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全文阅读 > 第27章 新时期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的理论思考(5)

第27章 新时期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的理论思考(5)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的政治功能更多的是通过权力系统的政策制定,并直接“管理”一切而成为“实然”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可以利用的权力本身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行使力度都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更多地限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在政府的职能尚且要转换的情况下,党利用行政权力手段体现自己作用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由于政党不是政府,它恰恰可以在政府退出的空间进行政治活动,只是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体现自己的领导作用,而必须以新的形象,即服务的姿态进行活动。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否就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都是领导核心。但这种领导核心作用怎样体现出来,是以权力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体现出来,不是由执政党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它取决于时代所能提供的条件。在权力本身已经不再起支配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党只能以非权力的方式起作用,而最能让人接受的非权力方式就是服务。这不是降低党的领导地位,而是真正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为了以服务的功能增强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认可。邓小平曾有一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时代越是发展、前进,我们就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作出科学的提炼:这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十六个字中,“服务群众”是精髓、是核心。因为,服务群众,是推动发展的目的,也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根基。全面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通过为基层、为群众服务以及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现代“服务”能力。坚持把“服务”作为立足点,就能整体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我们党的组织就能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凝聚党心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

  (二)组织重构是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的有效方法

  基层党组织体系作为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党实现有效领导的组织依托。建国初期,基层党组织体系极不健全,在农村、城市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如何尽快地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中国共产党依托行政单位和生产单位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严密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在构建基层党组织体系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做法,如先建立农会、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然后再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在建立党组织时,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及时理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制,探索适应当时形势的隶属关系等。这些有益的理念和做法,对当前重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原有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构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传统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存在着不适应体制改革需要的弊端,在这种情形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党组织设置,重构基层党组织体系。

  二是以单位为载体的社会局面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区开始成为社会重要的基础,逐渐成为党组织新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应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体系和结构,并使之成为社区内其他组织核心的路径。三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组织,如何在以上“两新”组织中尽快构建起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网络,填补“两新”组织中的空白点,从而不断增强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成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而削弱和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改革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传统组织模式,探索新的设置模式,特别是探索社区和“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建设,重新构筑基层党组织体系。在推进基层党组织重构和组织网络新建工作上,必须避免采取整齐划一的设置模式和单一的构建途径,应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探索和选择多样化的构建模式,创建具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如单独组建模式、联合组建模式、挂靠组建模式、派遣党建指导员等等。在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问题上,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在管理方式上,有垂直管理、属地化管理、联动管理、双重管理、挂靠管理、联席会议等等。随着社会的转型,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还有可能进一步转变,其趋势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将逐步取代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依托的垂直管理体制。

  总之,我们应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填补空白点,构筑覆盖全社会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的成功经验,努力重构覆盖全社会的网络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形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

  (三)网络党建是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的创新平台

  目前,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凭借信息来源广、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政治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设虚拟空间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是执政党赢得未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传播力决定领导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新形势下,有必要全力推进“网络党建”,为党建工作打造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拓展一块新阵地,为提高基层党建成效和水平提供一个新手段,同时开掘一条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新渠道,使党建工作在改进中加强、转变中适应、发展中提高。就此而言,“网络党建”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网络党建”,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通过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党内活动、教育学习模式,探索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新机制,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是执政党的组织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党建”成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新方法新手段的大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给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顺应信息化趋势,把信息化同增强党的组织资源整合能力结合起来,与时俱进,趋利避害。信息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创新,党的组织建设也需要创新。追求创新,尽可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这是党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信息化给党的建设、尤其是给党的社会整合带来的难得的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应对。网络党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艰巨性的崭新课题。在某种意义上,党的建设能否在信息时代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对党的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于全党上下一起把党的组织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从更长远的视野看,庞大的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对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参与和应用,将大大增强党的组织资源整合能力。

  开展“网络党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党建信息发布、党员学习培训、党员紧急动员、网络调查和测评等工作。同时,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还能有效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时效性,降低执政成本,为党建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发网络资源,建立党建网站,设立党建政策信息发布中心、各部门和组织信息交换中心、信息查询数据库以及有效的反馈通道等系统,整合各个部门、各级组织相对分散的党建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共享。通过党建网站这一平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党组织资源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以不断增强党组织资源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政治整合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这对于不断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