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全文阅读 > 第108章 核心领袖毛泽东(3)

第108章 核心领袖毛泽东(3)


  六届六中全会增选者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

  于此,应到会六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应该是28人。

  5月21日,毛泽东在七大第一次全体代表会议上,就代表资格作了说明,这就是毛代表政治局提出的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六项意见。毛泽东说:

  (一)中央某些个别同志曾被其他一些同志怀疑为有党外问题。根据所有材料研究,认为他们不是党外问题,而是党内错误问题。

  (二)六届四中全会后,1931年上海临时中央及其后它所召集的六届五中全会是合法的,因为当时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但选举手续不完备,应作为历史教训。

  (三)对过去历史上的错误,应该在思想上弄清楚,但对其结论应办求宽大,以便团结全党共同奋斗。

  (四)自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中央的领导路线是错误的,但当中有其正确的部分,应该进行适当的分析,不要否认一切。

  (五)党的六大虽有其缺点与错误,但其路线基本是正确的。

  (六)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教条宗派与经验宗派,但自遵义会议以来,经过各种变化,作为有政治纲领与组织形态的这两个宗派,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党内严重存在的是带着盲目性的山头主义倾向,应当进行切实的教育,克服此种倾向。《任弼时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页。)

  毛泽东对新的中央委员会充满期待,以为是建立一个新的中国最需要的领导团体。而要建立这样新的领导集体,首先的是改变原来的六届中央。毛泽东认为,六届中央基本上是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产生于掌控的中央,由两大宗派(教条宗派与经验宗派)统治着,毛泽东即说,“现在的中央是以王明、博古时代为基础的。六大选出的中央委员还有五个人,只有少奇同志和我是受他们反对的,其他是拥护王明、博古路线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因此,毛泽东需要七大另起炉灶,再建新的领导集体。

  1945年4月23日,七大正式开幕。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共计755人。在对入会代表进行资格审查时,被停止或撤销代表资格,或被原来的选举单位撤销代表资格的49人,新增补代表246人。《任弼时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7页。)大会按照任弼时(秘书长)的说法,内容不设限制,历史检讨可以联系,但以讨论毛泽东、朱德报告为中心。实际上此次大会仍形成群相自我批评的局面。胡乔木说:“七大是在这么一种气氛下面召开的,就是经过整风,作了历史问题决议,所以大家发言多作自我批评。”胡作为中直系统代表与会。《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6月10日,七大正式产生44人中委、33人候补中委组成的中央委员会,这个人数突破了原先的预计,原来设定是45名中委、25名候补中委。《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毛泽东认为,代表少而精只是一种理想,山头是要照顾的。还要照顾到犯错误的。不要一次精得不得了,太精就会脱离群众,《任弼时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83页。)由此确定中委选举原则。毛泽东说:

  关于人数问题,主席团考虑了很久,但是没有提出确定的人数,我做这样一个数字的提议,叫做七十人左右。上面我讲过,我们要照顾各个方面,照顾新提拔的、知识比较多的、知识比较少的、代表各个地方的革命力量的,这个数字要有多大呢?要有七十人左右。在人数问题上,也考虑过三个方案,一个是一百人左右,一个是七十人左右,一个是三十人左右,就是大、中、小的三个方案。这三个方案中,我想我们两头不要,取一个中间,就是七十人左右。主席团认为这个方案比较好,太小了不能够反映我们党的现状和发展,今天我们党有一百多万党员,将来还要发展,比如一年之内可能发展到两百万党员。新的中央委员会比过去扩大些,扩大到七十人左右可以不可以?我想可以,应该采取这样的方针。我们要采取一个慎重的方针,不要选得太多,但是也不要选得太少。三十个人、四十个人左右太少了,一百个人左右太多了,七十个人左右很好。《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1945年4月-6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178页。)

  大会选举出的44名七届中央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林彪、董必武、陈云、徐向前、关向应、陈潭秋、高岗、李富春、饶漱石、李立三、罗荣桓、康生、彭真、王若飞、张云逸、贺龙、陈毅、周恩来、刘伯承、郑位三、张闻天、蔡畅、邓小平、陆定一、曾山、叶剑英、聂荣臻、彭德怀、邓子恢、吴玉章、林枫、滕代远、张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谭震林、薄一波、王明、博古。

  33名候补中央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是:廖承志、王稼祥、陈伯达、黄克诚、王首道、黎玉、邓颖超、陈少敏、刘晓、谭政、程子华、刘长胜、粟裕、王震、宋任穷、张际春、乌兰夫、李葆华、王维舟、万毅、古大存、曾镜冰、陈郁、马明芳、吕正操、罗瑞卿、刘子久、张宗逊、陈赓、王从吾、习仲勋、萧劲光、刘澜涛。

  (1)陕甘宁边区。主要领导机构为西北中央局,书记高岗,副书记谢觉哉。下有政府机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军队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司令员徐向前、萧劲光,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政。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其主要军队来源,一是陕北红军一部,一是各地八路军抽调组成,因此在七大中委(含候补中委,下同)组成方面,有高岗、林伯渠;晋绥军的主要军政首长贺龙、关向应、徐向前、萧劲光、谭政均入选,此外就是习仲勋(绥德地委书记),以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候补中央委员。并有359旅旅长王震、政委王首道,358旅旅长张宗逊、王维舟进入中委行列。

  (2)晋察冀边区。由晋察冀分局直接领导,书记彭真,因彭在延安参与指导整党,由程子华代理。下有政府机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劭文;军队系统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1943年聂去延安参加七大,由萧克副司令员代理,下辖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军区。

  本部主要由八路军115师主力一部发展而来,主要军政首长聂荣臻、彭真、程子华入选。

  (3)晋冀鲁豫边区。由太行局直接领导,1943年10月,该局并入北方局,书记邓小平,同时兼任晋冀鲁豫分局书记,下有政府边区行政委员会,主席杨秀峰;129师,师长(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滕代远、王宏坤;下辖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冀南区、冀鲁豫区、河南人民抗日军等武装。

  本部由八路军129师发展而来,129师其前身为红四方面军,主要军政首长邓小平、刘伯承、滕代远、薄一波、陈赓(太岳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冀鲁豫区代理书记)等入选。

  (4)晋绥边区。由晋绥分局直接领导,书记关向应,因关病重由林枫副书记代理书记职。下有政府机构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续范亭;军队有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林枫。

  本部由120师发展而来,120师前身为红二方面军,主要军政首长林枫、吕正操(晋绥军区司令员)入选。

  (5)山东区。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书记朱瑞,1943年8月朱瑞去延安,由罗荣桓代理,副书记黎玉。下有政府机构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黎玉;军队有115师兼山东军区,代理师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下辖8个师,分驻鲁中区、鲁南区、胶东区、滨海区、渤海区等区域。

  本部由八路军115师主力发展而来,主要军政首长罗荣桓、黎玉、万毅(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支队长)入选。

  (6)华中区。主要由华中局直接领导,书记刘少奇,因刘在延安指导整风运动,由副书记饶漱石代理,本区主要由新四军领导发展,代理军长为陈毅,政委为饶漱石,因陈在1943年去延安,副军长由张云逸代理。下有第一师(师长粟裕),控制苏中、苏浙军区;第二师(师长罗炳辉),控制淮南军区;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控制苏北区;第四师(师长彭雪枫,1944年,彭遇害,由张爱萍接任),控制淮北区;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控制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控制皖江区;还有浙东游击区。

  本部由新四军及南下的八路军山东一部发展而来。主要军政首长军部的陈毅、饶漱石、张云逸、曾山(组织部部长)、刘晓(城工部部长),及一师师长粟裕,二师政治委员谭震林,三师师长黄克诚,四师政委邓子恢、淮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五师师长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副政委陈少敏,七师师长张鼎丞,还有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共计15人入选。

  (7)华南区。主要由琼崖特委直接领导,书记冯白驹,活动区域在海南,有琼崖纵队,冯兼任司令员、政委;东江特委领导的东江游击纵队,司令员曾生,还有珠江、南路、中区、韩江、闽西等游击纵队。

  (8)“国统区”,由南方局直接领导,常驻重庆。书记为周恩来,1943年周去延安,由副书记董必武代理。

  南方局从事抗战时期重要工作国共合作事宜,为中共中央、毛泽东所重视。此次会议有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副书记)入选。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召开,产生了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及中央主席。毛泽东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这是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委员会产生党的最高负责人,以前一般都是由党代表大会或特别会议(如遵义会议)、政治局会议产生。政治局由13位委员构成: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七大的政治局委员中,有几个特点,一是军队代表少,只有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各军队系统领导人都在前方,因此党务决定需要后方集中决策,因此,从事党务工作的占绝对多数;二是地方领导人少,基本上没有,这与前方战事频密、中共实际控制区域范围还较少相关,等到年底东北争夺局面形成后,毛泽东一次性的派遣4位政治局委员前去领导工作,说明中共中央与毛泽东对地方实力的极度关注。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人组成,任同时兼任中央秘书长。

  至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