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震撼世界的声音:世界名人名校演讲集:英汉对照全文阅读 > 第102章 互惠互利,双赢合作!——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北京大学演讲(7)

第102章 互惠互利,双赢合作!——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北京大学演讲(7)


  engagement[n"gedm()nt;en-]n.婚约;约会;交战;诺言

  participate in参加;分享

  legitimate[l"dtmt]adj.合法的;正当的;合理的;正统的vt.使合法;认为正当(等于legitimize)

  advocate["dvket]vt.提倡,主张,拥护n.提倡者;支持者;律师

  range of范围

  look forward to盼望,期待

  in a spirit of以……的精神(或态度)

  觉人觉世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to fi nancial systems entails signifi cant risk that the supply of credit will be constrained for some time. The constraints on banks in many major economies will make it hard for them to compensate fully for the damage done to the basic machinery of the securitization markets, including the loss of confi dence in credit ratings.

  金融系统的损害导致了重大的风险,以至信贷供应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限制。许多主要经济体对银行的限制将使他们很难完全补偿基本的证券化市场机制所遭受的损害,包括对信贷评级丧失信心。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challenge is to create a more stable and more resilient financial system, with stronger protections for consumer and investors. As we work to strengthen and redesign regulation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our challenge is to preserve the core strengths of our financial system, which are its exceptional capacity to adapt and innovate and to channel capital for investment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companies.

  在美国,我们的挑战是创建一个更稳定、更具弹性的金融系统,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当我们努力加强和重新设计规范以实现这些目标时,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护我们金融体系的核心优势,也就是在适应、创新以及使资本流向新技术和创新公司方面的特殊能力。

  ·Our common challenge is to recognize that a mor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global recovery will require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growth in our two economies.

  我们共同的挑战是要认识到一个更加平衡的、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这将要求我们两个经济体经济增长构成发生变化。

  ·As economies have become more open and more closely integrate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stronger and more broad-based, bringing increasing numbers out of poverty, and turning developing nations into major emerging markets. The global commitment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creasingly open investment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is process¨C in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in East Asia, and, since 1978,in China.

  当经济已经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紧密地形成一体化,全球经济增长变得更强也具有更广泛基础,帮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转变为新兴市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和增加的自由投资,在这个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在工业化世界,在东亚,在1978年后的中国。

  名校风采

  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为现名;1916年,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大迁回北平复校。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百年校庆,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

  清朝末年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律,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民国初年(1912-1916)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三十年代(1927-1937)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

  1937年,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大学之首。