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扩征工作报告
(1940年2月13日)
本县为响应边区第二次党代大会决议,并执行边区所给的扩征任务及三边分区所具体分配的征粮600石、扩军40名及募集抗日救国捐1万元(本县抗工属救济捐2000元在内)。县级在1月15日至17日开会,动员及传达边区党代大会决议。干部18号出发各区,征粮工作限一月底二月初(即旧历年底)完成,扩军工作限二月底完成。各干部抱有高度的扩征热忱及克服困难超过数量提高质量的信心,于2月3号、4号已分别回县并胜利完成公粮761.32石,超过157.22石;扩军60名,超过20名;抗日救国捐10570元,超过570元。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虽经过全体干部的努力收到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的缺点,获得了许多经验教训,这些可以作为推动今后工作无比的珍宝。
一、扩征工作成绩
盐池县地区辽阔,人口稀少,且本年度遭受旱灾粮食歉收,个别地区(如一区五乡)人民吃口粮,较丰收地区(如二、四区)仅有二八分收成。人民艰苦且革命力量薄弱,个别区(如二区)还受到蒙人苛捐杂税的蹂躏,这一工作任务,增加了个别干部的恐惧心,以为不能百分之百的完成任务。五区曾根据地区环境的复杂,要求减少公粮6石。另一方面,盐池县人民大半为半牧畜生活,四年来牲畜相当发展,一般商人皆获厚利而对公家并无较重负担。一般富有者,仍可出钱出粮。因此将出钱出粮的目标集中在富有者身上。普通商人资本在1000元以下即不出救国捐,人民家畜羊100只以下者,即免收救国公粮。至于扩军40名的任务,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本县动员人力较之动员物力困难,但如果方法方式好,解释深入耐心,说服尤其是与优抗救济工作配合起来,必可完成任务,经过大会动员后,各干部皆抱有必胜之决心,以雷厉风行的作风,两个月工作任务半个月就完成。除五区的扩军外全部超过。
A.征粮成绩表、扩军成绩表(略)
B.质量
为了便利部队给养起见,首先就提出多交米尽可能避免麦子,实无粮可交者,能准以7元折合1斗(30斤/每斗),并提出质量要精,如有以坏粮马虎塞责者,应加倍出粮之处分。故各区送入仓库之粮均甚精美,且按期送到。一般约有三分之二之黄小米,三分之一的麦子,以钞抵粮者仅收到少数。以四区为例,150.46石粮中,收到黄米35.74石,麦子14.99石,口米86石,小米14.17石,钱219.55石(元)。
征粮目标完全集中在富有者身上,家有羊在100只以下者即不出公粮。一、二、三、四区共有252家,出粮者仅385家,平均约七分之一。最多的出16石(二区二乡李举),最少者出二斗。
新战士之质量多半是青年,虽党员仅有5名,但盐池县原来党员就不多。60人中有中农4名、贫农15名、雇农39名、工人2名。内小青年46名,成年14名。归队的9名。当中精干的少年很多,成分纯洁,为今后教育的有利榜样。
1万元救国捐之任务,完全集中在城内大商号及草庄合作社,动员前者与政府做有力后盾。除首户商号宝生珍出1150元嫌多,商人和他斗争外,其皆未发生不良问题。有小字号如双盛昌、近仁里在热情自顾下捐出3元。出钱者共4家,捐洋10570元,除交8000元至分区外,2570元作为本县抗工属救济款。
二、获得这些成绩的基本原因
总起来说这次扩征工作,由于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及主观上的努力和进步,不仅完成而且超过了。那么是怎样获得这些成绩呢?
甲、客观条件:
(一)敌寇顽区的残酷进攻,几次欲渡黄河,被我八路军击溃。八路军在华北坚持着游击战争。同时三边顽固分子及蒙人的武装摩擦,我八路军前方部队及后方留守兵团、保安部队皆坚持抗战到底、最后胜利及反对妥协投降、打击顽固分子的岗位上。使群众认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真正代表民意的军队,要巩固与壮大这保卫自己乡土的军队,只有在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大家当兵的实践下,方能够办到。
(二)盐池县的革命基础及力量是相当薄弱的,但在无产阶级政府领导下四年及抗战两年半中,已教育了锻炼了群众,提高了群众对抗战及八路军的认识,能够从政治上了解到应出钱出粮、上部队当兵的意义,而且各种群众组织如自少队、工会、妇女会,皆能起到他应有的作用,给予动员工作无限的方便。
(三)我政府及军队的艰苦作风,影响了群众对扩征工作的热烈响应。如官兵待遇的平等、机关部队的生产运动、出城背柴、对抗工属的优待、与人民共甘苦等,使得人民感觉到出了钱并非装私人腰包,也并不是供给私人的享乐,而是真正的为了公事,与四年前一比较,出了钱出了粮还觉得出得太少。
(四)盐池县党政军民建立了相当雄厚的基础及优良的工作制度与作风,一经决定后立即能全体一致共[同]为完成任务而努力。这次工作除党政尽力外,驻三区的骑兵营也出了一些力量。
乙、主观上努力和进步
(一)党政军民全体一致的努力。这一工作首先已在干部中造成了一个热潮,大家都有克服困难必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克服了个别干部对这工作的恐惧心,大家为这一号召而竞赛突击,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出发到各区那天,全体干部发誓“不完成任务决不还县”。果然到回县时大家都欢笑而归,任务都超过计划。区乡级干部也较过去坚强,都一致在各区工作组主任领导下,以高度的信心及艰苦斗争的精神积极工作。
(二)工作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方式,特别是高度的发扬了民主。这次征粮工作普遍的是在大会上完成的。首先解释及宣传征粮的意义后,由群众自己提出征粮的数目,如群众认为不合理即提出斗争。如一区四乡刘英大会上自动报名缴纳10石,四区四乡的刘占海报名缴纳9石,吴玉升缴纳2石,五乡的张科缴纳10石。但当中有些富有的,如一区一乡的王孝较为富裕,有100只羊、9只牛驴,还开一个客栈,在大会上报名只缴2升,经群众斗争后缴纳1石。又如四乡李义有100只羊、10多头牛,只缴公粮6斗,经斗争后又自己提出2石。又三区一乡郭晨家有300只羊、七八条牛、2头驴,他提出缴6斗,多一粒也交不起,经斗争后出1石8斗。三乡长原韩家兄弟3人皆可劳动,并有羊600只、骆驼20余条(峰),他只提出2石4斗,经斗争后出4石8斗。一区二乡李举乃一富农家,有1000多只羊、四五头(峰)骆驼,自己只提出12石,经斗争后自己又提出增加4石者外,皆1石、2石、7斗、8斗自己报名的。
在扩军工作中,先从各组织中去动员,在一、三、四区由工会、青年、妇女自主将目标择定以后个别谈话,利用兄弟少的与兄弟多的作斗争。二区有基干自卫队李万清兄弟3人,要他出来当兵,不愿意就向有兄弟7人的陈七提出“我家出1人你家就该出2人”,陈七回答说:“你家出1人我家一定出2人。”结果3人都当了新战士。此外有城一乡抗属动员新战士宣传说:“我的丈夫在八路军当兵,是非常光荣的,我们家庭受到优待并不困难。”一区四乡有小学生抗属动手煮面欢送新战士,并说:“吃了长面要长期抗战。”小学生的热情激发了新战士参加部队的决心。此外自卫军唱歌呼口号皆足以鼓励新战士的心情。尤其在扩军中与优抗工作配合物质上的帮助政治上的提高,使得扩军工作顺利完成。如一区送新战士大洋45元,每战士得三四元,手巾、鞋袜动员了不少。二区34.6元、三区59元及毛巾、鞋等。一般的抗工属,五区保证半月内不发生困难,三区可保证一个月内不发生困难,一区动员了面、肉、鸡并37元,其余二、四区有大批物资动员,保证二月内不发生米、面、油、柴、水、菜的困难,使得各区抗属皆能过丰富年。
(三)动员工作普遍深入与一致,保证了扩征工作顺利完成。县级区乡村及每一个小角落,干部皆能耐心解释、说服,直到群众能彻底的了解以行动回答为止。有个别群众还能宣传别人,克服了过去稍一宣传即估定指派等现象,使群众出了粮还觉得很痛快,使得不应出粮者,也要求出粮。如四区乡回六庄回民原不计划他们应征粮,但自愿交出10石粮,又三区三乡有个赵国珍,家有羊七八十只,牛、驴各一头,听了解释后在大会上就报名,愿缴4石,并在大会上讲些人民应出公粮的道理,引起了群众自动报名争先恐后。后来许多人觉得赵国珍出得太多,一致提出减少,结果拿了6斗。五区三乡抗属聂秉平要求缴6斗。一区不计划征粮的李三成、姚学林、田举等在大会上报名,他们一定要出,结果每家4斗。还有一区四乡无粮可缴的群众,自己报名帮助送粮至仓库,人民觉得出得非常合理。在扩军中有父子当兵的,如四区一乡的张岐山是他父亲送来的,并向群众宣传当兵是为大家的事……
(四)工作中不断检查督促,克服干部中的不良现象。五区干部摆老资格工作推不动……四区组织科长李天德他叔父应缴公粮两石,但他缴出一石……
三、工作中存在着缺点
(一)开始时个别区抓得不紧,个别干部对这工作没信心,如说“今年收成不好公粮不好征收”,“有吃有穿谁愿意当兵?”有个别干部还起反作用,四区一乡副乡长开会就说“不得了,八路军要粮又要人”,使得群众发恐慌……
(二)个别干部不起模范作用,一区三乡乡长赵才为富有之家,自以为是干部,坚持不出粮,群众和他斗争,还说区委书记不要他出……扩军无一个干部报名……
(三)解释还不够深刻,有摊派命令现象……
(四)开始扩军不重视质量,特别是城区只图数量很快完成,同时目标不集中,在自少队及本地人中,只向着外户赶骆驼的、打猎的去说服,还有个别干部以金钱秘密收买……
县长 阎志遵(盖章)
中华民国廿九年二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