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是一个政党成长过程中各种能量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的标志,没有量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量的积累过程是执政组织资源的吸纳、扩展和延续过程。组织资源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由此爆发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政党上升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其已形成的历史性组织资源,即支持其成为执政党的原有组织资源就会延续下去,成为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源。组织资源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过去是历史的延续,现在是未来的开始。而且,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创造的组织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从这层意思上讲,中国共产党要让自己所拥有的组织资源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不仅需在传统领域积聚组织资源,更需要与时俱进,开发部署新的组织资源,使自己拥有的组织资源永不枯竭。
一、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组织资源整合的探索实践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对组织资源整合进行了诸多探索,一步一步走向完善。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党的创建之初,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掌握该理论和党的知识的工农群众不多,这时中国共产党整合党组织资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来开发与拓展党的人力资源,对那些有觉悟的知识分子进行培训,提高党性修养,宣传党的主张,也就是把党支部建成对党员进行阶级教育和党员知识训练的基地,提高党的宣传力与动员力。
到了大革命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建设转移到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上来,使自己的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系统也在不断健全。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中国革命进入相对低潮。在艰难的环境中,党为了生存和壮大,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建设。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组织建设是“支部建在连上”。军队在“三湾改编”之前,部队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支部建在团部上,毛泽东认为支部建在团上,使党的组织系统不容易扎根到基层,难以掌握部队和士兵的具体情况,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红军连队中建立了第一批党支部,他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指出“连有支部,班有小组”,这样的支部建立后,立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又强调:“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按照政党一般的运作规律,政党组织规模的大小、党员素质的高低、作风纪律的严懈,都会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在30年代的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减租减息、重新分配土地等各种运动,为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与组织基础。党在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改变革命根据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局面,加紧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组织资源、群众资源的开发。在组织资源方面,加强无产阶级领导,重视干部资源的开发,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提供了组织保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的组织发展,局部执政实践中积累了巨大的组织资源,不但党员人数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量上和包容性上大大提高,并且形成了一个结构严密、上下通达的组织网络系统。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长征的胜利,以不争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军事、政治路线的正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党的七届一中全会正式选举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以毛泽东为核心,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参加的新的党的领导集体正式形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发展了庞大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长征的胜利,使数万名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力量得以保存,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抗日战争时期,在党加快扩展自身队伍的同时,大力兴办各类干部学校,积极开展在职干部教育,培育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如抗日军政大学,从1936年到1945年,共办了8期,培育干部达29072名,连同12所分校,共培养干部10万多名。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1938年9月,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及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在组织原则上,规定了个人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这种高度严密的组织形式,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并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酝酿、决策、吸纳、表达、规范控制机制,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实践证明,大革命时期组织资源整合是比较成功的。在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吸收新党员、教育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群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结束后,为了更快推翻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党的七大规定了党的“基础组织”的任务集中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以实现党的主张和上级组织的各种决议。二是经常注意并向上级机关反映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关心人民群众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并组织人民群众来解决他们自己的各种问题。三是吸收新党员,征收党费,审查与鉴定党员,规范党员执行党的纪律。四是教育党员,组织党员的学习。到1956年,规定党的基层组织主要任务是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实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执政组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上做了以下探索:跟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和任务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大量发展新党员,严格党员标准,纯洁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组织资源建设中一个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企业、街道、学校中逐步成为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的地位日益提高,组织体系日益健全,为拓展党的组织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基层党组织体系的构建
基层党组织的体系和结构问题,是组织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宁说过:“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从全党来讲,中国共产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组成的统一整体。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和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组织形式,是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载体。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与增进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有成功的经验。下面我们从分析农村、厂矿企业和机关中基层党组织体系的构建,来窥探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业、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情况。(1)围绕中心工作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党在广大农村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和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他群众组织,从而基本树立了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群众优势。随着革命的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农村党员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并确定“在今后三五年之内,农民党员以不超过人口的百分之一为标准”。但中国共产党并未放松农村基层党建,广大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步健全了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
一是因地制宜,建立和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国头三年,受革命战争的影响,全国各地区因解放的时间不同,社会经济情况有很大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此,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来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分老区和新区两种情况来区别对待。
老区农村中,党员人数较多,“一般地已达到了人口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还有若干县份甚至达到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许多乡村均建立了党组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党组织成分不纯,混入了一些地主、富农及个别投机分子;党员思想作风不纯,存在着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造成党群关系疏离;由于建国前后党员发展过快,缺乏系统的教育,新党员素质普遍不高等。因此,中共中央于1950年5月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其中强调老区农村暂时不宜继续大量发展党员,而应该“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问题”。各老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对农村党组织进行了整顿,主要方法是轮训村干部,继续加强公开党的工作,总结检查工作,评奖英雄模范,进行支部民主选举。经过整顿,纯洁了党组织,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更强了,成为领导农业生产的核心。新区,由于解放的时间较短,农村基层政权尚未来得及改造,再加上土匪、恶霸的骚扰和破坏,社会秩序很不稳定。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土改完成前,一般不在新区农村中发展党的组织,以避免投机分子、坏分子趁机混入党内。广大新区在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以及随后进行的土地改革中,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并建立和改组了农民协会,依靠农民协会、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去完成农村各项任务。土改后期,农村涌现出了大批积极分子,1951年仅华东地区就有30万农民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创造了条件。土改完成后,各新区经过严格的考验、审查,吸收经过教育确实符合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入党,有计划、有领导、谨慎地按照党章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支部。据统计,1951年上海市郊区共有农村党支部10个,党员149名。1952年10月,市郊区在11个乡进行了建党实验,有计划的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发展新党员42名。随后又部署了60个乡开展建党工作,至1952年底共发展新党员321名。二是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需要,广泛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即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巨大。但当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老解放区的农村党组织尚未整顿完毕;新解放区尚有相当数量的“白点村”,据统计到1954年5月止,新解放区还约有百分之四十到六十的乡村没有党的支部,党的组织基础十分薄弱。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各地按照积极而又慎重的建党方针,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到1955年11月,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新华社报道,全国90%以上的乡都建立了党支部;仅1955年上半年,全国农村中就有48.5万多个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健全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使合作化运动得以顺利完成。
(2)逐步构筑城市厂矿企业基层党组织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管理城市、发展生产方面,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注意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全党必须及时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这一新的变化,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工作。七届二中全会后,各地都积极地在工人中开展工作,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公开发展党员,工人党员数量逐渐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