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全文阅读 > 第31章 完善党的组织网络是组织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1)

第31章 完善党的组织网络是组织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1)


  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的机构与组织很多,包括政党、利益集团、政府、社团组织,等等,其中政党组织是现代社会整合的基本政治组织。执政党与一般政党相比,由于掌握国家政权和国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是公共权威的主要代表者,是国家利益的合法代表者,在社会整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执政党组织由于执政需要,在组织结构上也具有自身的执政特色。政党由非执政党转变到执政党,这种国家权利结构位置上的重大变动所带来的政治目标、要求的调整也必然会带动政党组织结构本身的重大变革。

  执政党的组织重构是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完成自身身份转换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的基本政治目标,是发动社会成员以获取政权转变为手段,并在政权的支持下整合社会,巩固政权。身份转换中的执政党的组织重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自身的组织基层上成长出能够履行国家政权功能的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又要能够将执政前未能容纳组织中的社会成分以及新生的社会阶层,整合进自己的体系结构之中,实现强有力的社会整合,体现自己作为国家的代表性,以巩固政权。要进行有效社会整合,就离不开高效的组织网络。有效的组织整合是社会整合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执政党的组织重构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执政党的组织网络建设。

  一、组织重构与执政党的基层社会整合

  执政党的组织网络建设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执政前的组织方式是执政党的宝贵的政治资源,往往是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执政党的组织重构,往往体现为对以往组织方式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发展路径不同,各国执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各国执政党的组织网络在各国的社会整合中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也各式各样。因此,要得到对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的组织网络的科学认识,就必须对该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执政党的组织结构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考察。

  中国高度整合的社会系统的出现和维持,是多种历史条件群集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整合组织,推动了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为现代中国政治形态打下了坚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创造了独特的中国政治生态系统,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执政党的组织重构是有效社会整合的组织基础

  社会的整合离不开政治组织网络的支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现代政治组织既是国家建设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国家建设的迫切任务。谁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将一盘散沙的社会组织起来,谁就拥有了执政的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组织能力,将党、政、军糅合在一起,实现了军队整合、政党整合的一体化。通过“支部建在连上”等一系列组织方针,将其组织扩大到社会的最基层领域,体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甚至蒋介石也认识到,共产党的组织严密胜过国民党,纪律性强,常常能以少胜多。“共产党的阴谋固可诛,共产党的组织则有可采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斗争中形成了既能准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能把握中国客观情况,有高度权威的中央领导核心层,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这种空前的组织能力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建立新的国家政权,进行全面的社会整合做好了准备。中国共产党在掌握了政治权利后,党的组织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空间。在广大新解放区,党的组织从秘密状态走向公开活动。由于革命胜利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党的组织权威空前提高,广大群众纷纷向党组织靠拢。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执政党组织重构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政权的巩固,而且关系到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的维系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进行组织重构,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是对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和组织模式进行发展与突破。党的工作重点“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革命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改组给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重构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较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组织与社会经济的改组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得以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政权后,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重组,形成了以党的基层组织网络为核心的社会组织体系。”在城市,通过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组织成为城市单位组织的核心;在农村,无论是新解放区还是老解放区,通过党领导开展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党组织都对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的重组起了决定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组织分布到全国每一个城镇和县区,每一个重要的企业,并且分布到各个民族”。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组织重构与社会经济的改组结合起来,在党的直接领导和作用下,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织化和社会改造。形成的党领导社会的组织网络是社会整合的基本结构,社会整合取得重要成果,“这种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维系的十分紧密的组织化社会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社会基础”,改变了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旧局面。

  (二)执政党的组织网络动员实现社会结构整合

  执政党对社会阶层的组织动员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历史要求。执政党如果无法将分化的个人、阶层对自己权益的要求组织起来,就无法完成国家集权的统一,现代国家就无法生存。西方国家执政党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成员参加选举活动完成对社会阶层的动员。组织动员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为了保持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现实要求执政党以自己的政党组织为资本,充分发挥组织动员的能力,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切实增强自身社会影响力,进而把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凝聚在自己的旗帜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社会成员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来实现对社会阶层的组织与动员。中国共产党重视社会基层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了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等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与组织制度。“强大的基层组织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网络实现有效社会整合的组织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力量源泉。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根本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实践证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以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强大基层组织网络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在国家需要时能及时动员起巨大的社会力量,强大的基层组织网络把分散的党员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实现执政党的纲领和目标。这种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惊人的效率,为执政党的组织网络有效的社会整合提供了最根本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不仅以自己的制度实现党内组织的一体化,而且还以这些制度为原则,指导其他组织包括其他权力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制度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这些权力机构和社会组织已经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规范,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延伸,是政治一体化的制度保证。”“坚持群众路线”使中国共产党组织网络具备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以多种形式与民众进行交流,增加政党的亲和力,并切实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各国执政党都十分重视与群众的联系,而中国共产党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按照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了奋斗目标、行动纲领、方针政策,最广泛的代表了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因而为社会整合获得了最广泛的组织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网络在其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整合方面,体现了自身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新时期,区域统筹党建、非公企业党建、农村党组织资源的巩固和整合,都在权威、资源、思想、组织和制度上为中国进行强大的社会整合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实践与探索:浙江舟山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格局

  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人口96万多。为深化拓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强化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舟山市在2007年底普陀区桃花镇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08年8月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盖、常态化保障”的要求,在全市全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形成了“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创新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

  一、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舟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基层组织的工作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面临新的挑战。1.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实效。近年来,舟山市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提高党员素质能力、发,进行了探索。2003年,开展了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其核心是如何带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问题,是解决基层党组织骨干的能力问题。2005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以“党群联心、共创和谐”为主题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尤其是无职党员的作用,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但是随着联系和服务工作的深化,个体服务能力有限与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的矛盾也愈显突出。为此,舟山市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转变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综合性的联系和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需要及时准确掌控基层情况,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逐步分化,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积累,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并且日益复杂化,部分群众对党员干部不够信任、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支持,甚至引发大规模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重大项目推进。但是,舟山的许多社会管理服务还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以条为主、各自为战的方式方法,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等手段的改进,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少了,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准确传递、及时回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的不灵通、不对称,久而久之,党委政府对群众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利益诉求掌握得不全面、不准确,而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和意图,群众又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吸收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建立完善群众工作的分片责任承包制,切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的效能。3.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需要整合面向基层的各项资源,以统筹的理念强化基层管理和服务。随着经济领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经营体制的实施,群众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乡逐步融合直至一体的趋向比较明显,群众的需求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复杂化。为此,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统筹城乡的理念改进党在基层的领导方式,一方面,要创设集社会管理服务与基层党建工作于一体的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整合基层各类组织资源,充实党的工作力量,发挥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作用,调动基层各类骨干分子的积极性,形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合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公共服务平台,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打破条块分割局面,整合面向基层的各类资源尤其是市、县(区)部门工作力量,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做法与经过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着眼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创新所作的探索,就是在乡镇(街道)、社区(村)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把乡镇(街道)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网格,通过整合基层各类组织资源,对应每个网格组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团队,全面承担网格内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职责,并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从而为群众提供更为直接、高效的服务,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主要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