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全文阅读 > 第31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7)

第31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7)


  朱宸濠得到这个消息后,如五雷轰顶。他不得不承认,王阳明真是个厉害角色。他也不得不向李士实和刘养正请教。李士实也无计可施,刘养正却有个主意:主力舰队受损不大,如果把战舰连成一体,完全可以抵御王阳明的进攻。王阳明的部队都是杂牌,只要我们挡住他几轮进攻,然后找准机会反攻,仍能反败为胜。

  “连舟”这种事,有两个英雄人物做过: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一个是元末的陈友谅。二人的结局都是惨败。刘养正肯定知道历史上有这两个反面案例,但他还要坚持用这一招,而朱宸濠又毫不犹豫地同意,说明这一招肯定有它的优点。

  把单个战舰连成一体,会让舰队不被一一击破,而且无数只战舰连成一体,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会给敌人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实际也有这种威力。

  朱宸濠立即下令用铁索把所有军舰连起来,同时搬出他所有金银财宝,鼓励他的将士们,如果能杀回老巢南昌,这些财宝就属于那些奋勇杀敌的人。

  每个人都喜欢财富,但更爱惜生命。虽然的确有为了钱不要命的人,但大多数人在二者之间都会选择后者。朱宸濠兵团的人心已散,失败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拯救他。因为拯救人心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

  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六,王阳明和朱宸濠决战的时刻到来。朱宸濠用“铁索连舟”,王阳明就用“火攻”。这是最简单的智慧:借鉴历史经验。

  王阳明下令把战舰换成轻便灵活的小舰艇,装备炮火、全线进攻。伍文定立于船头指挥放火,身边射出的火箭把他的胡子都烧着了,他纹丝不动。“铁索连舟”的致命缺陷此时暴露:一舟着火,舟舟起火。朱宸濠的庞大舰队成了王阳明放火的试验场,朱宸濠在冲天的火光中确信大势已去。

  此时,他突然回忆起南昌城里他的王府。据说,王府已被烧成灰烬,和他眼前的舰队一样的下场。他回忆这一个多月里所走的每一步,试图找出走到今天这一地步究竟错在哪里。结果发现,他自起事后就已不能行使自己的意志,他就像是王阳明的木偶,让他跳,他就跳;让他跑,他就跑。最后他总结出失败的罪魁祸首:王阳明。

  王阳明还没有抽出时间来总结,他在给学生讲授心学。当伍文定彻底摧毁朱宸濠主力的军情报告送来时,他和往常一样向学生们抱歉地笑了笑,然后走到外面,看了看报告,思索了一下,神色如常地回到学生们中间。有人问他,宁王可是败了?

  他点了点头,回答:“败了,但死伤太重。”

  说完,又平静地继续讲他的心学。弟子们由衷地赞叹:“王老师真是不动如山的大圣人啊!”

  费心为哪般

  朱宸濠决心给世人留下“虽败犹荣”的印象。他和他的妻妾们说,我现在就想一死了之,无奈担心你们的将来。妻妾们说,不必担心,我们先走。说完,纷纷投河自尽。朱宸濠看到这些弱女子在水里挣扎哀号的痛苦模样,马上就收回他的决心,换了身平民衣服,跳到一条摆渡船上,悄悄地逃出了混乱的战场。

  王阳明似乎未卜先知,在决战开始前就命令一支机动部队埋伏在战场之外的芦苇丛中,当朱宸濠的摆渡船经过芦苇丛时,这支机动部队迅速开出,挡住了朱宸濠的去路。由于他们不是官军打扮,引起了朱宸濠的误会。他认为这是天老爷扔给他的救命稻草,急忙捉住,对在为首的船只中的指挥者说:“我是宁王,你们送我到岸上,我必有重谢。”

  王阳明的机动部队指挥官几乎要狂笑了,不过不忍心在此时摧毁朱宸濠的希望,于是装作惊讶地问道:“你真是宁王爷吗?如何重谢我们?”

  朱宸濠指着摆渡船上的几个箱子说:“里面是金银珠宝,上岸后全归你们。”

  那位指挥官强忍住狂喜,说:“来来来。”

  朱宸濠大喜过望,跳到他们的船上,要他们赶紧划船。船上所有的人都狂笑起来,朱宸濠正想对这种没有礼貌的举止做一番评价时,发现船并没有划向岸边而是直奔战场。朱宸濠预感大事不妙准备跳船,可上了贼船的人很难轻易下去,他立即被人摁倒,五花大绑。

  就在贼船上,朱宸濠王爷得知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他的文武百官也统统被俘。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朱宸濠被押进南昌城见王阳明,此时他仍不失王爷气派,他站在囚车里,向王阳明投去冷冷的一笑,说:“这是我们朱家自己的事,你何必费心如此?”

  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话。明帝国是由朱元璋创立,并由他的家族统治的,国事和家事很难分得清。以朱宸濠的思路,他造反是造他们朱家的反,和国家没有关系。况且,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

  王阳明并不同意朱宸濠的见解,但他的确拿不出反驳的有力话语。朱宸濠给了他一个机会。他说:“我愿意撤销卫队,降为庶民如何?”

  王阳明回答:“有国法在。”

  朱宸濠干笑起来,以一种“狗拿耗子”的姿态仔细审视王阳明。王阳明下令处置朱宸濠的伪臣,朱宸濠换了一种声调,说:“娄妃是个好女人,希望你能厚葬她。”

  娄妃是王阳明理学入门导师娄谅的女儿,多次劝阻朱宸濠不要造反,朱宸濠始终不听。投河自尽前,娄妃还对朱宸濠进行过思想教育,朱宸濠仍然无动于衷。现在,他进入囚车,才开始懊悔不该不听娄妃的劝告。

  有些人,你用言语劝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须让他亲身经历失败,他才会得到真知。这可能就是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

  从朱宸濠起兵(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到被俘(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王阳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四十三天的时间还不够燕子从北飞到南,还不够牡丹花彻底绽放,而王阳明却只用了这么点时间就把一场震荡大江南北的叛乱轻而易举地平定,堪称奇迹。

  本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早晨,王阳明起床洗漱完毕,恰好他弟子在侧,就恭维他:“老师成百世之功,名扬千载啊。”

  王阳明笑了笑:“功何敢言。自从宁王造反以来,我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昨天晚上这一觉真舒服啊!”

  上午讲课时,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一位弟子惊喜道:“那我也能带兵打仗了,因为我能不动心。”

  王阳明笑道:“不动心岂是轻易就能做到的?非要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弟子又问:“如果在平时做到不动心,是否就可以用兵如神?”

  王阳明摇头:“当然不是。战场是对刀杀人的大事,必须要经历。但经历战场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正如一个病入膏肓之人,用温和疗养的办法已不能奏效,非下猛药不可,这猛药就是杀人的战场。我自来江西后,总在做这种事,心上很有愧啊。”

  不喜欢打架,却把打架上升为一种艺术,这就是王阳明。

  他的心思没有几个人可以明白,他的弟子对老师创造的震动天地的奇功非常感兴趣,但王阳明很少提及用兵之术。他的精力是在学问上,让每个人光复良知成为圣人,才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当朱宸濠在囚笼里沉浸在往事中时,王阳明隐约感觉到这件事还没有完。他在1519年农历七月三十连上两道报捷书,一是报告收复了南昌城,二是报告活捉了朱宸濠。他把两件事分开写,就是想提醒皇上朱厚照,不是为了夸耀功劳,而是强调他王阳明所以如此舍身涉险建下这番功劳,就是希望皇上能改弦更张,不要再自私任性。

  他如此费心费力,希望能避免的一些事情,还是发生了。

  第一个把朱宸濠造反的消息送到北京的是巡抚南畿(辖今江苏、安徽两省、治所南京)的都御史李克嗣。和很多人一样,李克嗣在奏折中也没有明说朱宸濠造反,只是说南昌必有惊变。王琼得到消息后,立即要求朱厚照召开紧急会议,对朱宸濠造反这件事进行认定。王琼一口咬定朱宸濠肯定是反了。但其他朝臣有的是朱宸濠的朋友,有的则采取观望态度,都认为朱宸濠不可能造反。他们还举出证据说,南方各省的官员都有奏疏到京,没有一个人说朱宸濠造反了,只是说南昌城有变。“有变”和“造反”可有天壤之别,不能乱说。

  朱厚照这次突然有了智慧,他把钱宁和臧贤下锦衣卫狱,严刑拷打,两人招供:朱宸濠的确有造反的心,所以南昌城有变,应该就是谋反了。

  朱厚照猛地吃了一惊,王琼要他不必多虑,因为王阳明在江西。他当初让王阳明到江西剿匪的终极目的就是担心有今天这件事。按他的见解,朱宸濠是个钉子,王阳明就是锤子。王阳明以雷霆速度剿灭南赣土匪的例证让朱厚照吃了颗定心丸。在王琼的提醒下,他立即发布命令,要王阳明担任江西巡抚,平定朱宸濠叛乱。

  很快,王阳明的两道明言朱宸濠谋反的奏疏也陆续到京,朱厚照这次确信,朱宸濠真造反了。

  朱厚照这回出人意料地不吃惊了,他对身边的亲信江彬和张忠说:“宁王怎么敢造反啊,太让我生气了,我真想和他短兵相接,手刃此贼。”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忠小心地探询:“不如您御驾亲征?”

  朱厚照眼睛放光。江彬趁势说:“当初您出居庸关亲征蒙古小王子,天下人都对您的英雄事迹直竖大拇指。”

  张忠继续挑逗朱厚照:“江南风景如画,美女如天仙,皇上从未去过吧?”

  朱厚照眼前立即出现一番美女如云的幻境,他发情得跳了起来:“好,亲征!”

  众臣哗然。几年前,朱厚照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跑到关外去和蒙古小王子打了一架,据说他以滴水不漏的指挥调度和身先士卒的无畏精神取得了那场战役的胜利,击毙蒙古人几百人,在民间传为美谈。但他是偷偷出关的,他后来回到北京时,所有大臣都向他发难,指责他穷兵黩武,以尊贵之躯陷危险之地,根本就不符合皇帝的身份。朱厚照为了解决这些烦恼,还动用廷杖,打了很多人的屁股。不过他在那时就明白,皇帝去战场艰难异常。所以之后的两年内,他虽然对战场如痴如醉,但在众臣的压力下再也没有出去过,只在紫禁城的各个皇家娱乐场所度日。据他自己说,虽然娱乐场所里有野兽有美女,凡是满足人欲的应有尽有,但与惊心动魄的战场相比,实在味同嚼蜡。

  实际上,发生在1517年朱厚照和蒙古兵团的应州战役名不副实。朱厚照是在带着少量卫队出关游玩时偶遇蒙古兵团南下,朱厚照就以他的卫队为诱饵,引诱蒙古兵团发动攻击,然后以皇帝的命令调集各路边防部队。蒙古兵团在进入他设置的埋伏圈后,双方开战,蒙古兵团大败而逃。

  一些人煞有介事地说,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朱厚照的军事才能。其实,人人都能诱敌,朱厚照能有应州战役的小胜,全是因为他以皇帝的身份调动增援部队,增援部队哪里敢耽搁片刻,而且有的边防部队根本未接到命令就跑来救驾。这是一场十倍于敌的战役,却让蒙古兵团主力冲出重围,简直是丢脸到家了。

  按王阳明的看法,平时吃喝玩乐不肯静养良知的人,遇到战事时绝不可能取得胜利,因为他们做不到“不动心”。他们的心被物欲所牵引,一直在躁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镇定自信地指挥千军万马?

  固然,明帝国的文官们都反对战争,更反对皇帝亲自参加战争。一部分原因是儒家本身对大动干戈就有排斥心理,一部分则因为,很多人都认识到朱厚照这个皇帝不过是个花花公子,根本就不是战神。

  朱厚照深知,想要去江南必须先摆平他的文官们。擒贼先擒王,朱厚照决定先堵住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嘴。他找来杨廷和问:“宁王造反,可曾派大将?”杨廷和说:“正在选将。”朱厚照一挥手:“选什么将啊,我亲自去。”

  杨廷和立即发现1517年的往事要重演,他说:“区区一个宁王造反,王琼说有王阳明在,何必劳您大驾。”

  朱厚照说:“社稷有难,我焉能坐视不理?”

  杨廷和一下就戳穿了朱厚照的嘴脸:“皇上是想游览江南吧?”

  朱厚照怒了,尤其是他发现杨廷和说的是对的时候,更是恼羞成怒。他拿出杀手锏,斥责杨廷和:“宁王造反,你们内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卫队被恢复,就是你的主意,我现在是替你收拾残局。你不感谢我,居然还无中生有地污蔑我。”

  杨廷和马上意识到杀机四伏,急忙换了腔调:“恐怕众臣不允啊。”

  朱厚照笑了,说:“这就是我来找你的目的。你去说服他们,告诉他们,我势在必行。”

  杨廷和无奈地叹了口气,萎靡地离开皇宫。他一回到家,就把大门紧闭,任是谁来求见都不开门。文官们虽然没有杨廷和的领导,但都自发地跑到宫门号啕大哭,宣称皇帝亲征万万不可,在他们的哭声和诉求中,朱厚照听出了这样的意思:一旦亲征,江山社稷将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