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组织网络的重新整合和部署必须遵循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组织设置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必须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对经济生活的领导力和控制力。一是创造条件,选准依托,形成区域性、社会化的组建模式。即依托非公有制企业聚集的经济园区、市场、商务楼宇等建立党组织,做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街道社区党建有机衔接。这样可以依托街道、社区的工作资源,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监管、自律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党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按照“行业相通,地域相邻”的原则,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扩大覆盖面。根据企业党员数量和流动情况,将属地、属资、属条、属业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可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厂联建等多种形式设立党组织。应根据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合理确定非公有制经济体中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设置党组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离开物质经济基础的现实,必须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按照生产力布局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实现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2.发展先进性,提高公信力,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主体性条件是先进性和公信力。共产党组织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先进性。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落实到具体层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贯彻党的主张、传承共同理想上,更体现在企业面临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时党组织的保证能力、应变能力上和党员在行为、技术、能力、效率方面引领群众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上。党组织和党员如能真正参与企业的改革和生产经营,积极建言献策,能引领企业发展方向,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就会成为企业离不开、少不了的坚强核心。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组织控制着各种社会资源、握有各项人财物实权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逐渐减少,党主要依靠党的正确政策、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党的公信力来实现领导,党的领导手段由主要依靠掌握人财物实权向主要依靠党的先进性和公信力转变。因为在非公有制领域,在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大趋势下,基层社会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然进一步走向民主化、透明化,基层党组织将各种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并直接行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会日益变小。领导基层社会的方式,只能以“权威”而非“权力”影响。对企业职工的领导不能建立在强制力上,只能建立在用先进性和感召力赢得职工的自觉认同、自愿服从和衷心拥护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开展工作主要靠能力、靠人格力量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靠“信”、“情”、“理”来与业主和员工加强沟通以及党组织内部成员的沟通。基层党组织如过分强调“权力”而非“权威”的影响,难免陷入管理主义的陷阱,很难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甚至貌同人民群众脱离和疏远的危险。
总之,中国共产党需要集合力量,不断在新的领域开发组织资源,以新的形象、新的方式融入社会、整合社会、主导社会,从而在国家现代化事业中发挥中坚作用。
实践与探索:宁波市“区域统筹”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组织设置模式的单一性、封闭性和超稳定性,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现代经济组织不断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突破行业、区域限制以科学整合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在此背景下,由浙江省宁波市探索并推行实施的“区域统筹”党建工作模式应运而生,并取得明显成效。所谓“区域统筹”的党建工作,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统筹设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统盘使用党建阵地,以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推进新经济组织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宁波市探索出的区域统筹党建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外来人员集聚地的区域化党建;工业园区中的区域化党建;商贸区、商务楼宇、集贸市场中的区域化党建;行业、产业中的区域化党建。
1.区域统筹党建工作重点解决影响组织资源整合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迅猛增加与党的组织未能有效覆盖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非公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多,涵盖面亦越来越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宁波市为例,宁波现有非公经济组织32.2万家,从业人员207万人,完成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以上,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底,宁波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已建立党组织5466个,有党员59529名,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135.5%、154.8%。但相对数量庞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来说,因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不多,党员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党员,本身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党组织的覆盖面仍比较小,还存在很多的空白点。就宁波来说,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全市有非公有制企业76510家,党组织的覆盖面也只有7.1%。
二是解决从业人员流动性增大与传统党员教育管理手段难以适应的矛盾。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力在单位之间、产业之间和地域之间流动日趋频繁,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党员。从宁波的情况看,50万长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有党员6777名;25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中,迁来组织关系的有3487名,还有些党员纳入了“双重管理”,但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性党员”。这就需要建立在流动人员中发现、培养、发展党员的新机制,不断扩充党员队伍资源;需要探索与人员高度流动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新办法,加强对流动党员队伍资源的整合,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党员队伍就业结构多元化、时空分布流动化、思想和需求复杂化的情况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到位,缺乏对党员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充分的组织关怀,使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物化”、组织观念弱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滋长,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热心、不积极,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三是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重与党组织作用发挥不理想的矛盾。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面临着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加剧,劳资关系处理日益复杂等问题,迫切需要党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党建工作所依托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组织不直接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管理权、指挥权,在活动经费来源、阵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业主,党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党务工作者缺配、不到位情况比较普遍,党组织能够直接调控支配的资源非常有限。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开展活动不够正常,工作方法简单,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尤其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监督企业依法经营方面比较乏力,甚至演变成企业的招牌或摆设。
2.适应设置模式转变,构建资源充分整合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格局
区域化党建将原来相对独立的企业党组织及其党员都纳入一定区域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将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的内部自我运行纳入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格局中,即在坚持理顺党组织关系的前提下,打破原来的组织设置格局,对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或者在保持原来组织设置格局下,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解决新经济组织领域中党的力量薄弱、作用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促进组织资源的充分融合,有利于促进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在整合中发挥最佳效能。
第一,以建立区域性党组织为重点,形成广泛覆盖的组织体系。着眼于区域内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性,从区域的角度总体考虑区域内党组织的设置,促进组织资源的充分整合,实现组织资源效能的最大化。一是灵活设置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设置的理念,在工业园区、商贸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采取区域联建的方式,建立区域综合性党组织,整合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资源。二是全面理顺区域内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对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中已建立的党组织,统一划归到区域党组织,暂时不具备条件划转的,应建立横向挂靠关系,接受原有上级党组织和区域党组织的双重管理,积极参与区域党组织的活动。三是合理划分区域党组织的管理职能。在健全区域党组织体系基础上,合理确定区域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的管理职能,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序开展。区域党组织的职能,重点应定位在区域内企业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区域整体性党建工作的策划推进,以及未建党组织企业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突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和核心地位。区域内企业党组织的职能,重点应定位在本企业党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本企业党员群众参加区域重要党建活动的组织发动,突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参与和配合职能。
第二,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改进区域性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着眼于企业党组织在凝聚党员和员工中的特殊作用,搭建区域性服务平台,转变党组织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集聚和激活党的组织资源。一是建立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对区域内企业的党建阵地和活动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区域党建活动平台。围绕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正确定位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合理设置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的作用。二是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区域党组织以党员服务咨询中心为依托,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措施,形成关心爱护党员的工作机制。健全区域内企业党员思想状况掌握分析机制,建立党员网上论坛,定期开展谈心活动,深入了解党员所思、所想,及时化解思想困惑、疑虑;健全党员困难帮扶机制,设立党员互助基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健全党员奉献奖励机制,设立党员重要贡献登记册,发放特殊贡献奖励金,加强对党员的激励和引导。三是实行区域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在区域内企业不同层面选出有代表性的党员,成立区域党员代表会议。建立党员代表联系党员制度,每位党员代表联系若干名党员,使区域内的每个党员都有党员代表联系,广泛了解、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在区域党员群众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党员代表提案制,以制度形式及时收集和听取党员代表对区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落实党员的建议权;建立党员代表表决制,对区域内企业党建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交党员代表会议集体表决,落实党员的决策参与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