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24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1)

第24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1)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这次在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且负责秘书工作,在党的组织上属第二号人物,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毛在湖南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陈独秀对毛的信任。

  陈独秀在三大报告中,对湖南工人运动的良好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自二大以来各地工作,“就地区来说,我们可以说,上海的同志为党做的工作太少了。北京的同志由于不了解党组织,造成了很多困难。湖北的同志没有及时防止冲突,因而工人的力量未能增加。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陈独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第三次党代表会议的报告》(1923年6月),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0页。)

  中央局秘书的工作,是负责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文件。中央执委会组织法规定,“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执行委员会之一切会议,须由委员长与秘书召集之”。毛泽东主要是协助委员长陈独秀处理日常事务、起草、签发文件,掌握全党的组织工作,实际上是中央局的核心人物之一。

  陈独秀的表扬与毛泽东地位的升迁,是对毛泽东这两年来领导湖南党的工作的肯定,湖南也因毛泽东而成为党组织、工运与青年运动的“模范地区”。

  毛泽东自中共二大回湘后,即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职工运动的开展,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为阵地,以建立工会俱乐部、组织工人罢工等多种形式,将湖南职工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折不扣地充当起湖南工运领袖的角色。

  1922年8月,毛泽东指派郭亮任刚成立的粤汉铁路岳州工人俱乐部秘书;

  1922年1月,毛泽东指派李立三等到安源煤矿开展组织工会的工作,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毛泽东又派蒋先云到安源参加领导工作;

  9月,长沙泥木工会成立,会员1000多人,毛泽东指示任树德为总务股主任(即委员长),易礼容为秘书;

  10月,长沙人力车工会成立,罗学瓒(新民学会成员)任秘书,毛泽东亲临大会演说;

  11月,粤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毛泽东主持成立大会;是月,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干事局总干事,郭亮为副总干事,此为中共领导的全国两大地方工会组织之一(另一为湖北省工团联合会)。

  到1923年下半年,经毛泽东等的努力,湖南产业、行业工会达30多个,有组织的工人7万多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积极领导了湖南全省的大小数十次工人罢工运动,较著名的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9月,直接领导人是李立三、刘少奇)、长沙泥木工人罢工(1922年10月)、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2年9月)、长沙铅印工人罢工(1922年11月)等。

  据统计,自1922年5月到1923年4月,毛泽东所属湖南省工团联合会领导下的工团计23个,会员3万余人,共计领导罢工10次,胜利及半胜利9次,失败1次。罢工人数总计达22250人。

  韶山毛氏家族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应该记住的日子,一代巨人毛泽东便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

  湘潭韶山,是一个风景秀丽、山清水秀的山区,群山叠嶂,山之龙脉起于湖南中部名山韶峰。

  韶峰由相传舜帝偕臣、妃南巡,集合群臣奏韶乐引得凤凰来朝,由此“音召凤至”而得山名。该峰气势雄伟,为中国四大名山南岳衡山72峰之第七十一峰,有诗赞曰:“绕岫岚光凝欲滴,长风轻裳云烟侧。山涵五月六月雪,地拥千山万山碧。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捕天空。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湖南第一龙。”毛泽东对家乡风光也是十分赞美,在1961年的答学友周世钊的诗《七律·答友人》中写道:“九嶷山下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见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韶山,处于湘中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刘少奇家乡宁乡县、彭德怀家乡湘潭县与毛泽东家乡几成三角地形,相距不足百公里,但3人相识均在成年以后。毛比刘大5岁,比彭也是大5岁。

  毛、刘相识在1922年,时毛已是湖南中共创始人、湘省省委书记,刘则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在张国焘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下工作,受派到湖南最大的由毛泽东指导、创建的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从事职工运动,受毛领导,为湘区省委委员。刘后成为中共工运领袖之一,在红军时期为中共白区最主要的领导者,一直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和“左”倾路线的重点打击对象。在延安,成为毛泽东后的党内第二把手,毛的继承人说法由此而起。

  彭德怀为中共高级军事将领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1928年以国民党湘军团长身份率部在平江起义,组建红军第五军,并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四军会合,成为中央红军(即朱毛红军)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与毛泽东、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关系一直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外学者、国内普通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毛氏家族自元末至正年间(1341-1370年)自原籍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省吉水县内)迁徙云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始祖太华公,是为躲避战乱远徙云南边陲蛮荒之地,又于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军功封官入湖南,居于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后其长子清一、四子清四移居湘潭县七都七甲即今韶山冲。(参见李湘文,《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邓小平邓家世祖亦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入蜀。见笔者主编的《百年小平》,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韶山冲,在“文革”中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红极一时,但纯粹以风景而论,此地倒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南方小山村,坐落于一个狭长山谷之中,一条小溪弯曲而下,至毛族聚居地上屋场。毛泽东老屋是湘中常见农舍“凹”形住宅,堂屋坐南朝北,门口有两口水塘,屋后小山多翠竹,以现代都市人眼光来看,确实是一派空气清净、风和日丽的江南乡村风光。

  毛氏家族自太华公而后第七代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修订谱系,规定: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至光绪七年(1881年)二修族谱,再续修20个谱系:

  孝友传家本,忠良报国光;

  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转引自李湘文,《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以此观之,毛泽东一代为太华公后二十代子孙,而毛子岸英、岸青,岸青子新宇,则为毛族第二十一、二十二代了。

  毛泽东先祖世代务农,鲜有功名,基本上均是在土地上终老一生的本分农民,没有扬名立万的出类拔萃人物。毛氏祖父毛翼臣身世清贫,家业贫薄,到父亲顺生中年后才有好转。

  毛父顺生(1870-1920年),名贻昌,号良弼,幼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17岁即掌理家业,当过湘军,出去见过世面。经过多年勤劳经营,终于还清债务,赎回父亲卖出的田产,并作米谷、生猪生意,家业逐渐盈实,到毛泽东少年时,已是韶山冲一个颇有地位的富户,有田产22亩,年收稻谷80担,家常年有一长工,间雇零工。1920年1月23日,顺生因急性伤寒病去世,终年50岁。

  毛母文氏(1867-1919年),因排行第七,即以此为名“七妹”,娘家湘乡四都唐家圫(今属湘潭市韶山区大坪乡),比婆家还要富裕。文氏嫁到毛家为13岁,完婚在18岁,去世于1919年10月5日,因患瘰疬(俗称疬子颈),年52岁。文氏生五男二女,但长大成人者为三子泽东、四子泽民、五子泽覃。

  毛泽东幼年于严父颇多反抗,对慈母则多温良、孝顺。当母在家乡病逝,时在长沙的毛泽东匆匆赶回仍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毛在母灵前悲痛欲绝,席地而坐赋诗《祭母文》,曰: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思,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转引自李湘文编著,《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3页。)《毛泽东早期文稿》题为“四言诗”,亦有收录,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并作泣母灵联两副: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转引自李湘文编著,《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此灵联与《祭母文》是毛泽东交与族兄毛宇居保存,直至1949年后才交出,1978年12月,当地政府将毛泽东父母合葬墓修缮后,将此联、文刊刻于墓地右侧,供人们瞻仰。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还溢于与同学的信中,1916年6月24日,毛母重病,毛致书同学萧子升,其中言及:“话别之后,滞于雨,不得归;又以萑苻不靖,烽火四起,益不敢冒险行也。五六日来,阅报读书,亦云有所事事。然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重以校中放假,同学相携归去,余子碌碌,无可与语。早起晚宿,三饭相叠。平居一日憎长,今如瞬息,寂历之景,对之惨然。”

  毛泽东大弟泽民(1896-1943年),比毛泽东小3岁,字润莲,一直跟随第一个走出韶山冲的民国大学生哥哥学习文化,开展革命工作,毛确是其弟开阔眼界、奔赴革命的引路人:在自己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任庶务,并补习文化知识;介绍到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总社任总经理,以后一直在中共组织里担任财经、会计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闽粤赣军区经理部部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家银行行长、国民经济部长等职。由井冈山而长征而延安,经管脆弱、困难的红军经济,倍极艰难。抗战开始后,受中共中央委派,与陈潭秋等赴新疆盛世才政府从事统战工作,任新省财政厅代理厅长、民政厅长。1942年9月盛在蒋介石支持下,反苏反共,毛泽民被捕,次年,9月27日被秘密杀害,年47岁。遗一子一女,子远新,1939年生于延安,受到毛泽东、江青的喜爱,在“文革”中曾任辽宁省、沈阳军区要职,后期充任毛泽东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传言人(联络员),是舅母江青支持者之一,1976年10月被抓捕,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次弟泽覃(1905-1935年),字润菊,比毛泽东小12岁。青少年时一直跟随长兄在长沙上学读书、广州工作、革命。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兵败后受朱德等指派赴井冈山与兄长联络,是毛泽东、朱德两部红军成功会师的重要联系人之一,曾任四军三十一团三营党代表。后被指派赴赣西南从事创建根据地工作,是此地红军与割据区域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因支持毛泽东路线,与毛泽东秘书谢唯俊、古柏及邓小平等被指责为“江西罗明路线”代表者,受到博古中央的打击迫害,后任苏区中央局秘书长、福建省委书记、闽粤赣司令员等职。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受命率部留守,1935年4月在江西瑞金遇难,年30岁。遗一子楚雄,生于1927年,长期在韶山求学、务农。1945年随王震三五九旅部北上西征,次年作为中原解放军谈判代表之一,应胡宗南之约赴西安谈判,行至陕西省宁陕县东口镇被地主武装扣押活埋,年19岁。

  四次婚姻

  毛泽东一生结婚4次。发妻罗氏(1889-1910年),是毛泽东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罗氏名字叫罗一姑,比毛泽东大4岁,她的祖母与毛的祖父是亲兄妹,两人应是远亲的表兄妹关系。罗氏勤俭持家,干农活十分在行,符合农家贤惠媳妇的形象,因此,毛顺生在儿子毛泽东15岁时为其娶亲,以帮忙操持家务。但是,罗氏嫁与毛家后,身体一直不好,两年后在毛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