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26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3)

第26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3)


  在此校,毛泽东眼界大开,开始接触国内风行的政治浪潮,对维新变法、革命反满等各种思潮兼收并蓄,赞成君主立宪制,尤其崇拜康有为、梁启超。梁为世纪之初中国言论界巨子,其笔头常带感情的文字风靡学界,毛泽东于此极为敬仰,曾以笔名“子任”来表示钦佩之情(梁字任潮,人称任公)。

  次年,毛考入湘乡驻省中学,更加热情澎湃地投身政治事件,10月正值武昌起义爆发,毛以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参加反清独立的驻长沙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为列兵。不到半年,见孙中山已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成立,认为革命已告成功,又弃枪从学,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又不到半年,认为学校功课已不能满足求知欲,便自动退学,寄居长沙湘乡会馆,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开始广泛涉猎18、19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籍,获益甚丰;又半年,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在父亲提供学费未果情况下,考入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学校预科,开始其5年的大学生活。

  9岁入学,6年私塾,毛泽东在1964年8月18日的一次讲话中(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转引自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1年辍学务农,2年半新式中学,半年军旅,半年自修,20岁前的毛泽东读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求学时的毛泽东,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聪慧的分析理解能力和优异的成绩,尤以国文见长。

  如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所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即博得指导教师的高度赞誉。毛在文中称商鞅为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反映出毛自当时现实出发,对中国先秦法家的欣赏。国文教员柳潜为前清秀才,对此文极为赏识,称毛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给该文打100分,并要求同学“传观”以作范文。柳在批语中认为,“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文法亦骎骎入古。”“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参见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3页。)600字文章,150字的赞誉批语,足见毛泽东的过人才华。

  1914年2月,省立第四师范并入一师,3月毛泽东转入该校。一师是当时湖南一所较为民主开明的高等学校,学制预科1年,本科4年,毛在四师已学预科1年,但到一师仍重读预科半年,至秋天才被编入本科第八班。该校名教师颇多,对毛影响较大者有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尤以杨、徐二位,一是恩师加岳父,一是教师朋友兼革命同志,有几十年的交情。

  杨昌济在教毛泽东半年伦理课后,在日记中记载了毛泽东来拜访的经过,言道: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在该校学习期间,渐渐表现出卓异的领袖才能,无论才智、学识,还是秉行、志向,均是特立独行、超凡不群。1915年11月,入校一年的毛氏,入选一师学友会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此职毛连任4届,为毛从事有组织社会活动的开始。该会类似校学生会,其宗旨标榜“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1917年6月,身为大二学生的毛氏参加全校德、智、体优秀“人物互选”活动,该校400多同学选出34名优秀学生,毛泽东得票最多,在6项目中均中选,为唯一者,即敦品(如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11票,自治(如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5票,文学(如长于国文辞章)9票,言语(如长于演讲、论辩应对)12票,才具(如应变有方、办事精细)6票,胆识(如冒险进取、警备非常)6票,共49票,居全校之冠,其中,言语、敦品两项得票数第一,胆识项得票为毛所独有。(参见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8页。)毛泽东由此成为湖南一师的风云人物。

  同时,毛泽东还广泛开展读无字书即旅游求学的活动,足迹遍于湘中、湘南、湘北诸乡、县农村,了解三湘风土人情;以身作则,厉行所倡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主张,坚持游泳、冷水浴、爬山、露宿、风浴、水浴,强壮的体魄、科学的锻炼方法,使毛泽东终生受益匪浅;不耻下问,拜访求学长沙城内及外地来湘名流学者,深得教益;组织同学互助互学,表现出卓尔不凡的组织才能;关心时事,对天下大势有独特见解,大有舍我其谁、粪土万户侯的英雄气概。5年大学生涯,终将毛泽东的领袖潜质发挥出来,并造就了一代英才所需的各种才智,一个世纪人物已是不可阻挡地将横空出世了。

  毛泽东对同学、朋友所表现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不仅在于其优异的学识才干,而且还在于其优秀的德行、对同侪的同情心与关爱。毛泽东在寄致友人信中,谈及人才与交友问题,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屠沽贾炫之中,必有非常之人。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侵华“二十一条”提出的全部丧权辱国要求,全国群情激愤,毛泽东闻之,义愤填膺,挥笔疾书:“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并借悼念病故同学易昌陶,赋诗抒发国难友亡之惆怅情怀: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浅。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同时,草书挽联一副: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414页。)

  毛泽东崭露头角

  毛泽东在学校崭露头角、显示领袖锋芒,是在1915年上学期反对校长张干的学潮中,因外界纷传张干为讨好当局而主动建议学生每人交纳10元学杂费而引起一师学生群情愤怒,毛泽东领头书写“大字报”,指斥张对上阿谀讨好,对下专横跋扈,办学无方,贻害青年,并四处张贴,学生罢课日众。张知悉后,气急决定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但遭到杨昌济、徐特立、王季范等多名教员的劝阻,遂改给毛以记大过处分;下半年张干被迫辞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此对张干致歉,并邀张赴中南海宴约,坐首席。

  但真正使毛泽东开始名扬三湘先进青年,是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这个湖南激进青年组织在现代中国,尤其是中共奋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大批优异者成为中共早期的风云人物。

  1917年冬,毛泽东与同学蔡和森、萧子升等决定“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由毛泽东、邹彝鼎(一师同学)起草会章,并约定以杨昌济为精神领袖,以其“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为纲领,建立组织。

  1918年4月14日,萧子升、毛泽东、何叔衡、邹彝鼎、张昆弟、蔡和森、邹蕴真、陈书农、周明谛、叶兆祯、萧三(均为一师学友)及长郡中学的罗璈阶(章龙,响应毛“二十八画生”征友者1915年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发出《征友启事》,邀请有志青年为友,并提出条件是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其中谓“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但应者寥寥,只有“三个半人”,后来出名者有罗章龙,“半个”指李立三,系来自十六国时期的符坚“一个半人”的典故。毛泽东很在意这种当时相当出格的举动,在与友人信中一再提及。(参见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载《新民学会资料》,第498~501页。)等聚集蔡家会议,正式决定学会成立。会上推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同时还有未及到会者陈章甫、周世钊、罗学瓒、李和笙(维汉)、曾以鲁、傅昌钰、彭道良等为基本会员,会议决定约法五章,以为学会戒律: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此为当时风靡全国新青年联合团体的一种,足见毛泽东诸人已为湖南开风气之先者。

  新民学会至1921年中共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由于大部会员或出洋欧洲,或流落异地,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联络,而且以毛泽东、蔡和森为首的激进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会内思想分歧日益明显,不得不无结果而散。该会是湖南五四前后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青年政治团体,最多时达80余人,毛泽东曾对埃德加·斯诺说:“学会有七八十名会员,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有影响者即有中共早期领袖之一的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李维汉,著名社会活动人士萧子升、张国基、夏曦、向警予、彭璜、易礼容、郭亮、罗宗翰、谢觉哉、何叔衡、蔡畅、刘清扬、罗学瓒、张昆弟等,著名学者名流周世钊、劳君展、萧三等。在其中,“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际家”,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得到公认。

  毛泽东在湖南激进青年中的高知名度,并未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由于新民学会成立3年,并未张扬,在社会上除极少数相知的朋友以外,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有该学会的存在。毛泽东成为湖南青年的旗帜,是策划指导长沙五四学运和领导驱逐湘督张敬尧的群众运动,组织湖南自治运动,企图建立“湖南共和国”。

  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由长沙而北京,热烈响应当时甚为流行的自治新村运动,热衷创造一种新的生活: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实行共产生活,即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类似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人类大同社会。这种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实验,对五四一代青年很有吸引力,也对毛泽东一生影响颇深,到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均可依稀看到这种青年时代梦想的影子。

  1918年秋,为筹措经费、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到北京增长才干,追求杨开慧,毛泽东来到北京,住先生杨昌济家,并到北大听课,还在杨先生的介绍下,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谋得一月8块大洋的助理员职位。毛在这所著名的自由学府大长见识,见到了久已慕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李大钊诸人,及激进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康白情、段锡朋、陈公博、谭平山等。

  1919年5月下旬,已回到长沙在修业小学任历史课教员的毛泽东,获知北京、上海青年学生的罢课、游行风潮,积极运动新民学会成员(已成为长沙各学校、社会各界的青年栋梁),组织省学联,酝酿罢课。28日,学联成立,毛泽东因非在校师、生,没有担任领导职务,但成为学运的精神领袖,是这个富有战斗性的新的学生组织的实际领导人。

  毛泽东在此次长沙学潮中最有贡献的事件是创办并一手支撑《湘江评论》这份社会政治时评的刊物。该刊不仅在湖南影响深远,在全国也颇有名气,陈独秀、李大钊即专门著文在《每周评论》上介绍。该刊连出5期遭查封后,毛泽东又曾担任学联机关刊物《新湖南》的总编辑,并利用此合法舆论阵地,对封建礼教、张敬尧祸湘毒湘的军阀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成为湖南媒界的执牛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