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全文阅读 > 第3章 兵锋所指,南北遂统

第3章 兵锋所指,南北遂统


  中央集权后,统一问题摆在宋太祖面前。环顾四周,宋太祖深感局势的严峻。

  公元960年11月,一天夜晚,宋太祖和赵匡义冒雪敲开了赵普的家门。赵普深为惊异,赵匡胤说:"一榻之外,皆他人家,难以入睡。吾欲取北汉。"

  赵普说:"若先取北汉,则辽国之患必由宋独自承担,先放过北汉,可使其为宋之屏障。依臣之见,不如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待削平南方,国家富足以后再攻北汉。北汉弹丸之地,将易如反掌!"

  赵匡胤点头称善。

  南方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各政权政治腐败,军力衰弱,容易攻取。先南后北,顺理成章,形势使然。

  合并荆湖是"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的第一步妙棋,此举切断了后蜀和南唐的联系。963年1月,宋军出师征讨荆南。2月,宋军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对江陵的占领,荆南归宋朝,湖南的周保全政权为之震惊。3月,宋军乘胜大败湖南之军。3月10日,宋军顺利进入郎州城,抓获周保全及其家属。至此,湖南归宋朝。

  11月初,宋太祖派出6万多人伐蜀,一路势如破竹。正月13日,后蜀投降。

  968年8月,赵匡胤发兵进攻北汉,占领了一些州县。辽与北汉之间虽有矛盾,但不愿意宋朝将北汉消灭。在接到北汉的求援后,即命挞烈为兵马总管,驰援北汉。

  11月,辽军杀将过来,围攻太原的宋军腹背受敌,被迫撤军。北汉军举行反攻,收复了失地。

  969年2月,宋太祖御驾亲征,再攻北汉。这一次,几乎倾全国之兵。宋军势如破竹,围攻太原城,太原城的形势紧张起来。

  北汉孤城固守,多次击退宋军的进攻。宋军猛攻100多天,损失惨重。此时,辽国大队骑兵已抄近道奔至,来到太原城西,宋军被迫撤退。

  赵匡胤早已下令将北汉百姓强行移民到山东、河南,官给口粮。赵匡胤对北汉实行的人口灭绝政策,使北汉名存实亡了。北汉当时只剩兵3万,人口3.5万户。

  宋太祖在南征之时,仍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诸国所得到的金帛运回京城,建立了专门的库房,准备贮满500万以后,以此为军费,建立强大的军队,收回燕云十六州。

  971年,宋军灭了南汉。

  976年,南唐灭亡,吴越唾手可得,宋朝基本统一了南方。8月,宋太祖三征北汉。10月,宋太祖突然去世,赵匡义以皇弟的名义下令撤军。

  至太祖去世时,除了北汉外,宋朝基本统一了天下。

  对于赵匡胤的死因,正统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说,宋太祖临死前没有留下赵匡义继位的遗诏,赵匡义纯属篡位。

  976年10月19日晚上,赵匡胤召赵匡义入宫赴宴。赵匡义在酒中偷下毒药,赵匡胤在几小时后毒发身亡。

  那时候,关于太祖之死,朝野另有"烛影斧声"之说。

  宋太祖已入暮年,身体越来越差。周世宗死后由年少的恭帝继位而出现的"主少国疑"的局面,使后周的江山葬送掉。这个严酷的事实,在宋太祖的心灵中留下了创伤,再加上母亲杜太后的极力主张,宋太祖只好挑选皇弟赵匡义为储君。宋太祖当着太后的面,命朝官把他的决定作为遗嘱记下来,封在金匮中,即神秘的"金匮之盟"。976年初,宋太祖曾问卜于神秘道士:"我还有多长的寿命?"道士说:"若十月二十日天气晴朗,你可再活12年;若不是,十月二十日就是你的大限之日。"太祖记住了。十月二十日,白天天气很好。夜里,太祖来到太清阁观天象:星光灿烂。太祖心里高兴;突然,阴云密布,天降雪雹,天昏地暗。太祖连忙撤走仪仗,回到寝宫,传诏皇弟赵匡义速来寝宫。赵匡义赶到后,太祖喝退宦官、侍女,兄弟二人饮酒。只见烛影摇红,赵匡义不时摆手,似乎不想接受什么。二更时分,门外地上的积雪达几寸厚。太祖走出寝宫,用斧子戳进雪地,他凄厉喊道:"好做!好做!"说完,太祖回到寝宫就寝,鼾声如雷。五更时分,宋太祖大限已到,突然暴毙。烛影斧声,遂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代皇帝。赵匡义继承其兄赵匡胤的遗志,收降吴越国,平定北汉,最终完成了统-大业。赵匡义伐辽失败,转而重文轻武,有所成就,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