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全文阅读 > 第21章 新时期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的现实问题(2)

第21章 新时期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的现实问题(2)


  (五)党内“无组织力量”滋生使党的组织资源受到侵蚀

  “无组织力量”一般是指对原有社会结构起瓦解作用,又不代表新结构的社会力量,是瓦解现存社会结构的内部动因之一。政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也会滋生“无组织力量”,也会侵蚀政党组织内部的结构,破坏政党的内聚力与战斗力。党内“无组织力量”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寻租与腐败现象。

  比较研究当代世界政党现象可知,不少国家与地区的执政党,在成立之初或执政之前,大都能以某种新思想与政纲吸引并凝聚全党,用党纪严格约束组织成员,坚持较严格的入党标准,领导层一般能励精图治,政党与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保持密切联系,以赢得社会认同,这时党内“无组织力量”较难滋生。随着在野党取得政权,革命党变为执政党,政党自身建设就可能松懈,党内“无组织力量”就可能滋生蔓延,侵蚀党的组织资源,任其发展就可能使执政党丧失政权,甚至亡党亡国,苏共的覆辙应使人警醒。在苏共执政后期,党内放弃理想信念教育,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现象严重,严重脱离党员群众与社会大众,党内“无组织力量”大肆蔓延,以致在苏共被取消合法地位,国家解体之际,没有一名苏共党员出面阻止。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十分重视党内思想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党内“无组织力量”滋生的条件较难形成。“文化大革命”极大地冲击了党的思想与组织纪律。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社会转型,商品经济意识以及其他不健康社会思想意识侵入党内,党内具备了“无组织力量”滋生的土壤条件,使得一部分党员放松自律,滋生入党做官、以权谋私的错误想法。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揭露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大案,令人震惊,甚至出现政治局委员陈希同、陈良宇腐败案。尽管党内“无组织力量”仅是一股潜流,尚难撼动党的执政基础,但是任其滋生蔓延,就会不断侵蚀党的组织资源与执政能力,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反腐倡廉成为新时期巩固执政组织资源,防止资源流失的重要任务。当前,要把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有效考察党员领导干部的操守品行,努力建构党内健全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做人民公仆的先进性思想教育,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自律,经受住各种考验。

  三、新时期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的成效与问题

  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其中所蕴含的能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比拟的。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专家费正清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完善的党组织系统保证了中国长期稳定”。但是,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转型,已经使我们党的组织资源产生了一些新的损耗因素。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有制企业的数量不断减少,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

  (一)党的基层组织资源整合的成效与现实状况

  党的基层党组织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是党提高执政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党实现政治目标与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强大的组织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安全的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过程中,积聚了十分丰厚的组织资源。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73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呈现出数量增加与质量整体上升、组织覆盖面增长与社会基础日趋牢固的良性发展趋势,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如此,当前仍需要进一步解决数量的增大与党员质量的提高,覆盖面的扩大与党组织的动员力的上升相匹配的问题,特别要防止党组织内部腐败问题以及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边缘化问题。

  这些年,党的各级党组织把开发、整合组织资源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探索创新,有效整合领导班子和干部资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资源、人才资源、社会资源等各方面资源,在优化组织资源设置和配置的过程中,增强了组织资源在促进各项工作中的整体功能,基本实现了组织资源效能和作用发挥的最大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阶层构成日益发生新的变化,给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党员的教育管理、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党支部,在资源整合方面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往往流于形式

  党支部是党的建设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基层组织之间存在着两种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其中一种是制度化的正式机制,主要表现为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共建”活动;另一种为非正式机制,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正规的,如各种研究会、联谊会、党建工作小组等,它们把许多党的基层组织松散地联结起来;另一类是不太正规的,主要是以私人关系为纽带把许多党的基层组织联结起来的松散整合。

  对于以私人关系为纽带的资源整合来说,最大问题是没有保障,这种资源共享关系很有可能随着单位负责人的调动、离任而终止。而且它没有规律性,开始、终止、行动,都是根据双方当时资源是否充裕,是否有空闲,是否愿意而决定的。这类组织开展活动的频率一般为一个季度到半年一次,形式一般为各单位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聚集起来,介绍自己单位党建的情况,互相交流经验。由此类活动进而导致两个单位的合作以及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比较小,这种方式的共享一般仅仅是经验资源的共享,而且难免套话空话,这种合作活动以及资源整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实际意义不大。

  2.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许多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着资源缺乏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造成基层党建工作的许多“盲区”和“断层”。无论是在具体机制方面还是在效果方面,党的基层组织资源整合都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立组织不算少,但运行质量却不高;党组织共建覆盖范围不广,所发挥的功能不强;行业跨度大、地域跨度广、集中和组织成本高,党员、党组织流失与变质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以各类相关组织,如各种党建研究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等协调机构为纽带的资源整合流于形式;私人关系往往渗透于组织资源的整合之中,资源整合未能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党的组织功能萎缩,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致使党组织参与行政决策、获取相应信息、进行组织动员、实现监督保证的能力严重不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果又使得党的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非常低,造成组织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采取对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以往党的基层组织资源的整合经验来看,共建比不共建好,签协议比不签协议好。或是按社会职能的关联性进行垂直的纵向设置,合力共建;或是按照地域相关性,进行横向设置;或是就近挂靠联合组建,等等,越是制度化、正规化,效果就越好。总的来看,只有遵循利益交换与互惠原则的资源整合才可能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