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时为起义总指挥、第20军军长,仍属国民党左派军人,还未加入中共,至是年底才由周恩来介绍加入。贺为湖南桑植人,1896年生,早年以造反起家,是威镇湘西的绿林武装,依附北洋军阀吴佩孚,1926年编入北伐军。南昌起义失败后,避走香港、上海,又受中共中央指派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开辟湘鄂西根据地,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的创始人。抗战时期又任八路军三大主力的120师师长,留守陕甘宁边区及转战晋绥等地,后参与指挥解放大西南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主持国家体委工作,在“文革”中遭残酷迫害,于1969年蒙冤去世,终年73岁。
聂荣臻元帅,时为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第11军党代表(军长叶挺)、中共前敌委员会军委书记。起义失败后赴广州,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陈毅元帅,时为25师73团团指导员,原带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员参加起义未能赶上。在起义部队转战南下时,陈毅只身追上。陈毅生于1901年,四川乐至人。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因闹学潮被驱逐回国。曾在北京指导学生运动,1927年到武汉黄埔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后与朱德、王尔琢收拾暴动余部隐蔽湘南,成为这支南昌暴动仅存力量的支柱之一。陈毅在井冈山根据地初期,与朱德、毛泽东同为齐名的领袖,一度担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在长征开始后,因病留守苏区,在南方八省区领导游击战争,为新四军保存火种。抗战开始后,担任新四军一纵司令员,为该部绝对主力,后担任新四军军长之职,独当一面,到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为全军五大主力部队的一个代表,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分管外交工作,为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集元帅、诗人、外交家于一身的国际社会活动家。“文革”伊始,因对毛泽东、林彪等极“左”政策表示不满,受到诬陷迫害,1972年病逝,终年71岁。
粟裕大将,时为叶挺部的一位排长,后随朱德等参加湘南暴动,上井冈山。粟生于1904年,湖南会同人,湖南男子第二师范毕业。后相继担任红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等职,曾与方志敏等领导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赣、浙等省作战,意图调动围困中央苏区的蒋军,使红军长征有较为便利的条件,失败后在苏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新四军组建后,一直协助陈毅工作,是新四军著名将领。解放战争时期,曾建议进行战略转移及淮海决战,为中央军委采纳,亦是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84年病逝,终年80岁。
陈赓大将,时为朱德部一个营长,起义部队冲散后到上海协助周恩来参与领导中央特科。陈赓于190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生,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在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曾冒死救过蒋介石的性命,为蒋赏识。1931年陈到徐向前领导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长征后历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该旅主力人员基本上为原红四方面军部队),后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职,是一位足智多谋、充满传奇色彩的著名将领。1961年在上海病故,终年58岁。
叶挺,时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兼主力部队第11军军长(该军由其统率的叶挺独立团发展而来)。叶是广东惠阳人,1896年生,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闻名广东的支持孙中山的粤军将领,曾担任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苏俄学习军事,北伐时以第四军独立团团长身份统率该团作为先锋部队连克吴佩孚诸军,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是一支能征善战、由中共自己掌握的唯一武装。后该部扩充为第24师,叶任师长;第11军,任军长。南昌暴动失败后,避居香港,12月4日在广州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总指挥,再次失败后流亡海外,至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中共中央要求,被蒋介石任命为新四军军长。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蒋军扣押,1946年获释但在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按叶挺资历与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极有可能被授予元帅称号,陈毅就有此一说。
南昌暴动诸军当时首要企图是南下广东,占领广州,以此为与共产国际、苏俄政府联系的枢纽,得到其军事、经济的支援,但在国民党正规军,特别是蒋介石嫡系钱大钧部、李济深粤军主力薛岳部、李宗仁桂军黄绍竑部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下,又屡犯分兵的错误,致使起义部队迭遭挫折,至10月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受重创,几至全军覆没。周恩来、叶挺等首脑机关在当地中共地下组织掩护下,从海上撤离;南昌暴动主要领导人撤走经过。(1)周恩来、叶挺、聂荣臻。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贺龙、叶挺率领的主力部队在汤坑前线失利,潮汕地区失守,部队处于混乱状态。贺、叶率领余部,与前委机关在广东普宁县的流沙镇会合,并在此召开会议,决定部队向海丰、陆丰撤退,作长期斗争。之后,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纷纷撤离。据一直与周恩来、叶挺在一起的聂荣臻回忆说:“我们转移到离流沙不远的一个小村子。晚上,杨石魂同志找来一副担架,把恩来同志(当时正患疟疾,行动不便——引者)抬上,然后转移到陆丰县的甲子港。在这里,他又找来一条小船,送我们出海。”(《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周恩来后回到上海中共中央工作;聂荣臻同广东省委接上关系后,进入广东省军委、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叶挺到达香港安家,后长期侨居海外。(2)刘伯承、贺龙、林伯渠、吴玉章。据林伯渠回忆,他出席流沙会议后,遣散部队,与刘伯承、贺龙等装扮成广东老乡,乘海船到了香港。不久3人回到上海,与中央取得了联系。蒋作初:《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脱险记》,载《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0年3期。一部由第24师党代表颜昌颐、团长董朗率领,转战至海陆丰,与广州起义军余部叶镛、徐向前红四师会合,坚持当地斗争;一部由朱德、王尔琢、陈毅收拾,在赣南与滇军范石生部联系,朱德因与石是同学、旧相识,便在石部潜藏下来,补充军械给养,重整军威。1928年1月,响应湖南省委号召,参加湘南年关暴动,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合,成为中央红军第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暴动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彭公达回湖南领导秋收暴动,9月9日,长沙城内工人率先破坏城内铁路交通,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爆发。
起义进展并不顺利,仅10日战斗,部队大都溃散,经文家市整编,部队编为1团,辖7队,挺进到井冈山边缘地区,边打土豪边休整。毛泽东又派人与井冈山土著绿林武装袁文才、王佐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便进军茨坪,开始在井冈山地区站住脚跟,此时已是起义后1月有余的10月27日。毛泽东由此开始其独当一面、充当“山大王”红军领袖的时期。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要军事将领有卢德铭,四川宜宾人,1905年生,黄埔二期生,曾任叶挺独立团团参谋长,起义时率武汉政府警卫团唯一正规武装参加,任总指挥,1927年9月23日在江西萍乡芦溪作战中牺牲,年22岁。
余洒度,湖南平江人,黄埔二期生,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科员,中共组织干事,是李之龙的密友。起义时为警卫团营长,曾任起义军师长一职。10月中旬,受毛泽东委派到两湖省委报告工作,旋又受省委委托到中央报告工作。在上海写下数万言的报告材料,成为后来研究秋收起义的最主要文献之一。但上海中央此时遭受大破坏,主要领导人都隐蔽了起来,余走投无路,找到受中央开除党籍的谭平山,并联络上同在上海流浪的黄埔生黄雍(参加广州起义、东江起义、海南岛起义),投奔在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著名左派人物、坚决的反蒋派邓演达之下,组织第三党,准备以武力反对蒋介石。其时,邓已从苏俄归来,决定组织黄埔学生,恢复黄埔的革命精神,依赖已握军权、邓的得意弟子陈诚、邓至柔、罗卓英等的支持,形成蒋介石嫡系中的反蒋势力以反蒋。这期间,曾为黄埔生的风云人物、加入中共又流浪上海滩的红军将领还有王叔铭等人。邓的第三党因举事不秘,被军统侦破,邓被秘密杀害。黄、余等叛变组织投奔蒋。余洒度后官至国民党军第61军政训处少将处长,1940年因贩毒被告发,被蒋电令处死。
后来的一团团长苏先骏亦脱离中共,成为中共的叛徒;继任团长陈浩、团副徐恕、参谋长韩昌剑在1927年12月下旬攻打茶陵失败向井冈山转移时,企图拉部队投奔蒋介石嫡系十三军军长方鼎英,被毛泽东发觉后追回,3人均被处决,由张子清改任团长职,党代表为何挺颖,朱云卿为参谋长。
在共和国十元帅中,罗荣桓是出身于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的。罗生于1902年,湖南衡山人,青岛大学预科结业,时为湖北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的负责人,后一直在井冈山、中央红军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到陕北后,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旋即率该师一部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中共武装力量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调派赴东北协助林彪工作,相继参与领导辽沈、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63年去世,终年61岁,是共和国十元帅中最早过世的一位。
在瞿秋白中央领导的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中,广州起义属于发生较晚的一次大城市的暴动。
1927年11月底,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张太雷、黄平、陈煜、黄谦、沈青等决定组织在广州的武装发动暴动,夺取政权。当时广州地区所驻武装仅几个团的兵力,而战斗力较强的第四军教导团1200余人为中共所掌握,团长为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广东省委决定建立起义最高领导机关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省委书记张太雷。负责作战指挥的是起义军总指挥部和参谋部,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副之,徐光英任参谋长,参加暴动的2000多工人武装编为7个联队的赤卫军,由周文雍任赤卫军起义行动委员会总指挥。
12月11日3时许,广州城枪声大作,暴动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10多个小时即夺占该城,建立广州市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选为在广东深有影响的苏兆征担任,苏时在上海,由张太雷代理。这次成功的暴动主要领导者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人。
12月12日,惊慌失措、正忙于粤桂战争的张发奎即令主力回师进攻广州,至13日拂晓,广州城陷落,张太雷在战斗中中弹牺牲,起义大部武装溃散,仅有1200余人由叶镛、袁国平收编,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师,转战至海陆丰,后此部分武装即随南昌起义余部进入井冈山根据地。
在广州起义中诞生的共和国元帅有叶剑英、徐向前。叶剑英,广东梅县人,1897年生,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时为第四军参谋长兼四军教导团团长,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任起义军副总指挥(总指挥叶挺),起义失败后避走香港,1928年赴苏俄学习。回国后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后到中央苏区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职。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后长期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等职。叶剑英在中共党内,在历次关键时刻起了关键的作用,如南昌起义前将汪精卫、张发奎欲密捕叶挺、贺龙之消息送出,使起义如期举行;长征时张国焘欲以武力挟制中央,亦为叶所获得消息,使中央红军安全脱险;尤其是1976年10月密捕江青“四人帮”,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6年叶去世,终年89岁。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1901年生,黄埔一期生,是该校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成员之一。时为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队长。暴动失败后,残余部队向海陆丰进发时,为整编队伍红四军四师十团党代表,时师长为叶镛,党代表为袁国平,师党委书记为唐澍,政治部主任王侃如,后升任四师参谋长、师长。撤出海陆丰后,由中央指派到鄂豫边根据地任第31师副师长(师长吴光浩已牺牲,为鼓舞斗志未对外公布),后即成为当时中共三大根据地之一——鄂豫皖根据地的最高军事领导人。抗战爆发后,曾任一二九师副师长,后因病一度休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指挥过太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军“文革”小组组长、国防部长等军职,1990年病逝,终年89岁。
在1927年至1929年这3年期间,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面临最困难局面的时刻,但不屈不挠的中共党人以生命与鲜血为代价,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尤其是大中城市及其近邻,发动了一轮又一轮壮怀激烈的起义、暴动,终使一度陷于低谷的革命热潮又呈星星之火之势。本节所记述土地革命时期各地较著名的武装暴动,不限于瞿秋白中央时期,但为行文方便,仍将其罗列一起记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