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全文阅读 > 第34章 完善党的组织网络是组织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4)

第34章 完善党的组织网络是组织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4)


  第三,以党内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着眼于信息网络整合资源的独特功效,延伸现有党内信息网络,开辟企业党建工作新型阵地,采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资源。一是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在区域党员服务咨询中心,设立远程教育终端,面向区域内全体党员开展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中的优势。实行“定单式”教育,围绕区域内企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安排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开展面向区域内全体党员的开放式培训;实行“菜单式”教育,针对企业党员特点,排出每季度的教育计划,组织党员按需参加学习;实行“点播式”教育,根据不同企业党员作息时间差异大的状况,全天候向党员开放学习网络,党员随到随点课程进行学习。二是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区域性党组织设立信息管理节点,纳入全市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区域党员的信息化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减少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环节和手续。建立定期信息维护制度,及时录入区域每个党员的基本情况,登记党员参加学习、缴纳党费、发挥作用等情况,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提醒。探索党员IC卡管理,党员凭卡接转组织关系和参加组织生活,切实解决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以及流动党员难管理等问题。三是依托区域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区域党员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热线和信息网站,受理企业党员和员工的求助事项,公布党组织的服务资源,调动党员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帮助解决区域内党员和员工的生产生活难题。

  第四,以创新载体为抓手,健全企业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着眼于党员队伍在党的组织资源中的根本地位,统筹抓好区域内企业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创设有效载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提升党员素质的同时提高资源质量,在规范党员管理的同时集聚资源力量,在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同时发挥资源效能。一是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工程”。由区域党组织牵头,协调区域内企业实施“党员人才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人才培养成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定期开展公开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选活动,把推荐出来的优秀人才、优秀团员列入党的发展对象,在整个区域内保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常数。试行发展党员群众推选、征询群众意见制度,区域党组织负责做好未建党组织企业的党员培养发展工作,确定培养对象时让群众来推选,发展入党时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形成吸纳优秀人才入党的良性机制,以新鲜血液充实党员队伍力量。二是积极推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针对区域内党员人数一般较多的实际情况,突破教育管理以支部为主的单一形式,结合党员的文化层次、作息时间、岗位性质,对区域内企业的党员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区域内全体党员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三是统一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根据区域内企业党员的岗位特点和爱好特长,把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组织起来,统一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设立专业化服务分队,组织开展面向区域内企业和广大群众的义务服务活动,集聚党员发挥作用的力量,扩大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

  第五,以区域党建共建为手段,构建开放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着眼于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和谐互动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区域党组织和区域内社会组织的力量,合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实行区域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带促”共建。按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把企业群团工作纳入区域党建工作,运用组织上带、思想上带、工作上带等形式,区域党组织领导搞好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同时,整合区域内群团组织资源,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做好区域内企业的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力量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形成企业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促企业党建的“带促”共建机制。二是实行区域党组织与企业主管部门“借力”共建。建立区域党组织与企业主管部门双向联系制度,区域党组织通过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党建的指导力度,主管部门通过区域党组织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相互借力共同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三是实行机关党组织与区域党组织“帮扶”共建。利用机关党组织政策业务熟悉的优势,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区域党组织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区域党组织工作的指导,促进区域党组织工作规范化运行。同时,发挥机关党组织党建资源丰富的优势,向区域党组织提供培训师资、帮扶资金、教育活动设施,从外部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完善共建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产生最大效能,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资源保证。

  分析与总结:

  宁波市的区域统筹党建工作思路,其出发点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顺应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遵循了党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相契合的内在规律,转变了党整合组织资源和整合社会力量的战略及方式。

  二是有利于区域内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优势,有利于加强对区域内企业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为区域内各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强大的组织资源保证。三是突破了单位制党建模式下条线框架的束缚,打破资源按条线配置的传统方式,实行区域内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

  经验与借鉴:

  宁波市针对宁波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和分布状况,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有效整合党的组织资源,转变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新经济组织领域有效巩固了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了开发与利用新时期非公企业的有用资源,用以不断夯实党在非公企业新领域的组织基础,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顺利破解了如何在新经济领域积聚组织资源,与时俱进开拓并重新部署组织资源的难题。

  三、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的巩固与整合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我们说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整合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所能掌握、支配和动员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如何科学有效地整合农村基层组织资源,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整合党组织资源,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目前农村的党建工作,特别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更多的是党内循环,更多依靠的是传统资源,可利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农村基层组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资源闲置、浪费、流失以及利用成本过高、效能不高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呈萎缩趋势,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弱化

  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的扩大需要有稳定的新成员的加入,从而给党注入新鲜血液。但是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党的农村组织资源产生新的损耗,党在农村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在农村发展党员比较难。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差别的加剧,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比重偏大。外出务工农民跨地区流动呈上升趋势。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村人口,对党的向往不那么强烈,主动向党组织靠近的人不多,而且党组织难以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少数村党组织已多年未发展党员,农村党员严重老化,村党支部班子后继乏人。农村一些党组织有名无实,使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力量被削弱。二是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分田到了户、各致各的富,什么党员不党员、支部不支部”;另外,在农村出现的新生产组织形式使农民有了自主权,他们对村级正式组织(包括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加入党组织的要求不强烈,因而党员和干部后备力量都相当缺乏。三是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乡村干部的腐败和专横导致一些恶人混进党组织,严重侵犯农民的权利,农民群众便把这些个别现象视为主流,对党的先进性认识发生了动摇和偏差;个别支部发展党员“论资排辈”,忽视青年农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思想深处存在着嫉贤妒能观念,对优秀青年培养不够,挫伤了他们的政治热情。

  2.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管理不够完善,使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党员队伍的结构变化,使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支部、以生产组为单位设立党小组的传统建党模式和“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单一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村级区域特别是中心村规模成倍扩大、社会事务更加繁重、党员人数增加,村党支部已难以适应领导新村改革发展及担负起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缺乏针对性,极少趣味性和经常性,有待改进。二是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林、牧、副、渔、工、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各种专业部门和新的经济组织。新经济组织中一些农村优秀人才中的党员正在从村党组织管理格局中慢慢脱离出来,他们跨出了行政村区域的限制,村党组织逐渐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则给农村富余劳动力以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日益增多。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的趋势日渐凸显,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导致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3.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的物质基础还不牢固

  党建工作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障和支撑。在农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相当差。由于集体经济的脆弱,村级债务沉重,基层党组织缺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物质手段,导致水利等基本设施年久失修,道路、学校建设没有资金来源,有些村连基本办公费用都无法解决,组织活动很少开展或者开展不起来,连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都成问题,支部、村委会干部工资没着落,更谈不上有精力和实力去抓党建工作,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削弱,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这样一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但不能为农民谋福利,而且自身运作中的一些必要开支费用都得向农民摊派,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自身建设不够,导致“信任危机”

  由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中少数领导干部作风腐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在一段时期,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受到不利影响,在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出现了信任危机,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威信下降。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战斗力不强,出现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领导方法和领导水平欠缺、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联系党员和群众少、班子配备结构不合理等等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干部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被称为“四要干部”:要粮、要钱、要人(殡葬改革)、要命(计划生育);少数农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常常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群众稍有微词,就采取过激行动,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少数干部在选人用人上不够谨慎,把四平八稳的老好人、近亲繁殖的“家族兵”、漫天许愿的游说客选进班子,致使工作难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