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27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4)

第27章 “党内二号人物”毛泽东(4)


  当时控制湘政的是段祺瑞皖系军阀嫡系张敬尧。张初附袁称帝,后积极参与北洋与湘桂联军的战争,又在直皖争雄中大动干戈,穷兵黩武,纵兵殃民,横征暴敛,杀民越货,压制言论,私造议会,伪造民意,确实“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1919年8月,《湘江评论》被查封后,毛泽东即联络省内激进人士秘密开展驱张运动,到12月,由于学联召开焚毁日货示威大会遭张的弹压引发大规模学潮,毛等乘势发动中小学生总罢课,并组织驱张代表团晋京,揭露张的罪恶,取得旅京湖南名流的支持,争取直系吴佩孚部的干预,发动湘军谭延闿、赵恒惕、程潜等回湘“湘人治湘”,使北京成为驱张运动的大本营,而毛泽东则成为旅京公民去张请愿团的负责人,南下北上,大张旗鼓,终以纸笔、以心力成为这一运动的组织核心、言论领袖。到1920年,张督遁去,27岁的毛泽东成长为湖南著名的社会活动健将,出没于新闻舆论、学界政界的知名人物。

  在1920年下半年,毛泽东与新民学会同志彭璜等还发起一场建立“湖南共和国”的运动,企图在湖南地方实力派人物谭延闿、赵恒惕等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实现湖南一省完全自决自主,摆脱中央政权北洋军阀的控制,发动市民运动,仿效西洋诸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建立湖南宪法,达到民选议会及民选省督的“民主共和国”。但显然这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自治幻想,到10月舆论轰轰烈烈时,湘军首脑赵、谭等便制造事端,打击毛泽东等,使这一运动在此年秋即无果夭折。

  惊天动地人物

  青年毛泽东最引为自豪的事业,便是在湖南独立开创了中共成立的局面,并受邀参加中共第一次成立大会,成为本世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之一。

  1920年冬,陈独秀在两次与毛泽东面谈后,决定将湖南组党的重任交给27岁的毛负责。陈作为中共最重要的缔造者,正在四处寻找学生、朋友和同志,在全国重要地区建立、发展党组织。北京由同事、朋友李大钊教授负责,山东由老同盟会员王乐平约请邓恩铭、王尽美组织,广东由学生陈公博、谭平山等创建,武汉由同志刘伯垂约集董必武、陈潭秋、刘仁静筹建,上海则由李达、李汉俊等联络。

  毛泽东先是在与蔡和森等通信中,已决然接受共产主义,同意筹建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

  是年冬,毛泽东邀约同盟会员何叔衡、彭璜、贺民范等组织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着重争取湖南工运领袖黄爱、庞人铨,取得一定成果,受到陈独秀的重视。同时,毛泽东亦开始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月初成立时,已有成员10余人。

  7月上旬,毛泽东、何叔衡离开长沙到达上海,与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东代表周佛海等以北大师生暑假旅行团名义住在法租界蒲伯路博文女校。

  毛泽东在这次会上,很少发言,但很注意听取别人发言,并苦思冥想怎样开展湖南的工作,引起李达的关注。会后,毛即在长沙“三十节”(即民国十年十月十日)组建中共湖南共产党支部,由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组成,毛被推为书记。

  何叔衡,1876年生于湖南宁乡杓子冲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26岁时参加科考得中秀才,长期从事私塾、小学的教育。1913年春以37岁的高龄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一年后并入湖南分立第一师范,得以结识时年17岁的同学毛泽东。何叔衡热情厚重老成,一直是毛泽东在湖南开展社团运动、学生运动、驱张运动和建党建团活动的得力助手和密友。

  毛泽东、蔡和森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民学会,是联络省内优秀青年、砥砺学术品行、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团体,何叔衡即为最年长者会员,毛泽东曾有评价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出席中共一大后,即协助毛泽东开展湖南的建党工作。大革命时期,何以国民党省党部监察委员和学界名流身份相继担任湖南省法院(控诉法院)陪审员、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成员、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水口山矿局监理、《湖南民报》馆馆长等职务。湖南“马日事变”、出现全面反动后,何与谢觉哉、徐特立、毛泽民等一道到上海筹办聚成印刷公司,这是中共秘密成立的一家印刷机构,对外公开营业,承印商标、簿记等业务;对内专门印刷党的文件和刊物,何任公司经理一职。1928年6月,受中共中央指示,52岁的何叔衡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并参加中共六大。此班多为年龄在四五十岁的高级干部,有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方维夏、叶剑英等10余人,被戏称为“老头班”。1930年何回国,次年奉命进入中央苏区,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工农检察部部长、内务部代部长和临时法庭主席。因何与毛泽东关系深远密切,对“左”倾领导集团有批评与抵制,1933年冬所任职务全部被撤销,并在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长征转移时被强留在根据地。此时何已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如随主力红军突围,应该可以到达陕北的,留在赣南游击只能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了。1935年1月,何叔衡与瞿秋白、邓子恢等从瑞金转移,欲去上海,在2月24日到达福建上杭时被地主武装包围。何叔衡受伤遇难,时年59岁。

  毛回湘主要精力集中于发动工运、壮大组织,其中,工运的开展以安源煤矿较有效果,由于派遣得力干部李立三、蒋先云、刘少奇等的领导,此处成为湖南全省工运的旗帜;在组织方面,则于1922年5月成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有党员30余人,委员有毛、何、易礼容和李立三;6月,又主持召开长沙地方团员大会,选举新的执委,毛连任书记,李立三为组织部主任,罗君强为宣传部主任。

  6月,中共中央局函请毛泽东出席中共二大,但毛到上海后因忘记开会地点,无果而返。回湘即乘全国工运形势蓬勃开展的契机,大力创建湖南工人团体,并尽心尽力于工人运动,相继领导安源路矿、长沙泥木、粤汉铁路、长沙铅印等工人的大罢工斗争,取得了相当成果,使湖南工运大大引起了社会的注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在一年时间,湖南全省属工团联合会领导下的职工运动风起云涌,湖南形势为之一变。

  1923年4月,接中共中央指示,毛泽东将湘区党务移交自法留学归来的李维汉,离长沙赴上海中央局工作。6月上旬,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自沪赴粤,参与筹备中共三大。

  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政权中心广州举行,毛泽东与朱少连作为湘区代表出席。本届大会代表多为国内知识界、工界的风云人物,尤其是扩大了一些工运领袖,表明中共巩固无产阶级成分的决心,如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委员长陈天,京汉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史文彬、总干事项英,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职工会会长邓培,津浦铁路总工会委员长王荷波,株萍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朱少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工界领袖。

  会议主要讨论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问题,陈独秀态度不甚明朗,张国焘、蔡和森坚决反对,李大钊、毛泽东等则表示拥护,争论颇为激烈。毛泽东在会上还独树一帜提到要注意农民问题,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张国焘回忆说:

  他(指毛泽东——引者)向大会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他还证以中国历代的造反和革命,每次都是以农民暴动为主力。中国国民党在广东有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中共也注重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像广东这类的局面。这种看法,是毛泽东这个农家子对于中共极大的贡献。毛泽东这种思想,是否马克思主义的旁门左道,此地暂不论及。但那时他的此项见解的重要性,是不能抹杀的。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第273~274页。)

  会议选举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中央执行委员会,陈为委员长、毛为秘书、罗为会计。根据规定,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纪录的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执行委员会之一切会议,须由委员长与秘书召集之。由此,在党的组织原则下,毛泽东成为协助委员长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第二号人物。

  一个优秀的国民党员

  中共三大主要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即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诸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对马林、陈独秀力主与国民党积极合作的意见表示有条件的赞同,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毛泽东即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等中共知名人士由孙中山亲自介绍,先后直接加入国民党,成为一名“跨党分子”。

  11月底,毛泽东先中共中央机关迁至上海,指导中共上海地委开展工作,要求对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等中共早期党员、此时对党事务表示消极的同志态度须缓和,将他们仍编入党的小组,取团结的做法。9月上旬,中央机关移至上海,设驻闸北区三曾里,但毛旋即于本月16日受中共中央决定、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以国民党中央党部派往湖南的筹备员名义回到故土长沙,在湖南筹建国民党组织。

  时在湖南领导中共组织的是李维汉(湘区委员会委员长)、夏曦、刘少奇、何叔衡诸人,国民党元老则是覃振、邱维震等,毛泽东回湘即指导筹组国民党湖南总支部,并被中国国民党本部任命为筹备员,夏曦为筹备主任。10月初,国民党长沙支部成立,毛泽东在长沙、宁乡、安源等地相继组党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所去各重要城市均先后建立了国民党分部和湖南总支部,由于毛泽东及后来中共湘区省委的共同努力,湖南成为国民党组织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十三号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推选代表参加明年1月在广州召集的国民党全国大会,各省代表为推选3人,孙中山指派3人。中共中央指示,“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1人,望各区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旧国民党员中,我们也应该出力帮助其比较的急进分子当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湖南代表为毛泽东、夏曦、袁达时和林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