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执政资源基础看组织发动群众的执政意义
组织和党员所担负的功能是党的功能在基层的延伸,这就要求把塑造党在新时期的新形象,将广大群众转化为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最主要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把党的大政方针转化为本单位的具体目标,传承共同理想,以共同理想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领发展方向,组织发展力量,通过保护、支持个人合法权益激发人的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领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支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另一方面,以自身的先进性,充分发挥高素质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号召力,塑造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为此,需要党组织保持自身政治上的纯洁性、思想上的先进性、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是党组织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别于一般群众社团的地方。从以上分析看出,组织功能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既受自身基础的决定,又受所处环境的制约。也就注定了在功能选择上既要避免党组织功能与各类其他组织功能的同质同构现象,避免分割乃至消除党在各类组织中的政治功能,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其他组织职能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从原先的资源直接分配者的角色走向利益整合者的角色,将功能发挥的着力点放在对社会工作进行方向全局性、战略性的领导和指导上,使自身更能为社会所需要。
三、党组织功能重构的当代内涵与功能“归位”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历一方面积累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执政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也使党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鲜明的历史规定性:党组织必须应对政局以及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结构与功能上做出及时的调整,否则就有可能因为体制上与功能上的僵化而面临执政危机。
(一)组织功能重构的当代内涵
组织功能的发展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随着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当今,党的组织必须围绕以下内涵进行功能重构。
1.维护公平正义是党组织功能重构的内涵之一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追求的最大基本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同时是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取得了执政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生活幸福,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方面责无旁贷,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宏观调控,越要倡导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对社会各领域实行全面广泛的政治领导,作为代表社会公权的最高层,党没有私利,也不能被大的利益集团所左右,党比其他组织有更强的政治经济表达能力,具有更强的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党在政治层面,能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则,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推动政治和谐的建构。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坚持人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一种社会公平的体现。党在经济层面,能通过经济公平规则,市场平等竞争、等价交换、机会均等、收入分配均衡等原则,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尽可能地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化,妥善处理好社会矛盾,协调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经济交往的和谐。这就为党组织功能定位设定指明了方向,决定了维护公平正义是组织重构的重要内涵之一。这种功能设定是有助于多元社会中的不同主体从各自的社会角色出发,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
2.宏观社会整合是党组织功能重构的内涵之二
执政党的基层组织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上必须履行执政党的基本功能,增强党的代表性与社会动员力,提高整合社会的能力。但是,政党的不同层级在履行自己的基本功能时,表现为一定的层次型,在功能结构上形成分层分类的结构体系。中央组织不同于地方组织,地方组织不同于基层组织。不同层次的党组织在承担政党基本功能时往往也是根据时代要求有所侧重,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履行功能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的不同。上级组织侧重于制定政策,宏观整合,下级组织更侧重于执行,微观服务。党的某一层级组织的功能选择总是离不开党的普遍功能和党的现实党情,比如革命时期,为适应党夺取政权的需要就使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成为工具的功能突出,一旦执政之后,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与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互相结合中得到强化而凸显出来,是因为要适应进行广泛政治动员和全面建设富裕社会的需要。而当前,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能将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有效地传达到政治中枢,才能有效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创造美好愿景。由此可见,处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确定自己的功能时,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取向和具体发展路径,必须围绕现实的需要优化和拓展自己的功能。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但凝聚和整合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体系依然是党的组织网络,中国社会的整合职能是在党的组织网络体系基础上展开,党的组织网络的基本结点还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作用可以满足国家社会整合的需要。执政党的基层组织,承担政治社会化功能就能担负起促进社会自主性发展和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的责任,就能综合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并通过合法的政治渠道表达出来,维持执政党组织各项功能之间的平衡,努力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同时,对于执政党而言,可提高党对政治资源的拥有量和对社会的调控与影响力,因为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冲突是其保持执政地位、获得合法性资源的关键。
3.微观优化服务功能是党组织功能重构的内涵之三
在资源由市场配置、社会事务逐步回归社会管理、经济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后,必须以服务为重心拓展功能。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治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也必须通过自身的社会力量开拓自己的服务功能,社会的转型也日益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成为集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为一身的组织,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功能会逐渐加强。当前,应着重强化党组织关怀、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公共服务领域内力求有所作为,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服务型的政治核心。
优化服务功能是一种适应性调整,不是削弱党的领导,相反,确定这样的功能内涵可以激活基层党组织,使其在变化的社会中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党组织向服务型角色转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价值目标,视服务人民为天职。党的基层组织是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存在的,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分离出来,很多事情依靠基层党组织来做,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完善,经济组织日益有了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机构的经济权力,成为专业化、功能化的社会组织,政府的职能也多被限制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了确保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政党只能作为政府环境的政治因素存在并发挥作用,而不能由政党充任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角”。尽管在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共产党是国家活动的政治核心,事实上执政党也具有某种行政化的结构和功能,政权体系中也存在着政党与政府的“二元制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都履行着公共管理的职责,但执政党功能的发展趋向主要是实现对国家活动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不是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事实上,一些发达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已经按照“重心向下,凸现服务,务求实效”的原则进行功能上的“归位”,如浦东新区的党组织以“阳光驿站”的建设为载体,构筑起关怀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平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实行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以公众的期望决定组织策略的设计,以公众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容,以公众的满意度衡量党组织的工作成效。
(二)党组织功能的“归位”历程与路径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和执政历程来看,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统治、夺取政权,因此,当时基层组织主要是运用思想政治手段,发动与组织群众、开着政治斗争,其功能是“党实行阶级斗争的战斗堡垒”,“称为群众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基层组织的功能也随之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组织功能定位从政治领导走向“行政化”
当时,党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便以基层组织为轴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体制为构架对社会进行整合,形成了政经社一体的“单位制”社会结构。单位体制形成于社会主义初期对中国社会的重新组织的过程中,配合国家对整个社会体制的选择。我国在资源分配、社会调控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建立了单位体制,构成了整个社会调控的基层体制。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管理的组织手段和基本环节。通过单位组织,一方面实现了社会的组织化,有利于执政党和政府通过单位这个组织中介来整合社会个体;另一方面,由于资源高度集中于执政党和政府,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党和政府,单位内部的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确保了在大部分单位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确立了对行政力量的优先性。“统一领导”成了中国所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唯一模式,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社会化大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对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要求的提出,这个定位逐渐显露出弊端,使党过多地陷入了对日常事务的管理,不利于党组织功能的“归位”,不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党的组织功能向“超政治”转变
60年代初,党中央指出党组织“忙于领导经济建设,包办代替行政工作,放松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不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反而降低了党的领导作用”。但事实上,党的基层组织还是朝包揽单位党政大权的“超政治”组织发展,“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的基层组织掌控单位的政治、经济资源以及所有成员的政治、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处于统一领导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这种情况有两重性,“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握有手中权力并充分运用这个权利,有助于实现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它又使党组织过分行政化,包揽许多行政事务,使基层党组织处于单位矛盾焦点之中,忽视和放松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疏远以致恶化了党群关系”,形成了自我封闭和强化的特点,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极致。
3.改革开放以来,党正在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方位”重新定位
“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从“统一领导”逐步向政治领导转变。当党自觉到自己是执政党,并定位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三个代表”时,不仅党自身和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党与国家关系的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功能专业化组织增加,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日益脱离出政经社一体的单位组织,党组织的结构基础及活动方式与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的内在契合度急剧下降,在所有制、产权结构各不相同的经济组织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的功能也有了区别。各类党组织都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宽广视野,寻找自己的定位,开阔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党在各类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从“统一领导”这个单一模式向着注重体现政治领导的多种模式转化,功能的属性从“超政治”功能逐步向政治功能“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