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5章 中共创始人之陈独秀(3)

第5章 中共创始人之陈独秀(3)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乃晚清民初著名反清人士李书城的胞弟,生于1890年,湖北潜江人。1902年,12岁的李汉俊在胞兄挚友吴禄贞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后以公费生身份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与兄学习军事以互相因应,“各成专材以备国家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政治学说有浓厚的兴趣,是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的学生。1918年,留学16年已大学毕业的李汉俊回到上海,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和湖北名流、辛亥元勋詹大悲(湖北蕲春人)、董必武(湖北黄安人)、张国恩(湖北黄安人)多有交往。同时又在上海加入《星期评论》编辑部工作,是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得以结识陈独秀、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等,这些人都成为中共上海小组的发起人和重要骨干。维经斯基、马林来华,由于李精通日、英、德、法多国文字,均是他出面接谈。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即在李汉俊、李书城的寓所。李汉俊在会上主张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中国的工人目前仍很幼稚;提出中共中央只是一个联络的机关,不可任意发号施令;一切应征求各地方组织的同意,须有共同讨论遇事公开的精神;对于党员也不可限制太严,不必规定每个党员都须从事实际工作,只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够了。张国焘:《我的回忆》(上册),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页。)据张回忆,反对李汉俊主张的还有刘仁静等绝大多数人,并认为代表着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唯有陈公博“有时对他表示一些含混的同情”。这种主张在会上遭到张国焘等的批评,李未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但终因政见不一,离开上海去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1922年在中共二大召开时,李汉俊托人给中共中央带去一份意见书,主要内容是反对中共加入国民党,主张党的组织原则采用苏维埃联邦宪法,不赞成民主集中制,拒绝陈独秀请其出席的要求,随后便和沈玄庐、陈望道等退出中共。但是鉴于李汉俊的影响与贡献,马林在李未出席三大的情况下,仍要求会议选举其为中共中央5名候补委员之一。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他自动脱党,即将其正式开除。自此,李仅作为左派学者身份在大学与报刊上从事宣传工作,反对北洋军阀与蒋介石新军阀的斗争。

  1926年李汉俊策划好友夏斗寅(湖北黄安人,李书城旧属,时任鄂军混战旅旅长)起义投奔国民革命军,出任湖北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和詹大悲成为当时北伐进入湖北境内,省政革新的主要左派领袖,“铮铮佼佼的第一流人物”。后又与董必武、恽代英、詹大悲、邓初民、张国恩为湖北省政府委员,成为北伐势力在鄂省的中坚,李并兼教育厅长职和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委员(实际主持校务)。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后,主持武汉政局的汪精卫等也蠢蠢欲动,湖北局势急转直下,但李汉俊仍一如既往,利用合法身份,掩护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使国民党右派十分不满,攻击“湖北政权由‘左’倾分子李书城及亲共分子李汉俊、詹大悲所主持”。11月,桂系军阀在驱赶蒋介石下野后宁汉合流,湖北省党政大权完全为国民党右派所控制,并着手逮捕左派著名人物。12月17日,躲避汉口租界的李汉俊、詹大悲在日本驻汉领事的指领下,被当局拘捕,当晚两人即遭枪杀,此时李汉俊年仅37岁。1952年8月,毛泽东为李汉俊家属签署纪念证,承认李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并在证书上题词:“李汉俊同志在大革命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陈望道,这位以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闻名学界的大学者,是中共早期发起人之一。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富裕乡绅之家,上过10年私塾,留学日本4年多,1919年取得日本中央大学法科法学士学位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陈望道留学期间,结识了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这为他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20年3、4月间,在浙江一师闹出闻名全国的学潮后,陈应沈玄庐主办的《星期评论》之约,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问世,给当时中国以振聋发聩的强烈影响,以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多次再版,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书。

  由此,1920年,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担任《新青年》编辑,着力“树旗帜”的新办刊方针,即“不是把旧的都排出去,而是把新的放进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与鼓吹、坚持实验主义的北大教授胡适产生矛盾,胡将陈望道称为“素不相识的人”,反对他参与编辑工作,但因陈独秀等的支持,最终胡适退出。1920年5-8月,陈望道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开始筹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到1921年筹备召开中共一大前夕,陈独秀与李汉俊、陈望道因党的经费问题产生尖锐冲突。当时《新青年》杂志由李汉俊、陈望道主编,杂志社在法租界大马路开了一家书社,很赚钱,李汉俊希望陈独秀以该书社解决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经费(每月大洋200元),遭到陈独秀的拒绝;而且,因为李、陈未能按时出版《新青年》杂志,陈独秀拒绝支付每月100元的编辑费,引起李汉俊强烈不满,由此二人种下冲突的根由。(见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载《“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当时,陈独秀在陈炯明政府任职,上海党小组主要由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主事,活动经费来源于小组成员的编译稿酬,他们并未接受共产国际提供的卢布,陈望道曾回忆说:

  李汉俊、沈雁冰、李达和我,都搞翻译,一夜之间可译万把字。稿子译出后交给商务印书馆,沈雁冰那时在商务工作。一千字四五元,大家动手,可以搞不少钱。陈望道:《回忆党成立时期的一些情况》,载《“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李达在自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述:

  这时候经费颇感困难,每月虽只用二三百元,却无法筹借,陈独秀办的新青年书社,不能协助党中经费,并且连李汉俊主编《新青年》的编辑费(每月一百元)也不能按期支付,于是我们就和沈雁冰(当时他任商务《小说月报》编辑,也加入了)商酌,大家写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把稿费充当党的经费。(参见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载《“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但当李汉俊致信陈独秀,希望《新青年》书社垫支部分活动经费时,陈以为这是在上海的李汉俊、陈望道借经济来要挟他,夺他的权,一气之下给好友、同志写信散发此类消息,引起很多人对李、陈(望道)的误解,连一向对陈十分景仰的一师学生施存统(时在日本),在知悉后,也十分痛心疾首,致信将李汉俊、陈望道痛骂一顿,使两人大光其火,陈望道便有脱离之意,他要求陈独秀公开道歉,否则不参加中共一大。

  当时陈望道被推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一大的代表,因陈独秀坚决拒绝致歉,这样陈望道就基本离开了党组织,但真正离开,是在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以后。

  时在中央局任秘书的毛泽东,指示上海区执委应挽留要求退党的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并派沈雁冰去劝说。沈在晚年的回忆录记叙说:

  党组织又决定派我去向陈、邵解释,请他们不要退出党,结果邵同意,陈却不愿。他对我说:“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道我的为人。我既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现在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陈望道脱离中共后,一直从事教职,相继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等校教授,尤其是任职复旦大学时间相当长,也由此奠定了他教育家的地位。同时,陈望道在修辞学、语言学方面造诣很深,是公认的权威。新中国成立后,则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一职达25年之久,195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直接吸收他为中共党员,在1973年召开的中共十大上,陈望道是会议代表之一。1960年,陈望道还受毛泽东委托,担任《辞海》总主编,在1965年完成了未定稿。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在上海病逝,终年87岁。

  沈雁冰,即后来长期担任共和国文化主管的名作家茅盾,此年24岁。沈生于1896年,浙江桐乡人,1916年肄业于北京大学预科,此时正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是深受陈独秀影响的青年学生。

  邵力子,1882年生,只比陈独秀小3岁,此时已38岁,浙江绍兴人,清末举人,是同盟会重要宣传、理论骨干,《民立报》、《民国日报》等名噪全国的国民党传媒的创办人,此时又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热心者之一。

  陈独秀在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过程中,即接受维经斯基的建议,决定仿照苏联布尔什维克的样板,建立劳工者的政党。陈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即发表吾党的政见:“希望法律随着阶级党派的新陈代谢渐次进步,终久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出现的一日。”

  此时,陈独秀对于社会上已有江亢虎的社会党等五颜六色的党派名称,对“吾党”名称犹豫不定,颇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感时,便致信北京的张申府,请张私下里和李大钊秘密商谈,不可和任何人说及。张申府,1893年生,河北献县人,与李大钊是同乡,关系密切,又曾是陈独秀主持的《星期评论》、《新青年》的积极参与者,与陈关系也很好。据张的回忆:

  信写得很长,主要讲创党的事,信中说:“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大意如此)。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陈独秀在北大当过文科学长,认识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不搞政治,不适于谈,而建党的事是秘密进行的。二是陈独秀在北京时,他和守常以及我经常在一起,他常到北大图书馆李主任办公室来(在红楼一层靠东南角的两间房子里),观点一致。他办《新青年》,我们经常写稿。民国七年11月底办《每周评论》又在一起。每期刊印是在宣武门外一个报馆里,我曾与李大钊同志去校对,彼此很了解,所以陈独秀说:“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不是偶然的。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还没有确定,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这也是第三国际的意思,我们回了信。(张申府:《建党初期的一些情况》1979年9月17日,见《共产党早期组织》(上),第330页。)

  如此,党的名称就定了下来。陈独秀就着手筹草共产党《党纲》,明确提出以劳农专政和生产合作为革命手段,与俄共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同义。

  这时,陆续参加酝酿成立中共的有陈独秀、戴季陶、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陈望道、俞秀松、李达、沈玄庐、赵世炎、刘知白等人。这以后,即在陈的住处渔阳里2号经常开会,到8月,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共有8人,即: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在日本)、杨明斋、李达。

  戴季陶,1890年生,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名传贤,号天仇。早年留学日本,是反清志士之一,同陈独秀有战友之谊,后任孙中山秘书,为孙的亲信及股肱之一,此时正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戴为人冲动无主张,好激进又莫衷一是。当戴参与筹组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所知时,为孙大骂一顿,戴季陶即诺诺而退,再未参与中共事宜。后来国共合作、中共力量日见上升时,戴季陶沦为国民党内的新右派,坚决主张反共清共。孙中山去世后,戴季陶又成为结拜兄弟蒋介石的智囊与军师,是蒋氏政权的理论宣传家,著名的反共顽固派,历任国民党中执委、中宣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年2月12日,在国民党败局已定情势下,在广州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