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纲军事统帅
毛泽东领军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游击机动,将围追堵截的数十万国民党军调之无形,使红军终于跳出包围圈,从绝境中得以从容地战略转移,近半年多的中央红军的艰苦长征第一次出现了较为主动的环境。
但就在此时,军内高级将领中对毛的这种“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的机动作战方针并没有完全领会,开始出现了一些风波。大约在4月中旬,刘少奇刚任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将部队中对毛泽东军事指挥的一些不满情绪反映给中央军委,杨尚昆政委也一同署名;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则直接致信“三人团”,要求改变毛泽东“尽走弓背路”的战法,要求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在“新三人团”中,王稼祥对毛泽东的此套战术也不理解,向张闻天反映,老打圈圈不打仗,可不是办法。毛泽东认为,这些不满总来源出自张闻天和彭德怀,便提议在四川会理城郊的铁厂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此即会理会议。
5月2日,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林彪、聂荣臻、彭德怀和正在发高烧被用担架抬来出席的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参加会议。会上,毛泽东严词批评林彪、刘少奇和杨尚昆,又认为林信与刘电均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是对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提出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的精神。毛的讲话得到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的支持。会议要求维护遵义会议确立的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的团结,克服右倾思想,并决定立即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会理会议统一了中央红军高级将领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认识,使毛泽东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得到贯彻,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北渡金沙江,摆脱敌之包围圈之运筹帷幄的“得意之笔”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与施展,毛泽东对中央红军的军事统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但到6月中旬,毛泽东统率的3万人枪疲惫之师与张国焘领军的10万人枪雄健四方面军会合。久离中央直接领导的张国焘,眼见自己兵强马壮,便有些军阀主义起来。由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的分歧而发起组织上的进攻,张国焘频频发难中央高层,争夺军事领导权。
一、四方面军懋攻会师,关于战略行动的方针的争论便尖锐地提了出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红军提出北进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进而占领川陕甘;张国焘则提出西进西康、青海、新疆,到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区域发展,或是南下直取成都,兵出长江,攻占武汉。张提出的路线是他这几年在川陕经营熟悉的地域,主要攻击对象不是土著军阀就是老对手、四川军阀刘湘,而非毛泽东所面对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胡宗南部。
毛泽东等的北进方针,是进占陕甘川三省,努力打破胡宗南的南进,争取占领新疆打通国际交通线;张国焘的西进或南下主张,纵横千余里的邛崃山脉区域,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不利于红军大部队的行动,两相对较,优劣昭然。但张以强兵要挟,军事战略的分歧实质上是欲谋取政治上的地位,军事上的分歧必然以权力分配作为结束。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两河口会议,作出集中主力北上进攻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提出必须坚决反对避免战争退却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右倾机会主义动摇”的倾向。张国焘亦出席,表示同意。随之,毛泽东统率红军翻越大雪山,等待已升任军委副主席的张国焘。
但张国焘却并不急于行动,提出“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并指使川陕省委向中央要求赞同成立张提议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同时一再敦促中央加强总司令部领导,设军委常委,增加陈昌浩任红军总政委等。张对人事安排的进攻兴趣是明显超过军事攻守兴趣的。
7月18日,毛泽东等应张国焘的要求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人事安排问题。会议决定:“军委设总司令,国焘同志担任总政治委员,军委的总负责者。军委下设小军委(军委常委),过去是4人,现增为5人,陈昌浩同志参加进来,主要负责还是国焘同志。恩来同志调到中央常委工作,但国焘同志尚未熟悉前,恩来暂帮助之。这是军委的分工。”同时并决定徐向前、陈昌浩为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和政委,部分满足了张国焘的权力欲望。实际上,这是毛泽东和张闻天共同商定的结果,据张的夫人、时为中央队秘书长刘英的回忆:
毛主席说:“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毛主席分析,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这个职务现在由朱总司令担任,他没法取代。但只当副主席,与周恩来、稼祥平起平坐,他不甘心。闻天同毛主席说:“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毛主席说:“不行。他要抓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考虑来考虑去,毛主席说:“让他当总政委吧。”毛主席的意思是尽量考虑他的要求,但军权又不能让全抓去。同担任总政委的恩来商量,恩来一点也不计较个人地位,觉得这么安排好,表示赞同。刘英:《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载《瞭望》1986年第40-43期;(参见《张闻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246页。)
张的争权活动在中央的让步下初步得到了满足,但张在稍一动作、回应中央北上方针后,又马上却步不前,再次要求中央开会解决组织问题,即让四方面军干部更多地进入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以形成多数来控制中央。
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讨论张的要求,会议决定让陈昌浩、周纯全进入中央政治局,提升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正式中委,何畏、李先念、傅钟为候补中委,对张国焘“更多吸收工农同志”的非分要求没有满足,张只好作罢。但张却又在大敌当前,胡宗南层层紧逼的严峻时刻,一再拖延战机,再次提出南下方针,与中央北上战略相抗。
沙窝会议刚结束,中共中央将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分由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及朱德、张国焘率领,继续北上。但在9月9日,张国焘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实为四方面军直接领导者),“彻底解决党内斗争”,毛泽东、张闻天闻讯连夜撤离,一、四方面军上层第一次出现决裂。
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紧急扩大会议,以讨论张国焘的分裂错误及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指出:现在我们不应依靠共同北上,而应该单独向北。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断言同张国焘斗争的性质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中央的路线,一条是右倾的军阀主义——张国焘主义”。
这样,毛泽东统领这支主要由一方面军组成的北上红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历尽艰辛终达陕北,找到落脚点,使工农红军的粒粒火种终成燎原大火,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而分裂后的张国焘则率领左路军与右路军中的原四方面军部队,在成立“第二中央”、西路军远征甘新迭遭失败后,被迫偃旗息鼓回到陕北。主要仰赖军队的张国焘没有军事的支撑,其作用就是可以想见的式微了。同时,张在红四方面军中的专横跋扈、肃反严重扩大化及分裂红军、分裂党的错误在党内、军内传播开来,尤其是共产国际来电支持毛泽东,自此,张国焘的政治命运便告完结。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3支主力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中国革命形势出现了一个新阶段。12月7日,中革军委转发命令,扩大中革军委,组成23人的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这是毛泽东首次担任军委主席。至此,毛泽东的军事统帅地位完全地、绝对地确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