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树立非权力性权威是整合组织资源的优良传统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非执政地位,基层党组织除了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的血肉关系外,无任何行政权力可以利用,所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村、工厂、学校等领域的党组织逐渐处于统一领导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掌握决定本地区、本单位重大问题和任免干部的重大权力。这种情况,有利的一面是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实现党的领导;其弊端是使党组织包揽了许多行政事务,忽视和放松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疏远以致恶化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国共产党对于上述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某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号施令,而不注意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进行工作的做法开展了严厉的批评。各行业的基层党组织通过设置宣传员、建立读报小组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改进了党组织的领导作风,从而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胜利完成。尽管党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克服权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当时高度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去解决问题,习惯于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来代替对群众的说服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基层党组织克服强迫命令作风,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进行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党组织长期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的是社会构成的多元化,基层党组织依托行政资源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大缩小。如何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有待深入探索。但毫无疑问,基层党组织必须要从对权力的过分依赖中走出来,从过去的“硬约束”转向“软渗透”。周恩来曾指出:领导群众“主要用说服的方法,不用行政的方法,只有在情况紧急时,才用命令的方式”。基层党组织应该采用社会化的工作方法,依靠自身的组织优势,运用说服教育、法律、制度的手段,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树立起党组织的非权力性权威,争取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五)完善权力监督是防止组织资源流失的必要渠道
研究世界政党现象可知,不少国家与地区的执政党,在成立之初或执政之前,大都能用党纪严格约束组织成员,领导层一般能励精图治,政党与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保持密切联系,以赢得社会认同。随着在野党取得政权,革命党变为执政党,政党自身建设就可能松懈,党内的“无组织力量”就可能滋生蔓延,侵蚀党的组织资源。“无组织力量”一般是指对原有社会结构起瓦解作用,又不代表新结构的社会力量,是瓦解现存社会结构的内部动因之一。党内的“无组织力量”会侵蚀政党组织内部的结构,破坏政党的内聚力与战斗力。其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寻租与腐败现象。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十分重视党内思想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党内“无组织力量”滋生的条件较难形成。“文化大革命”极大冲击了党的思想与组织纪律。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社会转型,商品经济意识与其他不健康社会思想意识侵入党内,一部分党员放松自律,滋生入党做官、以权谋私的意识,党内具备了“无组织力量”滋生的土壤条件。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揭露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大案,令人震惊。尽管党内“无组织力量”仅是一股潜流,尚难撼动党的执政基础,但是任其滋生蔓延,就会不断侵蚀党的组织资源与执政能力,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反腐倡廉成为新时期巩固执政组织资源,防止资源流失的重要任务。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党内“无组织力量”的危害性极大,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动摇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还可能使执政党丧失政权,甚至亡党亡国,苏共的覆辙应使人警醒。因此,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应摆在突出位置,要切实有效地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组织第一把手的权力,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制度,使之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一方面,在基层组织中坚持不懈地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人民公仆的先进性思想教育,使绝大多数党员群众能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宗旨,以入党宗旨自律,经受住各种考验。另一方面,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有效考察党员领导干部的操守品行。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讲话中提出的关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八项要求”为指针,抓好党内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建构党内“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新时期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的现实途径
当前,我国进入转型期,社会状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应该借鉴国内外政党执政组织资源建设的探索以及所形成的经验教训,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时期整合和创新组织资源的路径。
(一)功能调适是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众所周知,政党的功能可以涵盖很多方面,究竟强化什么功能才能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考察新中国建国初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时,我们发现,尽管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但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却逐渐由政治领导向“统一”领导转变,这就很容易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包揽党政大权的组织。正是由于基层党组织忙于领导经济建设,包办代替行政工作,无形中放松了自身建设以及同群众的联系,从而削弱了政治功能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导致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甚至丧失。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吸取建国初期的经验教训,明确将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功能定位为政治功能,并强化服务功能,逐渐从原来的行政性主导向政治性、服务型转变。也就是说,在坚持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管理党员等传统的具体任务的同时,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功能转换的任务。从时代变迁的层面来看,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党的功能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来的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利益整合、政策制定、引导选举、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等方面。但这些功能只是一种“应然”,当它试图变为“实然”的时候,就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由于党处于革命党地位,党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导选举、输送精英的功能,只能在自己的根据地有限地实现这一功能,党在这方面的功能只能被弱化。同样,当时的党,不可能利用国家权力来体现自己的功能,只能通过自己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通过各级党组织卓有成效的服务,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出党的政治功能,使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实现。党执政后,党可以通过权力来体现自己的政策意图并能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权力的运作中得到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