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池工作的岁月
王敬民 忆述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这些当年跟随毛主席转战南北的战士,如今都已满头白发。然而,当年艰苦斗争的岁月,一经回忆起来,无不历历在目。
我在盐池县参加革命斗争,迄今四十六年了。一九三六年五月,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继东征后又决定西征。我参加红军东征后又随彭德怀同志领导的西北野战军挥师西征,西征部队分左右两路,即由左权、聂荣臻同志领导的红一军团为左路军;由徐海东、程子华同志率领的十五军团为右路军。我在十五军团政治部工作,随右路军从延川出发向贾家坪、贺家渠、蟠龙一线挺进,参加了保安县、宁条梁、安边等激烈战斗和解放定边县城的战斗。接着,六月十九日兵临盐池城,经过鏖战,六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盐池,从此盐池这块边区前哨阵地回到人民手中。
盐池城打开后。我仍在野战军政治部做地方科长的工作。如何打开盐池的局面,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我已估计到了它的艰苦性,其一,盐池地处汉回蒙交界点,是陕甘宁边区的西部门户和前哨,是军事要塞,为国共争夺之地。当时宁夏只解放了盐池,而盐池县境也仍有些地方在国民党军队之手;其二,地形复杂,环境艰苦,历有“老不走东,少不走西”的旧传统习惯,土地辽阔,风多沙大,人烟稀少;其三,盐池是国民党马鸿逵经营多年之地,虽已解放,马匪并不甘心,伺机反扑,随时有扰乱侵袭之危险;其四,开始群众不理解红军的政策,加之国民党的长期反动宣传,当我们打开盐池时,有钱的、没钱的人大多数都跑了,县城几乎成了空城,商店关门,学校停学,居民的家门也关了,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被吓倒,遵照野战军政治部的指示精神,首先从宣传教育入手开展了争取、发动群众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十多个小组,宣传红军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军队,不是国民党所宣传的杀人放火的坏人,更不是“共产”“共妻”的“共匪”。是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斗争的。为了让群众在事实面前相信红军,我们在组织刷标语,散传单,召开宣传会、座谈会之后于六月二十七日左右召开了群众大会,开展打土豪、斗地主的工作。在盐池解放时,除当地国民党的要害人物伪县长屈伸(外号屈大胡子)和部分官兵出逃以外,其余大多数均被我活捉,其中包括伪教育局长颜生广,根据颜的罪行,我们召开了群众公审大会,让群众上台诉苦申冤,控诉颜生广等一批封建恶霸的罪行。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群众,满腔苦衷,如喷泉一样涌泻出来了。群众不停地在大会上高呼共产党、红军万岁;有的老农在大会上含着热泪说:“想当年受苦难泰山盖顶,庆今日来红军拨云见天。”
二是宣传红军对工商业者、小商贩的政策是保护而不是没收,是正确引导而不是随便干涉,只要是利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事我们都支持。宣传公买公卖,买卖平等,宣传红军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欢迎他们回来为人民办好事,和人民一道发展,繁荣盐池的经济文化,经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较短的时间内,群众陆续返回县城,学校、商店开了门,各项工作也逐步走向了正常。
三是宣传红军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侵犯群众的利益。首先,对我们的同志提出严格要求,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成为群众的榜样,在群众中树立红军的崇高威信。对违法乱纪行为我们处理很严,记得野战军政治部有一个警卫连,负责有关治安保卫工作,看管一些当时被抓人员。有一个大地主,全家被关了起来,我们派警卫连的战士执行看管任务。警卫连看守犯人归我管。一天上午,我路过那里检查工作,发现地主一家人在那里哭泣,起初我问他们都不说话,我就抓住这件事不放,反复宣传红军的政策,讲明红军纪律的威严,他们才把事情说了出来,揭露一个战士强奸了他的女儿(这个战士是山西隰县人,红军东征时入伍,十八岁)。对这种严重败坏红军荣誉的事,我们没有姑息迁就,在彻底调查清楚之后,经野战军政治部批准,召开了大会,公开枪毙了这个战士,并以此为活材料,广泛在群众中开展教育。这件事在全县震动很大,群众在许许多事实面前,看到了红军是一支大公无私的队伍,是穷苦人民自己的队伍。
由于我们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严明红军纪律,按党的原则办事,因而,我们在盐池的脚跟越立越稳,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工作也越来越顺利。不到半个月时间,不仅群众发动起来了,而且还在盐池建立了临时政权机构——盐池城管会。任命王锡林为主席,参加工作的还有袁兆瑞、谢戬谷、聂秉和、聂秉政等同志。同时,任命了财政、土地、肃反、粮食部长等职,他们当中,多半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和工作骨干。
盐池解放后几天,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刘晓同志找我谈话,决定让我留盐池县工作,任组织部长,又过了几天,组织上派来了惠庆祺同志任县委书记,王作元同志任宣传部长;一块来的还有张常山、曹广英、王芝芳、贺三厚、白堂生等同志。
县委的成立,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更足的劲头。为保卫已经夺得的胜利果实,掌牢革命政权,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县委建立了一支武装力量,开始不到三十个人,二十多支枪,八九匹战马,由牛占彪(人称牛队长)负责。一九三六年十月,扩大了这支武装力量,成立了县大队,上级派了一个长征干部(四川人)任大队长,派了一个姓王的同志任政治科长。这时县大队有四五十人、三四十匹战马,形成了一定的战斗能力。后来又成立了军事部,由白鸿德同志任部长,更加强了武装工作。一九三六年底即西安事变前夕,国民党马鸿逵的队伍准备进攻盐池,妄图在反扑中把盐池吞掉。为了粉碎马匪的围剿,我们动员群众突击扒沙子,把拥上城墙周围的沙子全部扒掉,工作量是巨大的。当地老百姓历来有两怕,一怕收税(国民党的官税、地主恶霸的地租税);二怕扒沙子。这活累断腰,走断腿。然而由于党在盐池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群众相信党能够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因而,一经县委决定,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果,把不利于守城的沙子一扒干净。接着,我们部署了武装力量对付马匪进攻。城内除留一部分干部战士守城外,其余大部武装出城迎敌,县委主要领导都出了城,我和惠庆祺同志随大队出发。在城外,县大队与马鸿逵的部队迂回了一个多月,迫使马匪迟迟不能攻城。在与马鸿逵的战斗中,县大队改名为县游击支队,主要由惠庆祺和我负责。下设三个小队,一小队由姓霍的任队长;二小队由姓牛的任队长;三小队由姓张的任队长。
西安事变以后,马鸿逵的队伍撤离盐池,县委多数领导陆续回城。惠庆祺同志先离开支队回城,我仍留下工作了一个时期,主要是继续抓支队的整顿工作,以便在整顿中加强纪律性,提高战斗力。因为支队队员成分比较复杂,有回族、汉族,大多数是外流人员,其中不少人参加青红帮和哥老会。由于县委工作繁忙,一个多月后我也离开了支队回城。我离开以后,县委派去县大队原政治科长王××担任了指导员。
我离开游击支队不久,队伍中一些自由、散漫的弱点更加明显,有的则经受不住艰苦环境的磨炼,少数人参加革命的动机和目的本来就不纯,因而,不到一个月整个支队到大水坑附近就叛变了,支队叛变后,除少数跑到惠安堡国民党处,其余都当了土匪,还四处捉拿和搜捕我。当时我正在四区侯家河一带征粮,被他们发现了,立即骑马追击。我到雷家沟,他们追击到雷家沟,我躲到麻雀沟,他们又在麻雀沟大搜查,我转移到刘庄滩,他们又追到刘庄滩,幸亏刘庄滩的一位拐子婆婆隐藏搭救才脱险。
游击支队的叛变,使盐池县的武装力量受到很大削弱,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如何对待这支队伍,县委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一、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我党的政策是团结全国人民一致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二、游击支队的叛变主要是受少数坏人的煽动,多数人不明真相,他们虽然当了土匪,但绝大部分却没有投靠国民党,说明他们不相信国民党;三、游击支队是我们一手建立起来的,党在广大战士中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上述情况,县委认为有必要把这支队伍争取回来。县委决定派我去做争取游击队的工作,我接受了任务,从县城出发,经过猫头梁、雷记沟、月儿泉一带。根据侦察,他们已经到三区的官滩、牙儿沟一带活动,我从月儿泉到曾家畔,又到郑记堡子和土匪的联系人接上了头。在郑记堡子进行了谈判,请他们吃了饭,看了秦腔《刘备哭灵》。然后我到康庄子和大队接了头。经过多方联系调查研究和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游击支队争取回来了。接着,我们根据形势需要和队伍的实际状况,立即进行改编。对极少数革命目的不明,怕艰苦不愿干的人给予解散;对少数首恶分子如姓张的三排长就地镇压;对大多数愿意跟党干革命的战士,改编后充实到了高岗率领的剿匪部队,投入了新的战斗。
盐池县是国民党马鸿逵长期统治的地方,党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一九三六年解放后,我们在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武装的同时,及时抓了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最初我们把全县分了五个区,一区是城关区,二区是余庄子,三区是曾记畔,四区是雷记沟,五区是红井子。由于干部不足,一个区只有一二个负责人,到十月份由中央党校分来了一部分干部,才建立了区委。区委建立以后,我们开始建立支部,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很快发展了一批党员。到一九三七年春,各区都建立了几个支部和党小组,我记得二区发展党员多点,工作抓得较紧。我自己也发展了部分党员,记得最清楚的是孙璞同志。他是一个有钱人家出身的子弟,在省城读书,中学毕业,是个知识分子,很有朝气。他家住在三区,一次他从省城回家,我正好在三区工作,便找他谈话,交上了朋友,动员他留下来参加革命工作,他留了下来,并介绍他入了党,担任了县教育局长的职务。
那时发展党员,没有一套完整的手续,只有一张登记表,格式是我制定的,有介绍人介绍,填个登记表,批准就行了;但新党员的入党宣誓很严格,也很隆重,主要有以下五种仪式,一是宣布宣誓开始;二是政治报告;三是领导讲话;四是入党宣誓;五是自由讲话。哪怕是一个人入党宣誓,也是这样严格要求,使之成为鼓舞、激励、鞭策党员前进的动力。
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和党员数量、质量的提高,县委培养和选拔了一批人材,提拔了一些干部。一九三六年底提拔的干部中有的是区长、副区长,有的是部门负责人。到一九三七年上半年,全县从区长、副区长到县人民政府的一些部长、副部长,大部分是本地区提拔起来的新生力量。
党在盐池力量的增大,为在全县工人、农民以及各界人士中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九三六年底到一九三七年春,全县农村逐步组织起了贫农会;县城建立了商会。随之县委直接领导下的县工会、团委、妇联等群众组织也建立起来了。工会主席由张文辉同志担任,组织部长由杨岐山同志担任;青年团的组织部长由贺平山同志担任;县妇联先后有蒋彦芳、王玉兰、张银香同志负责。
一九三七年一月,由马志民(冯德厚)、刘生义为盐池党员代表,出席了在曲子召开的庆环特委党代表大会。一九三七年四月,惠庆祺同志去延安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党代表会议。由于上级党组织的关怀和全县各项工作的胜利开展,盐池县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期五天,出席会议的代表七八十人,代表着全县二百名党员。党代会开得很隆重。省委还特地派组织部长罗梓铭、内务部长王子宜同志前来参加会议,表示热烈祝贺。党代会上选出了县委领导,我被选为中共盐池县委书记,马志民同志选任组织部长,王作元同志选任宣传部长,白鸿德同志选任军事部长,白步华同志任统战部长。
新县委成立以后,接着在同一个月召开了县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县政府班子。盐池的县政府权力机构,是由三六年六月解放时的城管会到三六年七月的县苏维埃政府,再到三七年七月选举成立县政府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苏维埃政府由袁兆瑞为主席,张常山为副主席,县政府时曹健勋同志选为第一任县长,阎志遵同志继后。
新县委、县政府成立后,我们根据党的指示,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了抗日支前工作,“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响彻九州。我党在事变后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奋起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驱出中国。地处边区西部前哨的盐池人民纷纷起来了。县委、县政府,遵照毛主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策,宣传发动群众,依靠党员、团员,团结全县各阶层人士,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支前工作。一是进行大宣传、造声势,迅速开展支前工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去作形势报告,向群众宣传抗日,宣传队还彩排了有关文艺节目,写出了宣传标语,向全县的工商业者、剥削者宣传毛主席的统一阵线政策,要求他们爱国抗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二是发展生产,征粮筹物支援前线,为了把更多的物资运往抗日前线,县委一方面领导人民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征粮筹物。我们针对盐池粮食少,特产多的具体情况,开展了贸易交换,用本县的“三宝”(咸盐、皮毛、甘草)做交易,换回大批粮食和物资,及时支援了抗日前线,同时又满足了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三是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为了让更多的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奔赴抗日前线,我们走门串户,找群众谈心,大张旗鼓宣传抗日,组织一批批优秀的青壮年奔赴抗日前线。他们中有不少人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付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刘宗光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