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暴动。1927年4月至10月,由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主要参与武装是广东海陆丰两县农民自卫队和南昌暴动余部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师,计有3次暴动。
第一次是4月30日夜举事,很快攻占海丰、陆丰县城,建立了海、陆丰人民政府,有不脱产农民武装4000余人,敢死队400余人,后相继攻占紫金、普宁县城,在攻打汕头、惠州、常备等城时相继失败,至7月部队欲北上武汉时在中途弹尽粮绝大部被击溃,部队主要领导人吴振民等牺牲。
第二次是9月7日,参与武装的有海陆丰工农革命军(大队长林道文)、紫金工农革命军(领导人刘琴西),又相继攻占海丰、陆丰县城,继于25日在国民党军1个团反扑下即告失败。
第三次是10月30日,主要武装力量是南昌起义余部建立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计有1300余人,师长董朗,起义武装又很快收复海陆丰两县,成立了县苏维埃政权,但到1928年春,在国民党军余汉谋部的强攻下失败。
对于海陆丰起义,尤其是第三次暴动,瞿秋白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1928年1月3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的决议案指出:此次暴动“一开始便有极大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革命的性质上,也是空前的深入,极有组织,极有活动力量。中国革命之中,这是第一次由几万、几十万农民群众自己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第一次组织工农兵群众的无限制政权。”
右江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至1928年10月广西省中江地区,主要领导者是当地党组织三南革命委员会(田南道、镇南道、南宁道)主任委员余少杰、政治委员黄书祥、军事委员黄治峰。包括恩奉起义,由黄治峰率30余名农军发动;果德起义,由黄书祥、余少杰先后指挥该县农军攻占县城,人数最多时过千人;向都起义,由余少杰、该县农民大队长黄绍谦指挥发动,一度进占县城,曾组织农军达四五百人;那马起义,由黄书祥指挥500余农民武装发动,曾攻占县城;东兰、冈山起义,由韦拔群领导东兰农民第一自卫团、甲篆农军独立大队发动,一度势力颇大。广西右江此五地起义很快均告失败。
鄂南暴动。是瞿秋白中央决定的湖北秋收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吴德峰为书记的鄂南特委领导,曾遍及鄂省南部蒲圻、咸宁、通山、通城、崇阳、嘉鱼6县,是后来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准备。
鄂南暴动直接由罗亦农领导的湖北省委负责,暴动前决定以此影响鄂南,响应湖南秋暴,造成全省普遍暴动的局面。直接领导机关为鄂南特委,暴动武装主要由鄂南农民自卫军组成,有近万人,前后参加起义的农民多达5万人以上,暴动中心在咸宁、蒲圻县城。暴动爆发时间几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暴同时,为9月8日晚,只延续到18日前后。
海南岛起义。1927年9月23日发生,由琼崖特委领导,杨善集为书记,王文明任常务书记,主要参加部队为琼崖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分由杨善集、严凤仪、冯平担任,后中央军委、广东省委相继委派徐成章、杨殷来岛指导工作,红军一度扩大到3000余人,坚持有半年之久,并建立红军独立师与陵水、文昌等县苏维埃政权。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围攻下,暴动武装遭受重大损失,杨善集、徐成章、冯平等均牺牲,剩余部队仅有130余人转移至安定母瑞山坚持战斗。
东固起义。1927年10月,由中共江西省委东龙支部领导(书记赖经邦),曾组建赣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吴江任纵队长,有100多人,七八十支枪,建立有纵横30余里的红色区域,该部一直坚持下来,成为赣西南地区的革命大本营。赖经邦后于1928年6月在作战时牺牲。
清涧起义。1927年10月至1928年1月,由唐澍为书记的陕北军事委员会领导国民党陕北军阀井岳秀部所辖第11旅起义。该旅旅长石谦、第3连连长李象九、第12连连长谢子长均为共产党员,基本为中共所掌握,后石谦因暴露身份被害,唐澍与李、谢发动士兵起义,队伍一度扩大到1700人,枪3000余支,有相当武装力量。后因李象九指挥错误,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唐澍重振队伍,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任总指挥,谢子长副之,阎揆要任参谋长,到1928年初,起义失败,仅余十余人,被迫宣布解散。唐、谢、阎回到陕西省委,李象九率部投降杨虎城部。
唐澍(1903-1928年),河北易县人,黄埔一期生。曾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队长,1926年奉命到冯玉祥部工作,先后任冯部军官学校教官兼队长、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与中共陕西省委军委领导工作,任军委委员,组织领导组织“清涧起义”、“渭华起义”,6月30日,唐澍在作战中牺牲,其头颅被割下悬挂在洛南县西城门楼上,十分壮烈。
谢子长(1897-1935年),陕西安定县人,太原学兵团毕业后,回家乡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组织领导农会惩办土豪劣绅;1927年10月参与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后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陕北红军的重要领导人,1935年2月在安定县灯盏湾病逝。
玉田起义。1927年10月18日,由玉田中心县委领导该县农民自卫军发动起义,参与群众有万余人,由县委书记张明远、副书记解学海指挥,旋即失败;28日,顺直省委指派组织部长于方舟重来领导,组建京东农民革命军,由杨春霖任司令,刘自立任参谋长,队伍约200人,但也很快失败,于、杨、刘、解均被捕牺牲。
确山起义。1927年10月26日,中共确山县委和杨靖宇、李鸣歧、张家铎领导,在河南确山县举行秋收暴动,建立确山农民革命军和县革命委员会,并开辟以刘店为中心的游击区。
杨靖宇,河南确山人,原名马尚德,生于1905年。1927年随着河南革命形势的发展,杨从开封回县从事农民运动,任农协会长,斗争地方土豪劣绅,组织农军围攻县城,声势十分壮观。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农民整编为农民革命军,杨任总指挥,李鸣歧任党代表,张家铎任大队长,有200余人枪,地方赤卫队则有1万余人。后在河南地方军阀围攻下,农军遭受重大损失,杨、张负伤转移,队伍进入豫南山区,与信阳农军组建豫南工农革命军,以张志刚为总指挥。杨靖宇后受中央指派到东北满洲从事地下工作,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是抗联著名将领,与日本侵略者周旋8年之久,1940年在吉林弹尽粮绝遇害,是中共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鄂中鄂西起义。湖北省鄂中、鄂西近20余县在1927年秋至1928年春组织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持续达半年之久,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一次农民暴动。武汉汪精卫政府全面反动后,湖北省委决定派王平章、萧人鹄组建鄂中特委,领导江陵、石首、公安、荆门等县的秋收起义斗争,张计储、曹壮父、张善孚组建鄂西特委,组织当阳、松滋、枝江等县武装暴动,省委常委兼农民部部长任旭前来指导。
此次起义由沔阳、监利两县首先发动,并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五军,萧人鹄任军长,200余人枪,编为1个团,赵文允任团长。后相继发展到萧人鹄领导的鄂中游击队,李兆龙、吴仙洲领导的石首游击队,程光纯领导的枣阳游击队,黄子全领导的咸丰游击队,邹资生领导的公安游击队,贺锦斋领导的监利游击队等多支武装,遍及湖北中、西部20多县。
1928年初,刚成立的郭亮为书记的新湖北省委,颁行过“左”政策,在鄂中、鄂西发动年关暴动。其中郭亮、周逸群、贺龙、柳直荀、徐特立等组成的湘西北特委,前往湘赣边区建立工农武装,渐在荆江两岸游击;同时,萧人鹄、吴仙洲、贺锦斋三部会合监利,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路军,贺为军长,有500余人,300多支枪。这支武装即发展成为后来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军团,是湘鄂西根据地的主干队伍。
萧人鹄,湖北黄冈人,1898年生,黄埔二期生。一直在河南开展农运工作,曾任河南农协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鄂中特委工作期间,是当地党、军的主要领导人,后因进攻监利失败,遭到特委当地干部邓赤中的批判,被撤销一切职务。1928年11月在重任河南省委书记时被捕,4年后因叛徒告密在狱中被杀害,时年33岁。
贺锦斋,湖南桑植人,1901年生,与贺龙有亲戚关系,南昌起义时任第二十军第一师师长,后回湘西创建根据地,曾任湘西前敌委员会委员、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是湘鄂西根据地创始人及重要将领之一,1928年9月在湖北石首战斗中牺牲。
赣北起义。发生在1927年10月至1930年4月,由九江地委林修杰、沈剑华等领导星子、九江、德安、永修等县农民武装起义,后组建成赣北工农游击大队、中国工农红军赣北独立团,黄埔二期生张源健任团长,欧阳端副之,计200余人,此支队伍后壮大到1400余人,枪七八百支,编成红军第九纵队第五支队,编入红四方面军及红十、十六军。
黄麻起义。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影响仅次于南昌、湘赣秋暴及广州三次暴动的一次。由中共黄麻特委领导,参与的武装农民竟达3万余人。此次暴动创建的工农武装成为鄂豫皖红军的最初来源和骨干力量,该地区成为三大根据地之一的鄂豫皖苏区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并产生了一大批卓越的红军将领。
黄安、麻城二县属大别山南麓的山区县,百姓普遍较为穷困,民风剽悍,有很多的乡间武装。以董必武、陈潭秋为首的湖北共产主义运动开创者对两县中共党、团的发展一直十分重视,大革命时期两地工农运动呈空前高涨局面。1928年春,中共黄麻两县委成立,由余文治、徐希烈、戴季伦、郑位三组成,麻城县委则由蔡济璜、王宏文、刘文蔚等组成。农协会员到武汉政府反共前夕竟有18万之众。并成立了有组织的武装的农民自卫军,有3万多人,枪300余支,由潘忠汝、吴光浩分任两县大队长。
11月,在鄂南及鄂东大冶、阳新、蕲春、黄梅等地秋收暴动失败的情况下,湖北省委决定发动黄麻起义,并成立总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吴焕先、戴季英等组成,潘任总指挥。13日,暴动开始,当日即攻占黄安县城,建立了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并成立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分编为第一、第二路军。由潘忠汝任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吴光浩为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汪奠川任参谋长,戴克敏任军党代表,全军共300余人。在国民党正规军及地主武装的进攻下,鄂东军及农民政权遭受重创,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黄安县城陷落,鄂东军仅余72人、53支枪,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逃到黄陂木兰山游击,由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1928年7月,该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师约120人,分编为4个大队:第一大队长晏仲平,党代表王树声;第二大队长廖荣坤,党代表江竹青;第三大队长徐其虚,党代表吴先筹;第四大队长程昭续,党代表江子英。并于10月间成立了中共鄂东特委,王秀松为书记,委员有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等。这样,到1929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割据区域开始形成并随之扩大,第31师亦成为红军第一军的绝对主力。
潘忠汝,湖北黄陂县人,1906年生,黄埔五期生,1927年春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到黄安任警察局军事教练,曾任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总指挥、鄂东军总指挥,是黄麻暴动的最主要领导人之一。
吴光浩,湖北黄陂县人,1906年生。黄埔三期生,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营长职,曾参与领导鄂南起义,是黄麻暴动后革命军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5月率部前往商南时遭地主武装伏击牺牲。
黄广蕲起义。湖北省东南部的黄梅、广济、蕲春在1927年冬至1930年底,连续发生多次地方农民暴动,各路农民武装在1930年6月合编为鄂东游击大队,柳升为大队长,刘文奇为政委,万敬康为副大队长,共500余人,编为4个中队。后又改编为红八军第四纵队,陈奇任司令员兼政委,查子清任参谋长,编为红十五军第一团(主力团)。
弋横起义。1928年1月2日,方志敏、黄道、邵式平在江西弋阳、横峰领导农军暴动,创建红十军,开创“方志敏式”的闽浙赣根据地,影响所及有弋阳、横峰、贵溪等8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