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红四军肃反的恶果,徐深吉(时为红二十五军218团团长)回忆说:
在六安独立团的肃反中,班长以上的干部一律以反革命逮捕了,这一次一下子就逮了200余人。例如罗山群众领袖郑新民,麻城群众领袖王宏学,县委书记雷绍全,孝感县委委员刘纪元,过去特委书记徐朋人,黄安农民政府主席曹学楷,鄂东革命军党代表戴克敏,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陈定侯,黄安党的发起者王秀松、戴季伦,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及皖西道委书记方英。红军中的一批创造者都被杀害得差不多所余无几了。刘秉荣:《苏区“肃反”大纪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39~740页。)
在张国焘、陈昌浩主持红四军肃反时,周纯全为局长的鄂豫皖省保卫局则主持地方的肃反,使根据地红色区域一片肃杀,农村政权领导人基本上被清洗净尽。
1931年11月7日,即苏俄十月革命的纪念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4、25两军,共4师兵力,原四军军部扩大为方面军总部。四军保留番号,首长由方面军首长兼,下辖10、11、12师,由方面军直接指挥。10师师长倪志亮,政委甘元景,参谋主任吴展,政治部主任梅光荣,下辖28团,团长先后为曾庆息、汪烈山、潘和瑜,政委为戴克敏、吴先楚;29团,团长查子清、(后)曾庆息,政委曾传六;30团,团长王宏坤、(后)王振业、汪烈山,政委詹才芳。11师,师长王树声,政委甘济时,政治部主任舒竞舒,下辖31团,团长赵次吾,(后)李德堂,政委贺德斋;32团,团长林维权,政委梅光荣,(后)张广才、甘近济;33团,团长吴云山,政委李先念,(后)徐学万。12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参谋长郭炳,政治部主任张世海。下辖三十四团,团长郑志芳,(后)许世友,政委袁克服,(后)贺德斋、韩继祖;35团,团长高绍先,(后)王学礼,政委梅宏华;36团,团长徐海东,(后)余天云,政委徐远祥。第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下辖73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政治部主任赵箴吾。
尽管红四方面军取得了黄安战役的重大胜利,但由于张国焘推行极“左”政策,根据地民穷财尽,且以正面强攻的阵地战方略与敌决战,终使敌强我弱的形势未能扭转,1932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外移,挺进豫西、川陕,终致鼎盛一时的鄂豫皖苏区丢失,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年初,红四方面军又在川北开辟川陕根据地,在反川军“六路围攻”作战胜利后,基本站稳脚跟。
在张国焘率部作战失利、撤离苏区时,留守根据地的为几个游击队武装,后重建为第25、第28军。第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郭述申,下辖第74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第28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随即又将第28军编制撤销,编为第25军第73师,由沈泽民(鄂豫皖省委书记)、吴焕先主持肃反。据徐海东回忆:“二十五军肃反问题吴焕先要负主要责任。当时吴负责七十三师肃反,七十四师是戴季英,七十五师是高敬亭。他们对我有怀疑。他们三人是分工的,我看肃反有宗派、扩大化。”刘秉荣:《苏区“肃反”大纪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69页。)
这次被肃杀的主要将领有原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程启波、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温玉成等,二十五军在不到5个月时间内,由于肃反,竟由12000人锐减到6000人,下降达50%。徐海东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
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鄂豫皖省委和二十五军重要领导人在肃反问题上,仍受着张国焘错误肃反路线的影响,坚持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从1932年10月到1934年11月,鄂豫皖苏区还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肃反,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次是1932年11月,由戴季英主持,把七十四师三二○团49名连以上干部全部杀害。
第二次是1933年3月,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人分别到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师进行大规模肃反。七十三师被捕的有师政治部主任程启波、二十七团团长王正进、二十九团团长胡英荣,全师共逮捕3000余人。七十五师逮捕了1000多人,也把党组织解散了。全区共逮捕了3900多人,杀害了2500多人。其余名曰自首分子,罚做苦工、伙夫。
第三次是1934年农历四月上旬,省委和军委主要领导人说原二十五军(指1933年阴历九月上旬徐海东和郭述申在皖西苏区领导成立的部队——引者)未经整顿,没有肃反,政治不纯。从此开始肃反,先后把原二十五军营以上干部全部逮捕起来,除少数幸免外,全部被杀害。这次被杀的还有二十八军政委江求顺。
第四次肃反是1934年农历八月,高敬亭一到皖西就大搞肃反,游击司令员吴保才、赤南特委书记高升义、赤南道委书记吴道芬、一路游击司令朱书金、二路游击司令杜昌甫、赤南保卫局长曾昭瑞等负责同志都先后被杀害。同①,第776页。)
张国焘错误的政治、军事政策导致鄂豫皖苏区的丢失,引起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的严重不满,纷纷起而批评,张国焘在忍耐一段时间后,随着红军的主力西移、川陕根据地的建立,又于1932年年底、1933年5月以反对托陈取消派为名,再开杀戒,在四方面军再次开展大肃反运动,被肃杀的主要将领有:
陈奇,湖南桂东人,1906年生,黄埔军校毕业,历任十五军政委、四军十师政委、红四方面军十师师长等职。
戴克敏,湖北黄安人,1906年生,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曾任鄂东军党代表兼第一路党代表、第7军党代表、第11军第31师党代表,是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缔造者、重要领袖之一。后历任一军一师政委、四方面军第75师政委等职。
徐朋人,湖北黄安人,1903年生,黄麻起义的参与者之一,曾任中共鄂东特委委员,鄂东北特委、鄂豫边特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等职。参加过六届四中全会,因反对王明派别,被指责为右派,后又被张国焘开除出党,调任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税务局长。
王秀松,湖北黄安人,1902年生,黄麻起义的参与者之一,任黄安县农民政府委员。后任中共鄂东特委书记、鄂东北特委委员等职。1930年春,调任四军团政委,后曾任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郑行瑞,湖北黄安人,1893年生,曾任第11军第31师经理处主任、鄂豫边革委会执委兼财政委员会主席、鄂豫皖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军政学校第四分校副校长。
焦福兴,湖北黄安人,曾任鄂豫边革委会委员、孝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陂县委书记、县独立团政委等职,1931年年底任鄂豫皖红军独立第一师政委。
吴永达,湖北黄安人,曾任黄安县游击队长、安南县独立团团长、鄂豫皖红军独立第一师副师长。
余笃三,湖北人,1899年生,1930年受中共中央委派与曾中生等到鄂豫皖根据地任四军政委,后历任四军第11师政委、四方面军总经理处主任等职,是转战川陕、反对张国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
旷继勋,贵州思南人,1895年生,早年入川军,系川军名将,曾为川军江防军第7混成旅旅长,1929年率该部起义,编为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总指挥,兵败后由中央指派到湖北荆州、当阳从事兵运工作,组建洪湖红军第6军,任军长。1930年12月受中央委派到鄂豫皖根据地任四军军长,后历任第13师师长、第25军军长、第12师师长、第10师代理师长等职,旷是红四方面军重要将领之一,在部队中深孚众望,但屡受张国焘的打击、迫害。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张国焘指使旷利用与四川军阀杨森的关系,写信谋求互不侵犯,但张转而抓住旷信的言辞,诬旷勾结杨森,欲叛红军,并以此为据,将旷逮捕,秘密杀害。关于旷被害经过,时在军中的萧永正回忆说:“我记得部队到(通江)洪口时候,旷继勋同志长须垢面,形同犯人一样走在队伍后面,可是,离开洪口的时候就不见旷继勋了。以后也就没有再见到他。因为,在鄂豫皖根据地,我和旷继勋同志一起,在枪林弹雨中度过几个春秋,所以我惦念着这位勇敢无私的指挥员,我总设法探听他的下落。后来才听说,就是在洪口那个地方,一个月黑之夜,张国焘密令他手下的人,用绳子将旷继勋同志勒死,弃尸野外。”
舒玉章,日本士官学校、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四方面军参谋处主任。
1933年8月,四方面军重要将领、鄂豫皖红军创始人之一的曾中生被张国焘被捕,此前曾因对张的“左”倾政策多有不满,屡遭贬职。曾被捕后,一直被捆绑着行军,到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即将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前夕,张因憎恨曾写信向中共中央告发,要求中共中央为其平反,命令亲信黄超将曾带到卓克基一片密林里用绳将曾活活勒死,并将尸体扔进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