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全文阅读 > 第67章 荻沙学书,一夜千里

第67章 荻沙学书,一夜千里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庐陵(在江西省)人。四岁时,欧阳修的父亲去世了。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和笔,母亲从外边铲来一些沙子,找来一些荻草秆。

  "母亲,您在干什么呢?"欧阳修问。

  "妈想教你识字。"母亲把沙子铺平,用荻草秆写字。

  欧阳修拿起一根荻草秆,跪在地上,一笔一画地描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母亲用荻草和沙,教欧阳修学习了很多字。

  后来,母亲带着他投奔家在随州的叔父。随州的南面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家里有许多藏书。他的儿子叫李尧辅,欧阳修和李尧辅成了朋友,常到他家借书。

  一天,欧阳修又到李家,看到墙角的破筐里装着很多旧书,走过去翻看。他看到一本残破不全的书,上边写着《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文集。

  "书那么破,应该扔掉。"李尧辅说。

  "送给我好吗?"

  你拿吧!"李尧辅说。

  欧阳修把书拿回家,苦读起来。文章的含义深奥,欧阳修不太懂,但他觉得文章有一股博大的气势。欧阳修把韩愈的文章当成最好的典范。

  通过苦学,十二三岁的欧阳修读了很多书,文章写得很好。叔父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嫂,修儿将来能成大器!"

  由于一些贵族文人的提倡,骈体文又死灰复燃了。骈体文又叫"时文",讲究词句华丽,擅长写这种"时文"的人能当官。许多人把韩愈、柳宗元的文集扔到字篓里。

  欧阳修喜欢韩愈的文章,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只好学习"时文"。

  欧阳修参加了进士科考,三次获得第一名。朝廷任命他当了西京的一个小官,那年他23岁。

  留守钱惟演喜欢文学,设下宴席邀请朋友们做客。

  "今天是文人聚会,不能没诗!"酒宴开始后,钱惟演说。他看看梅尧臣,梅尧臣感到很为难。他主张作诗应朴实,但钱大人却喜欢骈体文。突然,他笑着说:"钱公在座,谁敢言诗呢?"

  "钱公在座,谁敢言诗呢?"众人都说。

  钱惟演笑着说:"老夫盖了一幢房子,快完工了。为纪念盛况,请永叔(欧阳修)、师鲁(尹洙)、希深(谢绛),各写一篇文章,看谁写得好。"

  "这个主意很好!"众人说。

  不久,三个人写完了。三篇文章各有特色,属尹洙写得最好。欧阳修带着酒登门请教,尹洙和他谈了一夜。第二天,欧阳修带着修改好的文章,又去拜见尹洙。

  "您的进步真是一夜千里呀!"尹洙笑着说。

  经过这次比试,欧阳修和尹洙等人成为好朋友。他们约定:以后多研究韩愈的文章,反对"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