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党的雄厚组织资源是党的宝贵历史财富,是党领导革命成功、实现有效执政的重要条件
雄厚的组织资源拥有是政党执政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90年,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能够引导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与其组织资源富足分不开的。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党拥有了一大批出生入死、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队伍,建立了遍布全国、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基层组织,在执政初期就形成了强大的执政组织优势。这些雄厚的组织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宝贵财富,继续利用好这些组织资源是持之以恒的任务。我们党拥有强大的组织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党推进各项事业的载体和依托,而且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组织保证。长期以来,完善的组织系统作为党动员社会和整合社会的基本组织资源,构成了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基础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需要在传统领域积聚党的组织力量,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新领域的组织资源,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以不断夯实执政的组织基础。
3.组织资源的大量流失降低执政的有效性,是执政党衰落与垮台的重要原因所在
苏东演变的教训表明,执政党组织资源流失不仅会极大地降低执政的有效性,而且会直接危及执政地位。党员质量事关党的生机和活力,党员质量的急剧下降已使一个大党丧失了最起码的机能和活力。苏共之所以丢掉了政权,与其党员队伍的质量下滑紧密相关,与几十万个苏共基层党组织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迅速演变成组织涣散、纪律松懈、丧失战斗力的组织有极大关系。戈尔巴乔夫为推进他倡导的改革,通过具有“智慧”的组织手段排挤经过各种考验的老干部,不经过中央领导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党的重大决策,任总统后置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于不顾,仅凭行政力量推进改革。苏共发生“八·一九”事变后,他又宣布解散共产党,当他废除使他走向权力高峰的组织资源之后,自己随即跌入政治的低谷。这对苏共和他本人都是一个悲剧。苏共演变的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丢弃了自己的组织资源,就失去了实现政治目标的物质力量,自身存在的根基也将随之瓦解。
(二)整合组织资源是政党政治运行的必然选择
政党的组织资源整合是执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党通过发挥自身的“政治录用功能,形成自己整合社会结构的功能”,“政治录用是指通过政党有组织的活动,把一部分社会成员集合起来,按照他们的能力和价值观念吸收到党内储存起来”,并作为自己的组织成员,或作为本党国家机构的候选人推荐给选民。政党的政治录用功能是指,政党在政治录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政党本身所具有的录用社会成员的特性和能力。政党的政治录用功能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被录用的机会。这一事实,使政党对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使政党获取了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能力。
获取执政地位以后,政党的组织资源整合与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相互结合,形成了执政党的组织整合功能。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执政党掌握着大多数国家公共职位的推荐或任命权。特殊的角色定位,要求执政党在录用公职人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党员,还必须扩大录用范围,把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优秀分子都集中到自己的身边,并给予相对平等的录用机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将其配置到适当的位置上,利用他们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在利益的驱动下,广大社会成员自愿听从执政党的动员,服从执政党的领导,在共同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维护了执政党和谐有序的“统治”秩序,推动了社会整合,增强了执政党的组织资源整合功能。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不像以前那样控制了社会的各类资源,人民群众对组织的渴望程度在不断减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面临不断被削弱的危险。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首先,党员队伍增大,成员结构愈加复杂,思想动机、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使党员的质量要求难度加大。第二,在组织管理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党员流动频繁,党的生活和有关规定、程序约束面临新情况,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成本增大。第三,从基层组织的情况看,目前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相对滞后,党员作用难以发挥,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第四,部分干部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弱化了执政的组织资源。所有这些变化,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有效地巩固党的组织资源,这成为了新时期政党政治运行和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历史的选择。
(三)执政组织资源研究是执政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将执政组织资源研究纳入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系统是新时期党建研究的新方向,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党的建设已有人提倡。执政资源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合法性资源和政党学说那里,“但明确提出‘执政资源’概念的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理念,都是我党执政资源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思想、文献都是重要参考。将执政资源研究纳入党的执政建设系统是党建研究的新方向。胡锦涛在2004年6月29日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这就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已经有不少学者重视从执政资源观(包括组织资源)的角度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国内学术界对资源政治学研究较早的有王沪宁、王邦佐等专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执政资源问题研究的论文最早见于2002年,如《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陈小林的《构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战略》、《党建与人才》2002年第3期张立华的《对拓宽新时期执政资源的思考》。
国内深入研究执政“组织资源”的成果十分有限。据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09年间各类刊物发表含有“政党”或“党”“组织资源”的论文只有19篇,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一是组织资源重要性分析;二是组织资源概念和内涵研究;三是党组织资源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四是巩固与拓展组织资源的途径。另据对清华同方检索,标题含有“党”“组织资源”的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尚未公开发表;据查,目前正式发表的专著只有李少斐的《经济制度变迁与党的组织资源开发》(三联书店2008年版)1种。书中对“政党组织资源”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经济制度变迁的社会背景着重对新经济领域内党组织资源的开发进行了阐述。总的来说,执政党的组织资源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借鉴阶段,成果相当有限。表现为:有关这一问题系统性的研究少;有关党组织资源整合研究还未体系化,从学理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少;有关组织资源理论与组织资源整合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文章大多只零星散见于一些刊物,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而且对整合路径的研究未达成共识。可见,党的组织资源整合理论的研究相当迫切和任重道远。
本书在前人基础上出发,借鉴和运用新的执政组织资源理论、理念,专门和深入地研究新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建设问题。将资源概念与组织资源理论引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中,有助于从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把它放在党的建设的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更加宏观的视野下,对党的执政组织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展开全面系统的理性分析,并结合当下中国各级各地基层党组织为顺应党建新的需要而进行的党组织工作实践与创新的多个案例分析,来寻求整合与开发党的执政组织资源的有效路径和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