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在四川军阀中运动时,见到另一青年才俊陈毅(陈时由中共北方区执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委派回川作兵运工作),于是一同策动杨森,这是朱、陈第一次在军事武装中的合作共事。是年9月,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号令四方,收抚杨森,委任杨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兼川鄂边防督办,朱德为该军党代表并兼政治部主任一职。但已附吴的杨森却拒不听朱德的规劝,一意抵抗革命军终遭鄂西宜昌大败。这当中,朱德又与另一川军名将刘伯承(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负责四川军事运动,亦是中共党员)相识,并与老资格的四川中共组织发起人杨公一起,共同组成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筹划川军起义,以支持国民政府及革命军的北伐。旋即,朱德又受中共中央指示,到江西着手组建由中共中央军事部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此乃朱德旧日滇军同事、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三军军长王均及第九军军长金汉鼎等的关系而介绍的。朱德即在此加强训练,同时以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身份掩护中共要人聚集南昌,筹划反蒋的武装起义,并在1927年8月1日的著名南昌暴动中出任第九军副军长,成为该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但朱德真正在中共军方、党内确立影响是在南昌起义大败后的10月,朱德在广东大埔三河坝收拾残部,进行整编,与王尔琢、陈毅等经艰难曲折,由3000人枪的部队发展为万余人枪,带上井冈山割据区域,与先期到达的毛泽东部会师,从此开始中央红军亦即朱毛红军的奋斗历程。朱即从而开始其独当一面的军事领袖生涯。自此,朱德在中共军队中基本上处最高领导地位,相继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职,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直到去世;建国后主要政职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连任三届,1976年去世,终年90岁。
聂荣臻,这位共和国十元帅之一的留学生,亦是四川人(江津),生于1899年。1919年20岁的聂赴法勤工俭学,在加入中共后,随即被送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在留法、留苏学习期间,聂荣臻与后来成为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关系非常密切。1925年聂回国由中共派遣到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聂荣臻是南昌、广州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两次重要起义的重要将领,也由此奠定了后来他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2年,聂荣臻结束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地下兵运工作(主要是受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央军委指挥),到达江西中央苏区,与朱毛红军年轻的将星林彪搭档,指挥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红一军团,林、聂这种军政搭配直至1937年红军改编、林彪受伤休息之后才结束。在8年抗战的艰苦岁月,聂荣臻统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挺进敌后,转战华北日寇密集固守的晋察冀地区,开辟出这块中共抗战时期最重要的根据地。在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进行总决战的4年内战时期,聂荣臻亦为华北战场的主要指挥官,为中共夺取华北、奠定共和国基业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聂出任首任市长。共和国建国时期,聂长期主持国防现代化,尤其是高新国防科技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导弹、卫星技术的最主要领导人之一。1992年聂荣臻以93岁的高龄去世,也是十元帅中最后离开人间的一位。
孙炳文,1885年生于四川南溪。21岁时考入京师大学堂文科预科班。在校期间,因不满陈腐的校规,抨击校方,反驳教师,受到记大过、开除的处分。后被改名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严复收回成命,恢复孙的学籍,使其得以完成学业。在北大期间,孙炳文加入京津等地主张以暗杀来推翻清王朝的激进青年组织“铁血团”,认识了来北京刺杀醇亲王载沣的汪精卫,随后加入同盟会,任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并担任京津重要民报《民国日报》的总编辑。辛亥革命民国初建后,孙炳文又成为重要的反袁骨干,曾组织“铁血团”同志暗杀袁世凯,事泄后逃回四川,任中学教员。1917年认识当时任参与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的滇军(改名靖国军)第2军第13旅旅长朱德,时31岁,孙32岁。两人相见,英雄相惜,孙称朱“大雅绝俗,无阴粗之难尽”,赴朱部任咨谋,成为朱的个人顾问。1921年,孙离开朱部,决意赴外寻求救国真理,次年致信已下野的朱德,要朱来京共同找陈独秀商议入党事宜。1922年9月,两人在国内申请不遂后赴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寻求共产党踪迹。到德后,找到年轻10岁的周恩来(时为中共旅欧总支部驻柏林负责人),由周致信中共中央,11月获批准双双加入中共。在德期间,孙炳文和朱德先后到哥廷根一所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23年底回国,了解国内局势,次年再次赴德,帮助建立国民党旅德支部,1925年应中共中央要求回国工作,当时在国民党旅德支部工作有很多成名人物,如朱德、邓演达、夏秀峰、李季、章伯钧、廖焕星等。孙回国后,利用老同盟会员身份,出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上校秘书,黄埔军校、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教授。1926年邓演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时,调孙任秘书长。自此邓、孙关系密切,1927年4月北伐军攻占武汉,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政治、军事中心,邓演达也成为武汉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电邀留守广州的孙炳文赴鄂担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10日乘船离粤由沪赴汉,在上海被旧识褚民谊告发,已决然清共、发动反革命改变的蒋介石上海政权于16日在上海码头将孙炳文全家捕获,随即关入监狱审讯,无结果后于20日在龙华刑场孙炳文被枪杀,时年42岁。
赵世炎,这位被誉为“中共早期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的中共早期著名人物,1901年4月13日生于四川酉阳县一个殷富之家,父亲在当地是一个颇有名望与地位的地主兼工商业主。1914年,13岁的赵世炎考入当时闻名全国的重点中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在这里,赵世炎不仅学习了许多初为国人所知的西方新知识,粗通英语,而且结识了许多当时知名的学者、教授,尤其是认识了北京大学鼎鼎有名的左派教授李大钊,并在李等的介绍下,中学刚毕业的18岁的赵世炎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5月,赵世炎随赴大批知识青年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并以卓越的组织才能、刚直果敢的品质成为留法学生反抗北洋政府对外政策的领袖之一,与蔡和森、陈毅、周恩来、李立三等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1921年10月13日,蔡和森等104名“拒款运动”的学生代表被遣送回国,赵侥幸逃脱,继续留在法国,开始与留在德国的周恩来、张申府和在比利时的李维汉、刘伯坚、聂荣臻、王若飞等通信联系,筹组旅欧少年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组织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1923年3月10日,根据国内中共中央的指示,赵世炎、王若飞等一批骨干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即由李大钊指名要求回国工作,担任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主编《政治生活》周刊,协助李大钊指导北方工运及国共合作。这期间,在迎接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谈判,开展国民会议运动,组织北京人民声援五卅运动等多项斗争中都作出了相当出色的努力。尤其是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赵世炎和李大钊、陈乔年等都是亲临一线的领袖,在枪林弹雨中舍命而出。由此,北京革命运动转入低潮,国共领导机关均转入地下,赵世炎曾化名伊壁也夫转到天津。
1926年3月,赵太炎由中共中央决定,调任江浙区委兼上海区委组织部长和上海工会党团书记,负责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3省、市的领导工作,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直接领导者之一。“四一二政变”发生后,革命重心完全转入武汉,留在上海的主要中共负责人就是赵世炎、陈延年等少数几人。6月中旬,和陈延年一同被捕的江苏省委秘书长郭步先被捕叛变。郭不仅出卖陈延年,还供出赵世炎的住所,赵终于被捕。7月19日,在王若飞组织武装劫法场不成、敌屡屡劝降失败的情况下,主持屠杀共产党的杨虎、陈群决定将赵枪杀,赵世炎时年2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