工人被组织破坏铁路,开始行动,11日第一师按计划正式起义。第一团在平江长寿街经2小时激战,损失人枪200余,两营被打散,团长钟文璋失踪,余部被迫向铜鼓转移;二团初取得重大战果,但在浏阳因麻痹中敌重围损失大部,团长王新亚失踪;三团由毛泽东直接指挥,攻占东门市遭受重大损失,余部由毛泽东率领转移至文家市;同时长沙城内及附近各县农民暴动也纷纷失利,到19日,长沙总暴动计划基本失败。
毛泽东以一介书生在战斗中显示出不凡的指挥才华,临危不惧,顾全大局,进退适度,战前,湖南省委委员夏明翰即明告罗章龙说:“润之虽未学军事,但曾在四十九标当过兵,况有湘军血统(毛父曾当过多年士兵——引者),不难成为打仗里手哩!”果不其然,暴动最终仍由毛泽东收拾残局。
此次秋暴匆匆失败,固有敌强我弱、长沙城市暴动总体决策失误等原因,但秋暴部队良莠不齐、战斗力太弱亦是重要原因:一团士兵多鄂籍,思乡情绪重,士气不高,一味消极避战;二团、三团多系农军,作战缺乏经验,易为敌所乘。
毛泽东收编各部后,率队继续沿罗霄山脉南移,29日到达永新三湾,此时部队仅余700人枪,毛在此对部队进行著名的三湾整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将一师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浩,副团长徐恕,参谋长韩昌剑,党代表何挺颖,下编两个营:原一团编为一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原三团编为三营,营长张子清,副营长任中豪。二团因人数过少,编为特务连,连长曾士峨,党代表罗荣桓。全团共辖7个连。
随后不久,毛泽东率部挺进井冈山地区,与井冈山土著武装袁文才、王佐部取得联系,希望得到他们支持,站住脚跟。
年方33岁的毛泽东,在1927年的秋天,已完全从书斋里走了出来,成为一个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中指挥千军万马的将才了。对这段初出茅庐、成绩不凡的湘赣边界秋收暴动,毛泽东曾赋词记述盛况: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见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页。)
但是,被中共中央寄予厚望的南昌暴动、湖南秋暴相继惨败,使得瞿秋白中央极为失望、愤怒。1927年11月9、10日,瞿秋白领导的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的指导下,在上海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带有鲜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开始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盲动主义。“左”倾中央首要的任务便是打击党内“持不同意见者”,以清除为手段,强迫自己政治主张能够通行。此次会议通过的《政治纪律决议案》,批评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指导上“完全违背中央策略”,使湖南暴动变成了单纯的军事投机而失败;毛泽东应负严重的责任。会议决定撤销毛泽东政治局候补委员、湖南省委委员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