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资源作为执政党的重要资源,能否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优化其不足的一面,关系到党的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一般而言,党组织的规模和形态以及管理方式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组织是功能的必要载体,而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则是组织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组织的变革必须围绕功能进行。在新的领域开发、巩固党的组织资源,自然需要从研究功能入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化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领域的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也需要拓展、强化和变革。但组织究竟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从哪个方向强化发展它的功能才能使其效率最大化?如何实现其所担负的全部功能,路径是什么?这在理论和时间上还存在较大的未知空间,还需要做深入研究和有效把握。
一、功能调适之于组织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组织的产生和存在,从根本上说都是缘于一定的社会需求,只有在社会结构中科学准确定位,承担某种必要的功能,社会组织才具备存在的依据和前提,也才能在与其他结构成分的相互依存中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各种资源,并求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一)执政党的基层组织以其他社会基层组织为载体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功能定位方面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现有功能定位和组织行为规范,不足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如果它不能进一步发展其职能,提高其效力,就会失去人们对其信任和信心。世界上每年成立的政治组织不少,大多数已销声匿迹或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发挥实际职能,不解自散。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党情,对党组织的功能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从功能角度入手研究执政党的组织资源问题,基于多种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能否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对全党的重大考验,也是党建研究的新内容。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相应的观念、意识呈现多样态势,基层组织以往的运作思路和模式需要从理性化、全球化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重新审视,需要从理论上廓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科学确定,应遵守什么样的价值规则。比如,现代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决策权与指挥权分离,党组织的职能如何与企业的领导体制相接轨?党组织能否成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可能更多取决于党组织负责人的素质、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协调企业利益关系的能力上。理论上,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和党在企业中的作用发挥二者之间不会有根本的冲突,而且还有许多相容性,但要把理论上的相容变成实践上的相容,必须进行党建理论的创新,以新的思维和路径找寻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契合点,同时还必须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过程中的异化、保守和虚化等倾向。
二是目前中国各个层次的社会组织都在重新定位功能中谋求发展,党的组织自然不能游离于大势之外。如政府组织也正转变职能,从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其他社会组织也为丰富和提升服务内涵与实践水平,纷纷进一步调整和强化自身的功能。而党组织功能的创新在整体上落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其结果不仅会影响党组织组织党员的能力,也会影响党组织联系群团、动员社会和凝聚社会的能力。因此,今天党建研究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不可能避开组织的职能和作用的界限问题,即结构和功能问题。关于政党的功能,特别是关于政党基层组织的职能和作用的界限问题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当前一些著名学者已经意识到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林尚立教授认为“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认真解决的四大基本问题之一,就是解决党的组织与功能问题。”王长江教授也认为“在基层组织的运作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组织究竟应当如何定位,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的确,功能问题是个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想弄清执政党在现代社会中究竟应当承担什么角色,处于何种地位。
(二)党的不同层次组织所能发挥的功能各有侧重
党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是有定论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党的不同层次的组织体现自己功能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较高层次上的党组织应强化其利益整合和政策制定功能,在基层则应注重其执行政策和强化服务的功能。基层党组织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一是党的基层组织所面临的往往是具体的微观的组织或个人。比如,在一个特定的村庄内部,虽有村干部和村民的矛盾,但还不能称之为不同阶层的矛盾。在特定的一个基层单位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单位,并无普遍意义上的政策性整合,更多的是执行政策,或者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不同群体的意见。虽然各地方各单位可以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但这种小范围的政策显然不能突破中央的政策框架。再如引导选举的功能,虽然中央、基层组织都有这一功能,但基层党组织往往是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来引导选举的。所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不可能和中央或省、市一样。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自治程度将越来越高。从国家范围来说,社会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权的公民社会将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变化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在特定的社会自治组织内,公民对许多事务享有法定的自治权利,自治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独立。如果党的功能就是对具体社会事务的决策或管理,那么就不能不导致干预行为,不能不承受因为干预而带来的各种后果。反之,如果党的功能转变到服务方面来,转变到运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服务范畴等行为上来,那么执政党就成为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协调者和捍卫者,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会由此得到体现。现代公民社会自治程度越高,这一问题的显现程度越大,对于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的要求就越迫切。
三是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或自治组织各有其权力的边界。在健全的市场体制下,在完善的法治环境中,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在中央层面,执政党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权力去承担政治上的全部责任。但是,如果党组织在基层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都以权力运用者的姿态出现,那么,对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党组织能否以“党”的名义承担经济的责任?如果不能以“党”的名义承担经济损失,那么党的领导方式只能以其他途径来实现。这就是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得不调整、转换的关键所在。现在,在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组织中,在村民自治的农村,人们普遍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各种办法来解决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农村经济联合体的关系。但是,当一个党组织负责人兼任村委会主任、经济联合体负责人时,他获得了最大的权力资源。而当权力运作出现问题时,究竟是党组织来担负责任还是该负责人自己承担责任,或是村委会等组织来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称的一种表现。
(三)党只有体现服务功能才能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一个多元的现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需求必然不同。执政党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能不对社会的价值整合、文化发展起引导作用。在中国,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支持依据,是进行价值观整合的参照坐标,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指针。但是,现在的民众受教育程度、独立思考能力、民主意识都远非过去的时代所能比拟,口头的宣传虽然可以在群众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更看重党的实践,特别是身边的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功能以服务为重心,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者的良好的服务行为,就会比任何宣传都更富有感染力。如果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能够得到经常性、制度化的体现,那么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宣传引导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更易于内化为人民的信念和自我追求,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将因此而获得更深入的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都会因此而大大增强。
二、社会环境、组织基础对于组织功能调适的重要性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组织,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本质上还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组织实践和组织理论越来越重视组织结构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其对环境的应变力。资源依赖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组织自身的选择能力,组织可通过对依赖关系的了解来想办法寻找替代性的依赖资源,进而减少唯一性依赖,更好地应付环境。任何一个政党的基础组织都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必须服从党所赖以建立、发展和运作的客观环境,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原来的基础和环境,同样,在党组织的功能变革和创新中,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基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党组织的功能重构的方向问题,就需要从“组织环境”和“组织基础”的角度审视,从组织环境、组织的进化两方面来探讨组织结构功能问题。
(一)从组织环境因素看党组织功能调适的必要参照条件
政党的生存环境主要是指决定党组织生存发展,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这个客观环境可以是政治文化、传统文化,也可以是某一项或整个政治制度等,包括时空背景、国家的党政关系、党组织的文化建设、组织资源状况等。当前政党组织确定和调整功能时必须予以正视的一个时空背景,就是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发展时期,科技日新月异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正视它带给我们的思想行为的深刻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发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新型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劳动分工同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展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和组织功能的不断分化是基本趋势。也即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将是组织功能和组织形式的专业化、多样化和异质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正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当代社会权利结构日趋合理,各种权利实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明确,职能日益规范,政治组织的功能日益专一化,制衡关系普遍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成为我国社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党和政府正在逐渐减少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转而通过法制和制定社会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结合方式和联系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组织不再直接介入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
(二)从组织资源禀赋看党的基层组织的根本功能
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基层党组织最根本的功能是政治功能,其内涵就是贯彻和实践党的政治主张,一是政治引导,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模范作用,就基层党组织来说又是推介党的形象的重要媒介,四是自身建设。实现人民群众历史决定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的有机统一,既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建党实践中,一项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同级组织的政治核心,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斯大林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的基础,是社会基础组织的政治核心,这就深刻揭示了在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党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向导、引导者和指导者,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是政治领导关系,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领导关系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过程表现出来的,同时,党的政治领导是指以党的政治先进性为基础,同人民群众的资源拥护来实现的。党的十六大指出,现阶段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就对现阶段党的领导的主要内涵作了明晰的界定,具体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政治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提出了明确党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领导功能的根本性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