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全文阅读 > 第30章 调适党的组织功能是组织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3)

第30章 调适党的组织功能是组织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3)


  具体来说,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党组织要领导本地区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工作。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要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即基层党组织要支持参与、引导和监督企业的健康发展。机关事业单位(高校除外)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党组织的地位应定位于政治核心发挥协助监督作用,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高校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其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党手中,因此高校党组织的地位应定位于领导核心,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基层组织的功能远没有调整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所有制方面,单一的国有制发展成为公有制占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新产生的个体劳动者群体和私营企业主群体以及合资、外资经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私营企业数达到300.55万户,比2001年增长97.7万户”。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大量的民间自发组织不断涌现,先是在经济领域,一些个人和企业自发建立互助互利的帮扶组织,如酒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商业团体等,随后发展到各种学术团体、专业论坛、舆论媒体等。“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有41.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2.9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8.24万个、基金会1597个。目前,每年仍以10%~15%的速度发展”。这些组织当前或者还没有被纳入党的组织体系中来,或者即使我们在一些组织中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但在这些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如何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性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又需要迫切解决。可以这么说,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所编织的组织网络出现了“裂口”,从而给原有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定位与组织资源开发带来挑战。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缺乏完善的机制,加之起步晚,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力量还很薄弱,其“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功能并没有完全实现,党组织的先进性也不是十分明显,为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回顾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出:“党的基层组织重新定位的基本趋势,是从传统的政权化(行政化)功能定位转向政党化的功能定位”,同时也可以看出功能和结构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结构的党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在不同时期,由于党所面对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党组织的功能安排也有不同侧重点。上级党组织侧重于制定政策,宏观整合;下级基层党组织更侧重于执行,微观服务。理想化和模式化的组织功能安排,实际上只能淡化了党组织的基本目标,导致党组织功能的“越位”和“不到位”,党政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摩擦最终变异为功能的扭曲和错位。如何分类对各类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权限进行规定,使其更符合实际,更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职能作用,未来的党组织如何变化,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探索,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挖掘新兴组织资源,使执政党生命系统的新陈代谢得到良性运行。

  实践与探索:浦东新区以“三服务”整合城市社区党组织资源

  新时期,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削弱、整合社会能力较大程度下降,甚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丧失主导地位等现象出现的同时,许多地区的党组织,面对挑战,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新时期有效整合党组织资源,创新开拓组织活动方式的有效途径,也称为一种新气象。例如,上海浦东新区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工作手段,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在提高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丰富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1.对党的基层组织资源进行整合创新

  适应社区组织形态的不断变化,近年来浦东新区一直探索对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进行有效整合,努力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在社区党组织体制方面,2004年起新区先后在潍坊、梅园、金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试点,初步建立了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居民区、驻区单位“三条线”党组织为构架的“1+3”社区党组织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党建在组织、工作上的全覆盖。2006年5月,又在全区范围内正式启动了社区党组织体制调整工作,计划到2006年6月底基本完成各社区(街道)党工委的挂牌工作。在两新组织党建模式方面,在1999年建立全国第一个以楼宇为依托的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开创“支部建在楼上”党建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又进一步探索“总支建在片上”的党建模式,通过布点划片,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建好“铁打的营盘”,从体制上保证党的组织全覆盖,增强党的工作的有效性。目前金杨社区(街道)已经通过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派驻建、改建5种不同模式建立起了47个党组织“营盘”,形成了覆盖辖区范围的党的组织网络,以铁打的营盘来服务流动的党员。在基层党组织横向合作机制方面,鼓励和支持富裕村和经济薄弱村、城区成熟居民区党组织和农村新兴居民区党组织、老居民区党组织和新建居民区党组织之间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和支持老龄党支部和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党支部之间开展“忘年交”活动,发挥老龄党支部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先进带后进工作,每个达标创优一级党支部都要帮助一个后进党支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总体战斗力。区级机关工委组织500个机关党组织与500个两新组织或居民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合作支持。2006年,新区又提出“加强党建联动、共创群众满意工程”,把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党建工作纳入社区区域性党建工作之中,通过整合组织资源来同步推动重大工程建设与社区建设。

  2.对基层党组织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开发激活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的要求,新区各级党组织通过“三服务”活动,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社区各类闲置的、休眠的、被忽略的,或利用率不高的社会资源进行开发激活。各街道、镇积极推动社区现有各类公共设施资源开放共享。目前区管学校的体育设施、图书馆已全部向社区居民开放。各街道、镇及居民区党组织还通过经费资助、思想引导、骨干培训、党员渗透等多种形式,把社区内活跃的60余种、2100多个自发性活动群体逐步纳入了党的有效领导之下,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部分街道依托社区内的教师联谊会载体,充分调动教育资源,为社区内无力请家教的孩子开展义务家教活动,不仅为退休党员奉献社区提供了舞台,也拉近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心理距离。在开展“三服务”活动中,党员的个体资源同时被唤醒,一些身处企业重要管理岗位的社区在职党员,在帮助社区党组织解决困难党员群众再就业问题中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并且为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了许多便利。在开发激活社会资源的同时,新区还注重加大对社区内新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集聚社会资源。金杨社区(街道)在总结罗山市民会馆由民间组织自主成功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教育中心的管理,通过新社会组织的发育壮大,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周到的公益性服务。

  3.对基层党组织的物质资源进行盘活加强

  在“三服务”活动中,新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26家面向社区所有党员和群众的阳光驿站。在阳光驿站的建设过程中,各街道、镇、开发区对辖区内原有的各类服务平台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充分发挥了阳光驿站作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孵化器、区域内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的平台、党组织关怀党员的温馨家园、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窗口的五大功能,为进一步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各街道、镇、开发区还依托阳光驿站进一步推进服务载体创新,通过组织“阳光之旅”、建立“阳光服务队”、筹集“阳光基金”、开设“阳光讲坛”和“阳光课堂”等,从功能定位、服务设施和活动形式上把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花木镇依托阳光驿站建立了为党员和群众提供无偿和低偿服务的“阳光服务网络平台”,为2200多名生活困难的社区居民发放爱心卡、温馨卡,使他们接受83家社区单位提供的优惠服务,社区居民对此的满意率超过95%。在盘活党建阵地资源的同时,近年来新区不断强化党建经费资源,加强党建支撑体系建设。2001年以来,新区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建立了“一返还、两补贴”(上缴党费全额返还,区管党费和街镇财力适当补贴)的机制,每年总额达到400多万元。2006年开始,区财政每年还将拨出400多万元专款,用于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补贴和支部负责人工作津贴。同时,对四个开发区综合党委和新区人才综合党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明确由区财政给予保障。

  4.对基层党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培育

  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针对基层党建工作缺乏专门工作力量的问题,2003年以来,新区率先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式管理、派遣式用工”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党群工作者,派遣到各街道、镇、开发区,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极大缓解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依靠临时力量、兼职人员开展工作的困境。新区正在开展进一步推进党群工作者社会化招聘、专业化培养的探索,以不断充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后备力量。针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素质参差不齐和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重点推进“班长工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对全区近5000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党群工作者轮训一遍;按照统一培训时间、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师资力量、统一培训考核的要求,分层轮训体制内党支部书记;依托区委党校,探索双休日党群工作者菜单式培训方式,开设党支部书记培训中心板块,并向全体党群工作者开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党群工作者的薪酬保障体系,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真正使党务工作者成为令人向往、受人尊敬的职业。针对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两新组织党组织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新区正在加快建立三个信息化平台,通过完善新区基层党建网,形成党内信息交流、学习讨论的互动平台;通过建设GIS党建管理系统,形成党组织变更、党员流动的数据分析和动态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党建工作移动通讯专网,形成即时发布信息、处置应急事务的指挥调度平台。

  分析与总结:

  上海浦东新区党组织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工作手段,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在提高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极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社区基层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的整合,把上级党组织的资源转化为基层党组织的共同资源,实现党组织资源的共享。浦东新区党组织高度关注建立与社会的有机联系,通过调整社区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规范或协调社区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与纠葛,使党在各项社区活动中成为团结、凝聚全社会的主导力量。

  二是以组织功能发挥最大化为重点推进社区党组织运行模式创新,在功能上由单纯的领导管理转变为综合性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注重社区党组织工作目标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功能协调,使党的社区工作贴近群众需求、融入社区公共事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把服务作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职能,社区党建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保障与支撑。浦东新区坚持服务在先,强化服务支撑体系,把帮助解决社区的实际困难、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满足社会组织的利益需求作为中心环节,通过社区党建的服务与扶持使更多基层党员参与社会建设工作,推动党建社会功能的发育完善。

  经验与借鉴:

  浦东新区党组织在依托行政权力的传统格局基础上,强化了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三服务”为抓手,把一个党组织的资源共享为多个党组织的资源,实现了基层组织的工作载体创新。实现了社区党建在组织、工作上的全覆盖,激发了社区内组织和个人参与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将社区自发性活动群体逐步纳入了党的有效领导之下,从方式上整合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工作的多种资源优势,以社会化、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运用“注重服务、加强协调、同创共建”的工作方法建立了组织资源共享、社区事业共创、群众利益共得的党建工作载体,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