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共吴忠历史资料汇编全文阅读 > 第61章 回忆篇(10)

第61章 回忆篇(10)


  毛主席召见马怀蔺

  金三寿

  金三寿(1900~1986),回族,宁夏吴忠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三边专员公署委员、民族科副科长,回民支队队长,回汉支队副支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宁夏省交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吴忠回族自治州副州长、州党委常委、政法党组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粮食厅副厅长,银南行署副专员,自治区第三届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候补代表、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36年夏,定边、盐池解放后,国民党宁夏军阀马鸿逵惶惶不可终日,陈重兵于黄河以东,企图东阻红军西进,西防回族人民东去。但是,人心的向背并不以武力决定。深受马鸿逵剥削压榨的广大回族人民,向往共产党,盼望红军,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偷越马鸿逵的“封锁区”,来到解放区定边谋生,参加革命。吴忠大寨子的马怀蔺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年秋天,我随马怀蔺住在定边城内张文举小店里,一天,接到设在定边的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负责人的通知,说经过和毛主席通电联系,毛主席请我们到保安会面。闻此喜讯,我们当即准备,第二天就动身。我们一到保安高桥,就见路边张贴着“欢迎回民领袖马怀蔺!”“欢迎哥老会领袖马怀蔺!”等大幅标语。到保安后,由郭洪涛同志接待并安置了马怀蔺一行人的食宿。过了两天,毛主席在百忙中抽暇接见了我们。当时,在毛主席住的窑洞外面挂着一幅十分醒目的大横幅:“欢迎马司令!”窑洞里陈设十分简陋,只有一张办公桌、几把旧椅子。马怀蔺首先向毛主席汇报了他个人的基本情况和我们一行到定边的经过。

  马怀蔺原名马相如,后来根据中国历史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改名。少年读书,中学毕业后曾在绥远干过事,结识了刘志丹、高岗等人,对共产党、红军有了初步的认识。回家后,白天从事农业劳动,晚上和我等一些贫苦的回族农民聚集在一起,宣传苏联十月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九三六年夏末,听说红军到平凉、泾川一带,马怀蔺就有心到那里去。后来听说高岗等人在三边,他就动员我、马存彪、金凤岐等人,投奔定边。为了途中的安全,我们转山绕道,日夜兼程,经马家滩进入三边苏区所辖的盐池县境内,不日到达定边。

  毛主席听完汇报,十分高兴,问马怀蔺:“我们去大西北,需要多少军队?”马回答:“一个军就够了!”毛主席哈哈大笑说:“不行吧!”马说:“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回民多,不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去的军队再多也不行!”毛主席点点头说:“听你的是,将来解放这些地方时,军队不准在清真寺和回民家里食宿,更不能吃猪肉,一定要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这些,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纪律之一)毛主席接着又提出可不可以在宁夏组织一支回民游击队,到贺兰山一带活动,为解放宁夏作准备。马怀蔺说:现在还不行,贺兰山离苏区远,回旋余地小,四面无援,首先在三边搞回民游击队,然后向西发展。经过三个多小时谈话后,毛主席用一块白布,亲自给马怀蔺写了委任状:“西北抗日救国军第一路游击司令马怀蔺”,并赠送给马怀蔺骑马一匹,驳壳枪一支,银洋二百元,希望他回三边后着手组织回民游击队。

  马怀蔺和我们一行一回到定边,就由少数民族委员会和三边特委主持,召集已来定边的部分回民,在张文举小店内成立了回民游击队司令部,司令马怀蔺,政委李静波,受到宋时轮、宋任穷所率红二十八军在政治、军事、装备方面的热情支持。不久,就成立起了回民游击队第四、五两个支队,马世武、马化堂任四支队正副队长,马存彪任五支队队长,我任司令部后勤科科长。

  由于这支队伍的成分严重不纯,人员多系马鸿逵部下的逃兵,加之装备又差,所以开到灵武东面的磁窑堡和马鸿逵部队相遇,吃了败仗(当时马怀蔺未去),于是五支队叛变,逼缴了四支队的武器,一部分投靠宁夏马鸿逵去了,一部分跑散又回到定边。

  回民游击队失败后,中央调马怀蔺到瓦窑堡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学习期满后分配到甘肃平凉一带,以哥老会的名义为我党做地下工作,因病在长武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