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拥有坚强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成为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光辉典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要真正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真正成为教育和监督所有党员的组织,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风险和挑战增多,越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6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强大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坚强堡垒,强大的党员队伍是我们党的事业的中流砥柱。它们是党丰厚的组织资源所在,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所不曾拥有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干部的素质如何,干部的精神状态如何,干部领导人民干事业的本领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党组织资源建设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其间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正是在这个奋斗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庞大而坚强的干部队伍。依靠这支强大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党得以在历次政治风波中“任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渡过了执政以来一个又一个难关,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六)拥有丰富的党建经验
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和活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首先提出要把党的建设当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年10月,他在《枙共产党人枛发刊词》中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的长期的执政党,肩负着领导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要管理好国家事务,必须首先加强自身建设,管理好党本身的事务,将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郑重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历史课题,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复告诫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党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主要任务的整党活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政党,尤其是共产党组织纷纷丧失政权,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了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明确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面对新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强调:全党同志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并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总体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使我们党更加朝气蓬勃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定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定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定要注重培养和造就党的执政骨干,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要注意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定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一定要加强和打牢党执政的根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2009年9月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总结了建党六十周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辟党组织活动的空间。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原则、功能定位、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强调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提出“六个贯彻始终”、“六个发挥作用”的要求,明确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工作切入点,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作为重点,不断扩大党在社会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决定》首次提出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提法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决定》鲜明地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求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的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是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进一步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整合组织资源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革命向执政的转变过程中,集聚的组织资源是丰富而强大的。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党通过高度严密的组织形式,把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并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酝酿、决策、吸纳、表达、规范控制机制,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一大批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队伍,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对组织资源整合的探索,主要从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党员队伍与干部队伍的建设等三个方面积累了历史实践经验。这些在历史实践探索中积累的组织资源,对以后的执政资源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具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组织凝聚的旗帜标杆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俗话说,积沙成堆,聚水成河。政党作为一个政治团体,是由单个的成员集聚而成的,加入党组织的每一个分子构成党的生命活体,它的思想素养和精神面貌决定着党的实际状况。判识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战斗力,很大程度要看它的每一个党员是否具有战斗力。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将党员队伍建设视为“基础工程”,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强固执政资源的重要途径。
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是党的战斗力不断强大的保障。当中国共产党以五十多个党员诞生于世时,生命的芽苗是渺小脆弱的。从渺小脆弱的芽苗生长成为坚拔挺立的大树,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极其艰难的历程。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党组织的发展多次经历了挫折,但队伍的不断壮大则是客观事实。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截至2009年底,党员人数达到7799.5万”。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的规模优势无疑是其战斗力的保障,也是党的生命力的体现。政党的战斗力虽然与党员队伍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却不是决定的因素,党员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在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全党进行做一个合格党员的教育,引导党员充分认识自身觉悟的先进性与增强党的战斗力的关系。列宁曾经强调,素质差的党员一个也不要,他认为,吸收新党员是为了进行严肃的工作,“宁可十个办实事的人不自称为党员,也不让一个说空话的人有权利和机会当党员”,无产阶级必须建成“一个不让混入的分子有立足之地的政党”。
1925年10月,党中央在一个决议中指出:“党员自己的阶级觉悟应当不断增高,这是党的胜利唯一的保障。每一党员不但自己应当能为党的政策而奋斗,而且应当会引导别人去奋斗,发展党的势力到群众中去。”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表现在各方面,即应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所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篇集中阐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问题的杰作,他强调:“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的锻炼和修养。”@@在执政以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更得到加强。1951年3月底,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刘少奇明确提出,要结合新的形势,教育全体党员树立更高的党员标准,他指出:“对于所有党员,要认真地进行一次怎样作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都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在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在党执政的新情况下,党所肩负的使命要求全体党员具有更高的标准,“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奋斗,这是当前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问题。1980年他在一次讲话中说,革命战争时期,只要一个连队有30%的党员,这个连队的战斗力一定很强,因为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是战斗力的保证。
1992年6月,江泽民专门提出并阐述了“新时期衡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问题”。同年10月,他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应该有新的要求”,并提出了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五种精神。1997年中共十五大时,江泽民在报告中又从体现时代要求出发,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年中共十六大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认真准备。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