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是一种合乎规律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所谓“整合”,就是组织对原本处于孤立的、松散的和自发状态的单元要素,通过重新调整、重新整理、重新组合和重新合并实现一体化,系统性的安排、配置、优化,使之通过新的联系方式而形成崭新的最优方案,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组织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弱将决定着组织的前途,组织领导必须善于围绕本组织的发展战略去整合一切优秀成果,以构成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活力,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的整合能力是现实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具体说来,是由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也是由于党组织资源的相对稀缺以及党建现有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组织资源整合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内容
(一)组织资源的特点与整合的本质特征
1.组织资源的特点
一是基础性。组织资源是执政党开展活动的载体和依托。在执政资源体系中,组织资源居于基础性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开发、拓展和整合各种资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使自己由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完全可以说“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正是凭借庞大的党员群众及其较为完善发达的党的组织体系,党的执政才从一种抽象的名词变成了一种具体的执政行为。假如我们党没有充裕的组织资源,就不可能取得执政地位。胜利后如果不积极开发、拓展、整合和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就不可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二是可开发性。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因势而变、与时俱进,凭借执政地位,有效使用执政手段,才可以在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寻求有利于执政党发展的新因素、新活力和新动力,从而不断开发、丰富执政资源,拓展执政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执政党的执政姿态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本身、民主党派以及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也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不断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始终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可变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与执政党所处的时代、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组织资源是个历史的、动态的、时代的概念。执政党若处置得当,原先比较薄弱的组织资源,可以变得丰富雄厚;相反,若处置不当乃至逆历史潮流而动,则可能逐渐丧失原来丰富雄厚的组织资源,从而使党丧失执政地位。
2.整合的本质特征
整合是一种合乎规律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具有其高级的、独特的、完整的基本特征。总体而言,“整合,特别是科学而有效的整合,主要具有创新性、速度性、前瞻性、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和效用性特征。”一是创新性。整合体现一个“新”字,即创新性。整合是一种新的联系和组合方式而产生的质变现象,因而整合具有一种先天的、客观的创造性,有效的整合必然带来巨大的创新。因此,组织必须从系统质变和总体创新的高度把握整合的思想和方法,不能将零敲碎打的修修补补视为整合。二是前瞻性。整合的前瞻性,就是在整合之前就要明确整合的未来方向、预期目的和实际效果,即整合重在“谋势”。作为一种创新活动的整合,一方面不能随心所欲地超越组织资源所能承受限度而任意拔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惧怕可能的负面效果而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三是关联性。所谓关联性,是指系统或单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只有以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存在为前提,才能建立整合的基础。整合的重点虽然在于系统的整体效应,但它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如果整合的系统或单元之间不存在一定的共性,那么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作用而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和整体效应。因此,整合必须着眼于洞察和寻求不同系统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使整合建立在客观的、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人为地主观设定、牵强附会或勉强凑合,致使整合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四是整体性。整合突出体现了“整体性”或“集合性”。整合必须着眼于系统整体与单元个体之间一致的效益、最佳的结合,建立和提高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效率性,使单元的性能通过合理的结构转化成系统的性能,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五是效用性。所谓效用性,是指整合的手段必须选择那些效率最高、长期利益最大而代价最小的方法,整合的结果必须适合或满足一定的内部需要和外部需求,从而达到结构、功能优化所谋取的整体优势。通过整合聚集资源、放大能量、拓宽空间,使资源的效率更高、效益更大。一方面,这种效用性强调适用性。整合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标准:最合适或最恰当的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这种效用性强调效果性。整合必须以内部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标导向,使整合方法与内外需要统筹兼顾,其结果和价值应都指向具体的实效性。
(二)组织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党的组织资源是党推进各项事业的载体和依托,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列宁指出:“共产党所以能够而且必须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1.思想文化因素的整合
思想文化是一个组织内部共通的价值意义体系。将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内容综合交融起来,通过产生的边际效应,或形成一种崭新的思想,或形成一种互补的文化,通过交融、磨合,形成一种强大的认同感。整合必须首先要明确思想、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尤其是在复杂的整合工作中更要善于运用“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涵,着眼于契合点、共同点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思想文化的整合是组织整合过程中难度最大、障碍最多的部分之一。要达到融合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必定经历摩擦、磨合的过程。因此,明确组织共通的价值意义体系,是成功实施组织资源整合的关键,进而使之从无形变为有形、从隐性变为显性、从游离变为固化,才能使组织获得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深层、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
2.人力因素的整合
指组织通过对人力因素的数量和结构的合理配置,形成人力资源的最佳效应、人力资本的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的要素,不仅包括数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力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等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人力因素整合管理以双赢为目的,为组织提供合作协同活动,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物质因素的整合
指组织通过对人类所控制的物质在数量和结构上调整,达到最大化的投入产出比例和边际效益。物质是任何组织最为频繁使用的有形资源,但也是使用效率最低、浪费程度最大的宝贵资源。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和边际效益,随着组织规模的“空间分化”、涉事领域的“战略边界”的程度提高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逐渐减少。因而有限的物质资源的分散使用是一种最大的浪费,会削弱组织的竞争能力。因此,一个组织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以物质资源的相关性和利用率为评价标准,经常地、有效地整合物质资源。
4.组织体系的整合
指通过组织结构要素的排列组合、数量要素的取舍调整,使组织成为“价值创造平台”。组织整合的关键点在于:一是流程的再造整合,即组织的基本运作程序如何按照系统的“整分合原则”,在纵向的彼此分工之间建立合适而有效的关系。二是组织结构的整合,即组织横向的“空间分化”与纵向的“管理层”如何始终与组织的能力相辅相成。三是系统的效率。组织的任何系统的活动,都是在复杂分工协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化活动,不仅存在着个体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个体组织起来的系统效率。四是组织基本要素之间的契合度,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整体效率,契合度越高则组织的效率越高。组织结构基本要素之间的契合度和系统效率,不仅是组织资源整合的目标,而且也是衡量组织资源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5.网络信息的整合
指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网络资源,形成内外和谐、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生态组织,使组织始终处于内外协调整合的最优化状态。组织内部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共享的网络平台及其信息资源、可控的上下游网络渠道等。组织内部的网络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同时也是指组织通过应用信息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对所有资源进行实时快速的有效整合,实现即时的资源共享和效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掌握信息权和信息优势,拥有竞争态势的控制力和竞争环境的透明度,使整个决策、指挥、执行、反馈、资源、信息、环境实现网络化的无缝连接和全面整合。信息化整合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平台和关键技术。组织外部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关系网络、人脉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在外部环境快速变迁的时代,组织必须与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环境交往、交易,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将有利于组织的外部网络资源有效地纳入组织之中,从而构建一个巨大的系统支持平台。
“思想文化、人力、物质、组织、网络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组织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对象或范围”,因此“成功的整合是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的,缺少某一方面的整合都会影响到组织系统整合的效果”。
(三)组织资源整合的基本方法
在一个有限系统内,在目标、对象和方法三者之中,资源总是有限的、乃至稀缺的,因而方法最为重要。总要求是通过结构优化谋取整体优势,在不同的方案和设计中选择成效最优的系统方案。
1.组织内部整合与内外整合
内部整合就是将组织内部分散的、重复的、弱小的、劣势的诸多因素,通过调整、合并、重组、聚集等方法,产生内在的、共同的、强大的竞争力。内部整合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内容,其中思想文化、人力、组织、物质资源等,都是内部整合的关键资源或对象,这些关键的资源决定了组织的动力机制和内外实力。内部整合是成功整合的主导因素,具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之间、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辨证关系,适时对组织“减肥消肿”、“强健体魄”,否则只能导致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结局。内外整合的方法,是指组织善于将组织需要的外部资源嫁接、连接到组织的整个系统,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资源,实现最佳整合和最佳效益。外部整合的对象和范围同样包括各种对组织有用的、发生联系的各种资源。外部整合加速或延缓了内部整合的进程,是系统成功整合的必要条件,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其次要将整合的外部资源与组织进行嫁接。从各种整合方法的比较效用来看,内外整合是成功整合的最佳模式,也是系统整合的全部内涵,因此它是整合成败的核心、关键。
2.组织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
一般而言,一个组织在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其管理和控制等能力总是有限的,当其空间和布局达到一定规模并超越其“战略边界”的极限时,其管理要素和控制能力就必然产生失控、失衡等不对称现象;同时,组织规模并不是各个要素重复布局的规模,不是众多“小而全”简单叠加起来的“大而全”,而是其相互整合的规模。横向整合的特征就是合并同类项,重在调整组织的“战略空间”及其“战略边界”、调整组织的资源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纵向整合也称垂直整合,即重组和优化纵向不同环节上的相同要素,实现纵向链条一体化。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管理层次较多,那么其交易成本和信息损失率就较大,从决策到执行的流程效率就会降低、付出时间就会浪费、边际效果就会递减。纵向整合的特征是形成流程链,重在提高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3.组织系统整合与局部整合
系统整合就是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把组织当做系统来整合,即自上而下、由总到细,着眼于组织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量和信息,从整体上形成组织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局部整合是指在组织的局部进行改善(改造、改组)和优化。组织局部与组织系统(整体)有着休戚相关的复杂关系和交叉效应,各自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对系统有利的整合,对局部并不一定有利,反之亦然。要获得巨大的系统或整体整合力量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单元或局部力量,如果局部或单元都是弱化的、缺乏竞争力的,那么组织系统或整体的竞争力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单元或局部整合的关键在于,必须考察它是否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改善,要让各个单元或局部组合成一种强有力的新的结构,以组合的形态形成新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