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25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2)

第25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2)


  虽然对这门包办婚姻不满,但毛泽东对这个结发妻子并未绝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给予罗家一些照顾。

  1920年冬,毛泽东与长沙第一师范教授杨昌济之女杨开慧自由恋爱结婚。杨昌济(1870-1920年),又名怀中,湖南长沙人。杨是湖南维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留学日本、欧洲10年,是本世纪初、五四时期在中国有影响的哲学、伦理学教授。1918年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是毛泽东最敬重的教师之一,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对毛泽东、蔡和森等湖南激进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选择者有重大影响。1918年应蔡元培校长之约,赴北大任教授,毛泽东等随之北上,成为湖南青年旅京的指导者。杨怀中对毛泽东颇为欣赏,去世前曾在病床上致信时在上海的湖南名流章士钊称:

  吾着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引者)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蔡和森烈士传略》,载《新湘评论》1979年第10期,转引自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杨开慧在1929年6月20日曾回忆与毛泽东相爱的一些情节,说:

  我们过了差不多两年的恋爱生活,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我也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李湘文编著:《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77页。)

  杨氏小毛8岁,是一个新时期的新女性,与毛情投意合,感情甚笃,长年随毛奔波革命,相夫教子,博得了毛与同事们的敬爱。1923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常委的毛泽东与妻小聚后又因工作需要赴广州参与国共合作,行前与单身抚育二子的开慧依依惜别,作词《贺新郎》,缠绵婉转,清丽悱恻,这也是毛一生仅见的情诗: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话。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该诗多有改动,可参看《鉴赏》的考证。

  杨开慧与毛泽东生有三子,长子岸英(1922-1950年),次子岸青(1923-2008年),三子岸龙。岸英后在新中国成立初赴朝作战牺牲;岸青现已病逝,生一子新宇,是毛泽东唯一的嫡孙;岸龙在30年代患病夭折。杨于1927年与率部在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的毛泽东离别,1930年被湖南当局捕获,1月后遇难,时年29岁。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词赠故人柳直荀的遗孀、亦为杨开慧青年好友李淑一《蝶恋花·答李淑一》,寄托了对杨的深深思念: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

  毛泽东第三次婚姻是在1928年6月,与永新著名的女中共领袖贺子珍(1909-1984年)的结合。贺氏为江西永新人,比毛小16岁。一门英杰,是当地有名的劫富济贫闹革命的传奇人物。贺与毛性格都很倔强刚烈,常有争吵,至1937年10月贺不顾毛的劝阻去苏联治疗病伤,从此开始极为悲惨的异国生活,曾被关入精神病院多年,1947年由王稼祥夫妇营救回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杭州市妇联工作。1984年病逝。贺与毛生有6个孩子,但生存下来仅有1个女儿李敏,现已离职。

  毛泽东最后一次婚姻是1938年11月与上海女影星江青的结合。江青(1915-1991年),比毛小22岁。山东诸城人,原名李进,字云鹤,少年与本地大地主少爷张宗可(字少卿,以化名康生行世)相识,此人对江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15岁赴济南学戏,与青岛著名的学生领袖俞启威结婚,1933年赴上海从事电影事业。1937年赴延安,在上海的4年,曾多次与人同居、结婚。江到延安后,以出众的容貌、过人的才智及超群的心思,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关于江与毛的关系,历来传说很多,包括毛身边的人物甚至贴身人士,纷纷出来作证,力证毛与江的不和谐。笔者引证一些史料,证实江与毛的关系的一个方面曾志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与江的第一次会面。曾与毛是井冈山的老战友,与毛妻贺子珍“情同姐妹”,感情甚笃,是得到毛信任的少数高干之一。她写到,刚到延安,见到毛时,与毛一起吃饭,引见了江。江正在怀孕,吃的是白水豆芽,江反应很大,曾回忆说:“主席赶快举着灯去给她照明,又端水给她漱口,还轻轻地为她捶背,看得出主席很疼她。”

  后来,毛对江还是“关怀备至”。曾说:

  江青在生活上很忽视主席,但主席对江青却是关怀备至。江青患子宫原位癌,在苏联做了放射治疗,主席念她有病,处处照顾她让着她。在广州,主席总是将自己的一号楼让给江青住,而自己到较小较差的三号楼去住,将自己身边最喜爱的四个警卫人员派去照顾江青。他还特意交代陶铸要关心照料江青,他说:“在生活上江青同我合不来,但是在政治上还是对我有帮助的。她政治上很敏锐。”所以江青虽然只是个秘书职务,但无论到哪里,看文件都必须按政治局委员待遇。有一年,主席要我替江青买块表,他说:“江青跟我这么多年没有一块好表,她向我要块表,你在外面给她买一个,我出钱。”后来我托人到香港买了块金壳劳力士坤表,给了江青。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321页。)

  毛对江的情感,也得到了另一位井冈山女士刘英的证实。刘英是总书记张闻天的妻子,二人结合是毛的介绍。刘与贺相熟,1939年3月,当她回到延安,去看毛时,见到了毛与江,并和张谈论了毛江关系。这段记述很有意思。抄录如下:

  我对贺子珍是很爱怜的。她18岁在永新城偶遇毛主席,两人一见倾心,她就离开父母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她文化素养确实低些,连着生孩子,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脾气也不大好,常常干扰毛主席,有时争吵起来贺子珍还忍不住动手。所以在他们的婚姻上,我觉得两人确实不大般配。现在看到江青成了毛主席窑洞里的人,毛主席言谈中也表现出满意的神色,我随口对毛主席说:“你身边确实需要有人照顾。你同贺子珍也实在合不来。”听我这样一说,毛主席兴奋极了,把大腿一拍,连说:“刘英同志,你才是真正理解我的人啊!这事不少老同志反对哩,你要给我做解释,做宣传!”

  回到家里,我同闻天讲了去看毛主席的情况。闻天连忙说:“你可不要管,江青的事你不要管!许多老同志有意见,不是反对毛主席同贺子珍离婚,而是不赞成他同江青结婚。”闻天告诉我,毛、江要结婚时,议论纷纷,反应很多。原在北方局做秘密工作的王世英同志,当时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写了一封信给中央,说江青在上海桃色新闻很多,毛主席同她结婚很不合适。信上签名的人一大串。根据地也有打电报、写信来的。意见都集中到闻天这里,中央的几位领导同志也向闻天反映,希望闻天劝说。闻天觉得这种个人私事,别人不便干预。他也了解毛个性很强,认准了的事很难回头。但是大家的意见确实很有道理,党的领导人的婚姻也不能等闲视之。考虑再三,闻天综合大家的意见,以个人名义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写得比较婉转,大意是:你同贺子珍合不来,离婚,大家没有意见,再结婚也是应该的,但是否同江青结合,望你考虑。因江青是演员,影响较大。这样做,对党对你,都不大好。信是让警卫员送去的。毛读罢大怒,当场把信扯了,说:“我明天就结婚,谁管得着!”第二天在供销社摆酒两桌,闻天自然不在宾客之列。刘英:《刘英自述》,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4页。)

  江与毛结婚的前20多年,基本上只是毛泽东的生活秘书,没有过多参与政治活动,在毛率2万人与胡宗南部队周旋陕北时,江是军中唯一的女性。新中国成立后,江开始以“文化哨兵”身份出没于意识形态、文化艺术领域,参与过“批判武训事件”。60年代前期,由于毛泽东与接班人刘少奇矛盾激化,江开始直接介入思想战线的阶级斗争,与该时期大规模的意识形态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文革”导火索——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出笼,更是其“杰作”。在10年“文革”中,江为毛发动这场内乱的主要助手之一,曾为“文革”最高权力机关——“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负责人。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被定以“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被永远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以“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处以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2年改判无期徒刑;1991年5月4日在保外就医期间自杀身亡,年76岁。江青与毛泽东生有一女李讷,生于1940年的延安,在“文革”初曾为当时最重要的报刊之一的《解放军报》总编辑,并担任毛的联络员,负责了解北京各大学运动情况,现离休在家休养。

  少年英才

  毛泽东入私塾读书较晚,而其学习文化课的经历颇曲折,到20多岁(1913年)时才正式开始接受新式大学教育,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

  毛之私塾教师均为旧式先生,所授学业均为中国传统儒学经典,长达6年的读书生活,使少年聪慧的毛泽东熟读经书,对古代文化十分熟稔,这对其以后革命经历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周恩来即曾评价说:

  读古书看你会不会读。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毛主席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周恩来:《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1949年5月7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关于9岁的毛泽东初读私塾的情景,毛之弟媳(泽民原配)回忆说:

  邹春培(毛之启蒙塾师——引者)对我母亲说:三伢子有些特别,他读书从不读出声来,我给他点书,他就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邹先生就说,你特来读书,不点书何理要得?他就讲,你不要点,我都背得。原来先生没有点的书,他也能认得、懂得,因为他开始学会翻《康熙字典》。还有填红蒙字,他就不填,要自己放手写。他写的比一般学生照着填的还要好些。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劳神,大家却给他起了个诨名,叫“省先生”。他在家里,除了劳动,就是看书。热天,晚上蚊子多,他就床头放一条凳,凳上放一盏灯,头伸到帐子外面看书;冷天,就干脆不放帐子,睏在床上看。(1960年4月《韶山老人座谈会纪要》,转引自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9~10页。)

  少年毛泽东学习的情况,其同学贺福祥在1960年回忆说:毛泽东读书很认真,不仅能背,还能默写出来。在学习时从来不到别人桌子上去看,不东逛西走。放了学,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同学喜欢抢头,他却一步一步地慢慢地走着,显得文质彬彬,十多岁就有大人风度。

  另二同学刘授洪、郭梓材则回忆说:毛泽东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教师出“破题文章”要大家作,他作得快,总是交头卷,还常常帮别人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无聊捣蛋的人,则力主治服。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转引自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页。)

  毛9岁入私塾,13岁开始练习书法,初习欧(阳询)字,后习钱(南园)体,终以怀素狂草名世。14岁因父亲强迫辍学在家务农,兼替父亲记账,并娶妻罗氏;16岁复学,17岁正式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在当时有中秀才之誉。行前改写日人西乡隆盛诗赠与父亲,铭述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此诗曾载《新青年》第1卷第5期,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7-1877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