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全文阅读 > 第81章 词中之龙,壮志难酬

第81章 词中之龙,壮志难酬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根本不想北伐收复失地。对此,辛弃疾感到十分失望。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只是相继担任了一些职位较低的地方官,他先后担任过知州、知府、安抚使等职,并在安徽、湖南、福建等地留下了卓越的政绩。

  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不向投降派妥协,毫不在乎南下"归正"的身份以及孤危的政治环境,始终坚持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辛弃疾因打击豪强、淘汰贪吏而与南宋王朝的权贵人物产生了矛盾。1181年,42岁的辛弃疾因"不为众人所容"而被革职。

  辛弃疾在担任浙东路安抚使兼绍兴知府的时候,曾经在山阴会晤了坚决主张抗金的老友陆游。两人相聚在一起,相互倾吐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相互之间在精神上进行安慰。

  南宋朝廷在宋孝宗、宋光宗当政以后,本想有一番作为,曾经一度准备北伐,但是不久又开始一味请和。宋光宗更加懦弱无能,在即位的第二年起便被骄悍好妒的皇后李凤娘管束起来,李凤娘杀死光宗的爱妃,使光宗父子失和,光宗却连口大气都不敢喘。

  后来,宋宗室和韩促胄等人发动政变,逼迫光宗禅位于嘉王,即宋宁宗。韩促胄因拥立宋宁宗有功,不断得到升迁。韩促胄在宋宁宗时期权力很大,甚至大于丞相。

  韩促胄当政期间,为了打击投降派势力,尊崇岳飞,贬低秦桧。岳飞和秦桧一直是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的焦点。经过韩促胄的不断努力,宁宗下令削去秦桧的王爵,追封岳飞为鄂王,使岳飞死后在政治上得到了极高的地位。

  此时,金朝统治者陷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有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外有宋朝各族人民发动的反金起义。宋廷之中,到处是北伐之声。南宋重臣韩促胄想利用金朝趋向衰世之机,兴师北伐,实现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

  韩促胄于1206年5月请宁宗下诏北伐。宁宗下达伐金诏书以后,军民群情振奋。陆游和辛弃疾写诗写词进行赞颂,并对恢复中原失地寄予了厚望。辛弃疾对此作词道:"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

  韩促胄和宋宁宗作好了伐金的政治思想准备,但是军事准备却明显不足。宋宁宗与韩促胄在决策出兵前,为了使臣僚一致对外,解除了逆党,但是却有很多人不合作。宋宁宗命薛叔统帅淮西军,薛叔拒不上任;命许及之守卫金陵,许及之拒不出守。

  辛弃疾深知,北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时机成熟而仓促出兵。

  这时,年过花甲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急匆匆地赶到京城临安,求见宋宁宗和韩促胄,极力陈述轻率出兵的弊端。但是宁宗和韩促胄贪功心切,哪里肯听他的劝告,坚决按时北伐。

  虽然此时金国已经开始衰落,但是与南宋军队交战还是绰绰有余,宋军大败而归。宋宁宗为了与金国议和,讨好金国,重演宋高宗干过的事情,杀死了韩促胄。

  当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顿足捶胸,泪流满面,大呼:"这些人断送了抗金的大好形势!"

  韩促胄北伐的失败,给予了辛弃疾沉重的打击,他从此隐居不出。为了能够忘掉金兵的入侵,他寄情于山水,流连于诗酒。

  辛弃疾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以田园词抒发自己远离政治漩涡以后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似乎陶醉于山水花鸟之中,厌倦了人世间的纷争和猜忌。但是,他的内心却非常苦闷。他在《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闲"而不"适"的难言之愁,抒发了他的苦闷心境。

  辛弃疾被世人赞誉为"词中之龙","龙"往往和英雄豪杰、豪迈气概联系在一起,这一美称对辛弃疾而言是当之无愧的。

  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曾经多次向朝廷提出收复失地的计划。但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用,而且再三遭到排挤。

  1207年,68岁的辛弃疾病逝于江西铅山,他临终前一直没有实现北伐的壮志。几十年间,辛弃疾只有以词作为抗金的利器,把满腔爱国热情挥融在创作的词中。

  宋代正史记载了一段传闻如下:辛弃疾死后六十多年,著名爱国诗人谢枋路过辛弃疾隐居的铅山,在一座寺庙夜宿。谢枋刚刚入睡,就听到有人在庙堂愤懑的高喊,那声音似有无限的不平。谢枋独自到院中查看,院中并没有人。

  等到他回房再睡时,那喊声又起,这样反反复复直到三更天。第二天一早,谢枋询问庙中的僧人,得知辛弃疾的墓就在庙旁,谢枋不胜骇叹,亲自写了一篇祭文,在辛弃疾的墓前焚烧,呼喊声才没有了。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学和著述。朱熹精通经学、史学、佛学、道学、文学、音乐、自然科学,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庞大、完整的"理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