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38章 中共中央的初步转型(5)

第38章 中共中央的初步转型(5)


  宋庆龄是国民党“左”派的另一要角。宋氏出身于上海著名的宋氏家族,其姊妹三人宋霭龄(嫁孔祥熙)、宋美龄(嫁蒋介石)均为近世中国的风云人物,其弟宋子文更与孔祥熙是后来蒋氏政权20多年的“理财专家”,掌握其财政几与蒋氏政权相终始。1915年22岁的宋庆龄与50岁的孙中山结婚,10年后孙去世,宋即拥护孙的左派政策,成为反蒋右转、支持民主力量的代言人。但宋仅在声望与舆论上给蒋以制约,没有兵权与政权的限制,晚年,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1981年5月29日病逝。

  此时仍属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是汪精卫。汪精卫原籍浙江山阴,1883年生于广东番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评议员,一度曾任《民报》主编,是孙中山得力助手。1910年汪赴北京参与暗杀晚清重臣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有“快刀或一快,从容作楚囚”诗句名扬天下,在狱中却投靠清政权,得以免死囚禁,辛亥革命后获释,后一度消极政治,游学欧洲,攻读社会学和文学。1919年赴孙中山约回国,跟随孙任职,1924年国民党改组,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孙去世后,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广东国民党政权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在国民党诸元老中,还有一著名右派反共人物胡汉民。胡生于1879年,长汪精卫4岁,长蒋介石8岁,广东番禺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书记部书记,为孙中山的左右手,是孙在广东及西南边陲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支持者,在与湖南、上海、湖北同盟会内部派别分歧争斗中,是孙的最主要支持者之一。1911年胡策划广州辛亥起义,任广东都督,1912年随孙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是孙内外政策的重要谋划者与决策人之一。后任中华革命党政治部长、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广州大元帅府总参谋兼政治部长,1924年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央执委,成为右派首领。孙中山北上后,任代理大元帅,1925年因涉嫌廖仲恺被刺案而去职。

  在国民党新兴力量中,蒋介石之崛起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1887年生,是非广东籍的一位学生辈人物。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在留日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时在日本东京的同盟会骨干、上海青帮首脑之一的陈其美为结拜弟兄,从而为孙所器重。辛亥革命后,随陈回上海任职,曾奉陈之命令收买杀手暗害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轰动一时。1922年陈炯明发动反孙叛乱,蒋不远万里奔波海上,投奔永丰舰保侍孙中山,从而受到孙的极度信任,被孙视为最重要的军事干才。1923年受孙指派率团访问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寻求经援和军援,1924年被任命为广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逐渐控制国民党最重要的新生军事力量——黄埔学生军(即校军),开始培植个人军事势力,成为国民党中最有力量的新生政要人物。

  蒋介石一贯反共反苏,对共产主义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学说持坚决反对态度,只是孙中山在世时的压制,蒋隐藏了个人真实思想,未有明目张胆的活动,即至孙去世,蒋之思想智囊、结拜兄弟戴季陶即首先公开站出来,以封建主义的三民主义来攻击中国共产党。同时在权力角逐中,蒋以军事实力为基石,合纵连横,先联汪制胡,利用廖案将胡汉民等右派元老排挤出广东政坛;再联右制汪,利用中山舰事件等攻击中共及左派,迫使汪精卫下野,从而全面控制国民党军、政、党重权,形成蒋氏独尊的局面。

  国民党开始大裂变

  孙中山去世后,派别林立的国民党,开始出现大裂变,以对苏联、中共态度为坐标,四分五裂开来,形成左、右、中三大阵营。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执委林森、居正、邹鲁、覃振、石青阳、石瑛、叶楚伧,中央监委谢持、张继,中央候补执委邵元冲、沈定一(即沈玄庐)、茅祖权、傅汝霖等14人(戴季陶参加预备会,但被驱逐出正式会议)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会议,自称“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以反共反苏为圭臬。会议通过开除中共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党籍、取消共产党在国民党内之中央部长职务、解除鲍罗廷顾问职等案,并在上海设立中央党部,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党部,此即西山会议派,这是国民党内最早的公开分裂出来的一个右派集团,他们还得到广东政权内吴稚晖、孙科等的支持。

  西山会议派基本汇集了国民党内早期老右派,大部分是孙中山信任的老干部,在国民党内有相当影响,其中邹鲁(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兼青年部长,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谢持(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参议、代理秘书长,中监委)、林森(中执委兼海外部部长,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张继(国共合作主要策划人)很有影响力,他们的分裂给国共合作抹上了一层阴影。

  1925年11月,国民党新右派在蒋介石支持下秘密成立孙文主义学会,主要首领有戴季陶、王柏龄、贺衷寒、缪斌等,主要活动区域在黄埔军校,与中共及左派军人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相抗,该组织是后来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的主力军。

  孙中山去世后,广东政坛开始基本上是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三驾马车”的局面,呈胡主党、汪主政、蒋领军的三足鼎立之势,但是1925年8月廖案的发生,改变了此种格局。胡汉民因知情不加阻止被迫下野,汪蒋联合迫使胡流亡苏联,蒋之顶头上司、军政部长许崇智亦被迫辞职,从而使汪、蒋得以分享党、军大权。

  由于廖仲恺被刺、胡汉民去职、西山会议派分裂,国民党权力组合集中于汪精卫、蒋介石二人身上,苏联和共产国际及中共亦共同采取联汪制蒋的策略,意图支持左派以控制国民党右派分裂的不利局面。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夕,陈独秀与张国焘、蔡和森,在维经斯基的支持下,在上海苏俄领事馆内,同与西山会议派有联系的孙科、叶楚伧、邵元冲等会谈,希望西山会议派出席国民党二大,避免国民党全面分裂,同时陈表示,中共并没有而且反对包办国民党事务的企图,中共中央已通知各地党部,多推选国民党人士出席国民党二大,中共不希望在大会的中委改选中,增加中共的国民党中委人数,得到了对方的谅解。

  随后,陈独秀派张国焘去广州,指导中共党团在国民党二大上的活动,要求张纠正过去的偏差,即只注意依靠汪、蒋左派,不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但陈、张此决议遭到广东区委及鲍罗廷的反对。鲍指斥陈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团结左派,联合中派,打击右派”的策略是死板的公式,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及常委周恩来等亦反对向右派让步,准备在二大上公开开除戴季陶、孙科等人党籍,在中央执委中共产党人占1/3,少选右派,多选左派,使左派占绝对优势,要求修改中共中央政策,遭到张的反对,会议不欢而散。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召开,中共代表团联合左派、团结中派、争取右派的策略得以部分实施,西山会议派首领邹鲁、谢持被开除党籍,林森、戴季陶受警告处分;中共重要干部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为农民部长、毛泽东为代宣传部长,掌握一定实权,但在选举中,中共党团作出重大让步:在36个执委中,共产党人占7人,即林伯渠、李大钊、于树德、杨匏安、恽代英、吴玉章、朱季恂,左派14人,右派、中派15人,在12人的监委中,右派占绝对优势,共产党人只有1人,即高语罕;在执委、监委召开联席会议时,按周恩来的说法,“结果成了右派势力大,中派壮胆,左派孤立的形势。这是陈独秀右倾错误对国民党右派、中派的第一次大让步”《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9页。)。

  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正式推选汪精卫、谭延闿、谭平山、蒋介石、林伯渠、胡汉民、陈公博、甘乃光、杨匏安9人为中央常委,中央党部8个部长为:宣传部长汪精卫(汪推举毛泽东代理)、组织部长谭平山、工人部长胡汉民、农民部长林伯渠、商民部长宋子文、青年部长甘乃光、海外部长彭泽民、妇女部长宋庆龄;并推举汪精卫、谭延闿、胡汉民、蒋介石、伍朝枢、孙科、谭平山、朱培德、宋子文9人为政治委员会委员,陈公博、甘乃光、林伯渠、邵力子4人为候补政治委员。

  2月1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监,其时蒋介石已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第一军(校军)军长。在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时,汪精卫为政府主席。这样,汪、蒋联合的局面初步形成。

  国共关系紧张

  1926年3月,于大革命史来说,可以算是重要之秋。18日,有苏俄与共产党人支持的北京,发生反对段祺瑞政府对日妥协及支持冯玉祥国民军的游行示威。接着段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北方革命力量受到摧残;20日,南方广东政府内发生权力激变,掌握军权的蒋介石初露峥嵘,对中共党人发出驱逐与镇压的信号,“中山舰事件”在广州突告发生。

  3月19日夜24时许,蒋介石突然调动部队,以中山舰擅自开往黄埔有异动为借口,宣布广州戒严,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顾问住宅、苏联领事馆,逮捕海军代理局长李之龙(兼中山舰长),扣押第一军与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并包围了汪精卫的住宅。此即“三·二○”事变亦即“中山舰事件”。

  事起突兀,当时本在广东负责国共合作事务的鲍罗廷已回苏联不在广州,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亦是刚从北京开会返回,上海中央局是在事件发生十多天后才知较为详细的情况,因此中共在广东的领导,此时恰处于真空状态。

  苏联顾问团布勃诺夫使团在被软禁后,由苏驻广州领事馆有关人员面询蒋介石,是否有反苏问题,蒋表示只是对有关人员不满意,即对驻广东国民政府的苏联顾问组组长季山嘉等反感,布勃诺夫当即表示同意调其回国,俄共派来考察的代表团默认了蒋的非法行动,归国前向蒋表示希望能继续合作;留在广州的顾问团见此亦对蒋表示,将扶植蒋成为中国的拿破仑。

  蒋介石这次导致广东政局大变动的军事行动,实际上一是排挤汪精卫在政界、军界的影响。时在国民政府旗帜下的有6个军,除了第一军为蒋牢牢控制外,第二、第三、第六3个军均非广东部队,是新桂系李宗仁及湘军唐生智的力量,与汪精卫更为接近;第四军实力最为雄厚,掌管在李济深、张发奎手中,是为粤军嫡系单传,是排斥蒋之黄埔军(由蒋之籍贯浙江人占主导)的主要力量。汪精卫自廖仲恺遇刺后兼任军校党代表,影响与势力开始渗入,这自然与大权独揽的蒋介石发生矛盾。

  胡汉民被逼离粤赴苏后,广东政坛为汪精卫“一花独放”的局面,中共与国民党中的左派、苏俄顾问及共产国际也采取联汪制蒋策略,对已萌异志的蒋介石在政治上多方压制,企图造成两雄并立、各领政军的局面,保持广东政局的权力平衡。但蒋自掌握军权后,权力野心开始膨胀,不愿久居人下,此次事变即是其冒险之着。

  “中山舰事件”于蒋介石权力升势无疑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已在政府与军队中公开暴露身份的25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党;不为蒋所喜的苏俄季山嘉顾问等奉调回国,再回广东的鲍罗廷等对蒋更为恭顺,蒋之异动未在国际上丢分,反而取得了意外效果:汪精卫愤而辞职,请长假离粤赴法国;许崇智粤军总司令职也被免,蒋完全控制广东政府的军事权力。尤其是蒋已看到了自己在军界、政界、党内异乎寻常的地位,更坚定了他“胡作非为”的勇敢与信心,这也为他日后完全反共埋下了伏笔。

  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事隔10多天闻讯后,派张国焘到粤处置,所依据的事实主要是依布诺夫斯基使团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使团认为,此次事件是孙文主义学会为中心的国民党右派所挑起,蒋介石并不反俄反共,中共在广东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邓中夏并未被捕,现仍在广州,并无杀人事。对此,陈独秀等询问共产国际对蒋政策有无改变时,使团却避而不答,只是表示莫斯科以后会作出决策,陈等认为仍然要坚持过去既定决策,维持与蒋的合作,因此在4月3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文章,公开表态,说此次事件是孙文主义分子破坏的结果,“蒋介石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共产党若不是帝国主义者的工具,决不会采用这种破坏中国革命势力统一的政策。”《中国革命势力的统一与广州事变》,载《向导》第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